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国光前辈学术思想——佩服并心痛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徐鲜梅博士)
中国人学习马克思创新理论与经典思想,不可避免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信念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特征文化习俗特点——特色烙印,断章取义,错误比较,认识偏差,判断偏离,结论偏见。绝大多数学者和官员都在无意有意误读错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特别是“所有制公有制”实质本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要求扬弃私有财产。这是简单否定私有财产,以及否定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否定人的本质的全面性。要求扬弃政治异化、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理论,虽然有所进步,但却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结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注生产经营与管理交易)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并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要改变能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287页)”。充分说明经济发展运行规律下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利益分配思想。
二计划概念与市场实践,用两者穷尽既定所有制结构性质是粗浅认识以及无思想无逻辑的集中表现,也是现实既得利益者们攻击共产党的领导——最有力口实。三政府、国家与党组织的内涵外延区别是明显的也是现实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把国家与党组织二者缺乏清晰剥离而相互混淆,常常将党组织与政府部门二者没有明确而相互混合。四进入最高学术殿堂二十多年,最大的收获即是刘国光们这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是我的同事,读着他们的创新作品,学习着他们的思想品格,坚守着他们的学术精神,是那样的亲切愉悦,是那么心旷震撼,是那般重负道远。此外,中国人民是人民,美国人民就不是人民?什么公有制?什么私有制?到头来被“一锅端”,都成了市场利益集团抢夺资本财富强占人民财产的尖锐武器。以下全是我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的观点言论,佩服并心痛着!
刘国光|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
当前主要的错误倾向不是单一公有制,而是私有化。表面是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两种倾向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却是把私有化的错误倾向轻轻放过。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降得很低,以趋于零,那就不算是社会主义。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宏观总体上一直是公降私升、“国退民进”。有学者估计,公有制已不再占主体地位。这种判断如果属实,那么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岌岌可危。
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应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是保障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国有经济绝不能像一些新自由主义的精英们和体制内的某些追随者喋喋不休叫嚷的那样,“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私有化的主张者不仅要求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还要求国有经济退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有人主张垄断行业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创造条件鼓励私有企业进入这些“垄断行业”,这正是私有化主张者梦寐以求的结果。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还具有剥削性消极的一面,应当受到约束。(《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71期,摘自《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6日,原文标题为《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问题。正像陈奎元认识那样:“包容”不能变成“掉包”,中国由于多元化思潮的侵蚀和泛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边缘化的情况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贬低和排斥。研究经济学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有人公然叫嚣要“冲破所有制崇拜”,那就是不要公有制为主体,明确挑战国家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地位也不能仅靠官方的权威来支持。
一些同志在思想解放的名义下,不分清红皂白地提出要冲破姓“社”姓“资”的矛盾,全盘抺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生产关系中非共性的东西,就不能不讲姓“社”姓“资”,如雇佣劳动、剥削,等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要全面辩证地看。有人认为,只在思想政治领域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经济领域没有这个问题,只要埋头从事经济建设就行。这是不对的!私有化的观点,完全市场化的观点,政府守夜人的观点,等等,这一系列观点都是经济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有人提出经济改革(主要指所有制改革)已经“成功”(实现了基本私有化),现在要随势跟进完成与“普世价值”接轨的“宪政改革”了,就是这方面的强烈信号。
陈奎元分析指出,“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比例。”广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带头人,如果他们不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怎么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党的领导干部要指挥全党大军,从事空前规模的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事业,如果他们不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又如何在领导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涵盖和代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刘国光|2011年3月16日陈奎元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议上讲话》读后感!)
新中国建立前,我还在青年时期,在中国昆明西南联大接受了正规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同时自己研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研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来,我又重新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冲击和影响。这两种经济学在我身上交错并存。我是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呢?借用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体”,西方经济学为“用”。现在,在中国由于多元化思潮的侵蚀与泛滥,研究经济学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说法,不太时兴了。但我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观点和方法是要坚持的。但研究具体经济问题的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所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不错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不能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不能无条件地毫不动摇地毫无限制地支持剥削阶级,绝对不能为迁就或成全他们的利益而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贫富差距的扩大,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就是这种损害的表现。
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渐感到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与综合平衡原理有很大距离,其根源并不在于社会制度本身,而在于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行政管理过于集中。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经历了计划与市场烈火与实践反复的锤炼。历史证明,计划经济在苏联和中国都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历史也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能完全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是必由之路。但市场经济的缺陷很多、很多,也不能迷信。我始终坚持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论,认为尽管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要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主张在坚持市场改革方向的同时,政府必须实施合理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
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那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自然成为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如果丧失,变为私有制经济为主体或完全私有化,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变质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现在有确一种私有化势力,蓄谋以弱化公有制经济,强化非公经济的手段,达到以私有制为主体代替公有制为主体的私有化目的;他们反对在市场经济的前面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说什么“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其用心是很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不会让这一图谋得逞。(2011年7月12日,来源人民网原题:研究经济学要不要有正确的立场)
劳动者的劳动合作与劳动者的资本合作。劳动者参股问题不大。如果是变成少数人,少数大股东的个人财产,剥削别人,性质就变了。现在所谓卖光是个什么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逻辑上就是私有化。
私有化的道路是两极分化道路,一部分人穷一部分人富的道路。但是有一条真理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化的生产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生产人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为基础的生产,是可以而且必须要有计划按比例(人民利益需求)发展。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只有走资本主义制度道路,如果我们这个社会都乐意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很好,我想现在千百万的大多数劳动人民不愿意,劳动人民肯定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有一部分有钱的人,资本家愿意走这个道路。
中国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不是解决国富民穷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民里面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富跟另外一部分后富不富或贫穷的矛盾问题。首先就是我们观念上要有一个改变,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两极分化的问题。两极分化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内需不足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结构调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解决我们整个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内需不足主要是一个群众的购买力不够,主要是这个问题。富人内需很足啊,奢侈品市场世界第二啊,人家买不起的东西中国人都能买,巴黎的游客伦敦的游客,伦敦的房地产市场,美国、新加坡房地产市场最多的顾客是中国人,中国大富豪,你说中国人富不富。中国的问题主要不是“国富转民富”,而是“先富转共富”,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句话。我在这里不能详细去讲了。
总而言之,市场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它也有很多毛病。宏观总量的平衡它不能够解决,周期性发生危机。社会公平不能够解决,贫富两极分化是市场必然的规律。再一个就是环境保护问题他也不能解决。没有国家的干预,没有国家计划导向下的宏观调控,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山东电视台采访刘国光纪要,2011年5月5日)
改革有不同方向,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向。改革到底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呢?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不能简单地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坚持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的说法,“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现在,党的文件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一个文件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当然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的。现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不能只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只强调一个毫不动摇。
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围绕所有制问题展开的争鸣,其观点之对立,认识之差异,实属罕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一些人士出现了淡化所有制,不问“姓资姓社”、不管“是公是私”的倾向。混淆不同所有制的性质,混淆所有制性质与其实现形式的联系和区别,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性质,把什么都说成是社会主义。有些学者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理念表示怀疑,特别是对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表示怀疑。有的学者认为,把公有制和接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需要抛弃的传统观念,因为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学者认为,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传统的观念,不突破这一点,市场经济就难以建立。在实践中,有些人把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改革方针变成了“国退民进”并势必致使国有资产会很快流失,变成私有财产。
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有人以各种理由、公开或非公开地提出放弃或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提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特殊时刻,又一波攻击公有制、要压缩国有经济的鼓噪相当猛烈。世界银行佐利克报告,这个实际上是国内极少数自由化官僚精英借助国际资本力量来影响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主张,要求中国大规模缩减国有企业,据该报告英文版透露,国企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要由2010年的27%,压减到2030年的10%左右。国内“著名学者”的响应则更为积极,说“我必须拥护世行的报告提出的一些建议,事实上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一个最主要障碍,未来希望五年到十年内,应将国有企业比重降到10%左右”。中外资产阶级右派精英为中国设计的私有化方案比某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垄断资本曾经达到的比重还要低。在目前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营性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远低于临界点,已经无优势可言,在国家经济命脉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也已明显削弱的情况下,尤其要切实制止一切违反宪法的政策法令的推行,抵制和削减这类言论主张的影响。
[刘国光.端正改革开放的方向[J].经济学动态,2012(7)]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