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记者韩洁、李汶羲报道,针对不少家庭顾虑养育两孩面临入托入学难等问题,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政府部门将通过增加公立幼儿园及鼓励以社区为依托兴办托儿所,包括鼓励女职工集中的单位恢复托儿所等多举措满足新增入托需求。有网民跟帖评论说,1985年,市工会副主席组织各大企业负责人,对全市企业进行小托儿所、小食堂、小图书馆、小澡堂、小卫生室的“五小”检查。事后,工会副主席提出要求,对于小型企业单位也应该设有“五小”,对于已经有了“五小”的大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要搞好。可到省里学习十三大精神时,却说“这些都是社会问题,应由社会上办,企业应甩掉这些包袱,才能大干快上”,再往后企业倒闭的倒闭,姓私的姓私,在就没人过问了。
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良性改革能使社会进步,劣性改革将使社会倒退。回顾我国三十六年来的各种社会体制改革,总感觉越改革越不能让百姓称心,且看人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不安居乐业,民族气节越来越弱化,党群关系越来越脱离。这说明我国诸多的社会体制改革,不是良性改革,而是劣性改革,有所不合民意,不得民心。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安理应该让百姓更好地享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救助等生活福利待遇,可是现实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那么,改革的红利去哪儿了?除了去少数富豪家庭和贪官家庭之外,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以往的一些社会体制改革,往往把百姓的“福利”视为社会“包袱”来抛弃,这是百姓享受不到改革红利的一个原因所在。
国家卫计委主任鼓励有条件和女职工多企业办幼托所,这是国家在为百姓“福利”着想,而不是当“包袱”抛弃,这种改革才会让百姓称心如意给予点赞。否则,在改革中,我国造再多的高楼大厦,建再长的高铁公路,有再好的高效经济开发,祖国再显得一派繁荣昌盛,百姓却享受不到实际的社会优越福利,生活并不感到快乐美满,这种“国兴民不安”的改革有何实际意义呢。请别将百姓“福利”当“包袱”来改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