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作者:郝贵生 发布时间:2019-01-16 21:32:0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内容摘要:“人性”是人特有的属性的简称。“自私”是把个人利益高居于他人、社会、集体利益至上,且依靠侵犯和损害他人、社会、集体利益的手段、方法实现个人利益。“人性自私论”是说任何社会国家,任何历史时代,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追求“自私”利益,且把它作为说明和论证人的行为和具体的社会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性,是具体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人本性自私”论的错误:一是否定劳动实践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从动物的属性推论出人的本性。第二,这种观点是从伦理、道德、价值观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是唯心史观。第三,这种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第四,这种观点是把现实生活中人所具有的的自私心、个人利益夸大为人的自私本性,把剥削阶级的本性夸大为人的本性。“自私性”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与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和“为人民服务”根本对立。共产党人要实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必须深入批判“人性自私论”。

  在讨论社会历史、文学现象、当代改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时,涉及到一个频率非常高的字词即“人性”概念,同时相当多的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且把这个命题作为论证和推理其它具体的社会现象、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用形式逻辑的语言就是当做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大小前提都是正确的,推理规则也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一定是正确的。如果大小前提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即使符合逻辑推理原则,那么结论也一定是错误的。

  那么“人性自私论”这个观点正确吗?如果它是正确的,那么依据这个观点论证出来的具体观点就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依据这个观点证明的一切具体观点也必然是错误的。

  搞清楚这个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先搞清什么是“人性”和“自私论”的概念。

  什么是“人性”?“人性”概念本身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人的所有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如吃喝拉撒睡性行为都看作人的本性、本质、人性,也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看做人的根本属性。再一种理解就是把人特有的区别于其最邻近的事物即动物的内在规定性的属性看作人的本质、本性、人性,笔者认为,“人性”是“人”性,也就必须是只有“人”才具有特有的属性,而不是把“人”降低为动物,用动物的属性说明“人性”。前者是把人与动物的共性内容说明人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是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说明高级运动形式规律,没有真正揭示人特有的本质属性,是错误的。只有后者对“人性”的读解才是正确的。

  什么是“自私论”?谈“自私”必须先谈“利益”概念。“利益”概念大家也很熟悉。黑格尔说过,熟悉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但“利益”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包含相当多的理论学者和官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一般《词典》、《辞海》上说,跟“害、弊”相对,指“好处”,因为利是指好处,益也是好处,所以“利益”也是“好处”。这种解读没有错误,但极其肤浅,实际等于没有解释。笔者认为应该给“利益”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笔者多年研究认为,“利益”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需要、需求以及实现需要的手段方法,并以此成为支配自身行为实践的主观动机和评价周围人和事物的价值标准。它包含五层含义:第一,利益就是人的具体的需要、需求以及实现自身需要的手段、方法,第二,需求、需要及其手段、方法不是天赋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及交往过程关系中形成的。第三,人们的实践、社会关系及需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可变的,但在相对固定的人或人群中,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相对固定的。第四,这种需求、需要转变为支配人自身行为和活动的动机、目的。第五,这种需求和需要还转化为评价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坏、善恶的立足点和价值标准。有利于自己需要实现的他人或条件,就是“好”,不利于自己需要实现的他人及其行为就是“不好”。现实的人是划分为个人与群体的,而群体又有阶级、国家、民族、单位、企业等等,所以利益又分为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而群体利益又区分为阶级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单位部门利益、企业利益、团体利益等各种不同的群体利益。他们之间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利益”中不仅包括需要,还包括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方法。但这种手段、手段方法可能不危害、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实现,甚至与他人社会利益、群体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也可能影响和危害他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利益及其实现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必然存在正当利益、手段与不正当利益、手段。如人们要赚钱,这无可非议,但有的人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合法手段赚钱,而有的人则想通过欺骗、抢劫、偷盗、暴力等不当手段、方法赚钱。且都付诸实际行为。显然我们不能笼统地都赞扬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我们今天的社会舆论必须鼓励前者,谴责后者。同时利益还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分等等。马克思主义高度评价“利益”在物质生产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极其巨大作用。马克思早年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03页)恩格斯说,任何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页)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社会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页)“自私”就是“利益”,但不是任何追求“利益”的动机和行为都是“自私”的,“自私”实质是把个人利益高居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他人利益之上,且自觉不自觉用侵犯和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行为实现个人利益。这就是“自私”的本质。

  把“人性”与“自私”结合起来,“人性自私论”用形式逻辑语音讲,就是一个全称判断。就是讲,任何时代,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在自己的任何行为和活动中,都把个人利益居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他人利益之上,且自觉不自觉用侵犯和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行为实现个人利益。

  鼓吹“人性自私论”中国古代有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过程中,一些思想家为替资产阶级发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其所鼓吹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中就把“自私自利”看作人的本质、本性,且把这一思想深化和系统化,并作为其全部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亚当•斯密的那个“看不见手”思想实质就是“人性自私论”。(参加拙文《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中华魂》杂志2013年第3期)。所有新老自由主义都信奉和鼓吹“人性自私论”。而中国当今鼓吹“人性自私论”在思想理论界大有人在,中共中央党校原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就是一个典型。大家所熟悉的曾获美国博士学位的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教授就竭力宣扬“人性生而自私”、每个人的行为都“以自私为出发点”、“共产主义错估了人类本性”。再如原北京大学那个张维迎教授也说过,人的本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不一定说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2004年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一本号称“国民素质研究专家”的解思忠先生著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一书在谈到公与私关系问题时说:“几十年的实践,已宣告了‘大公无私’神话的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私有公’—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其所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积累,反过来又惠及每个社会成员;反之,大家都一味地依赖集体和国家,只能是永远捧着个讨饭的碗。”笔者退休之前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经常搞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人本性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几乎每一次调查,主张这种观点正确的几乎都占50%左右或者以上。官场上相当多的官员,尤其是那些腐败官员也几乎都确信这一观点,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确实道出了官场包括知识分子队伍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相当多的人的内心自白,也说明了这种观点影响之深和人们思想的混乱。相信“人性自私论”的人不仅他自己思考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且他看待周围的人也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如果某人从集体利益出发,他都认为是假的。因此,必须对这一错误观点进行深入批判,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本性观点。

  那么人的本质属性,或者说真正的“人性”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本质的回答,也就包括对“人的本质”、“人性”的回答。马克思早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就回答了这一问题,他针对费尔巴哈指出从单个人角度解读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这段话包括三层内容:一是说,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道,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特有的生存和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就是实践活动。劳动和实践活动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发展了人本身。二就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不是孤立劳动,而是在群体中劳动,在劳动实践中结成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关系。人在多种社会关系中劳动实践。三是人的本质、本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因为人的劳动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也必然发展变化。具体人的本质属性必须把人放在具体历史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加以说明。如资本家和工人的本性,不能因为他们都是人,人的本性就是他们的本性。这等于没有回答。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性,就是把资本家和工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认识。这就是一个占有生产资料,由此占有工人的劳动也就是剥削工人,这就是资本家的本质、本性。而工人一无所有,依靠出卖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维持自身生存,并必然产生对资本家的反抗行为。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本质、本性。恩格斯说:“工人只有仇恨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0页)“工人除了为改善自己的状况而进行反抗,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表现自己的人的感情的余地,那么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这种反抗中表现出自己最动人、最高贵、最合乎人情的特性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1页)反之,如果抛弃了愤怒情绪、停止反抗斗争,或者温驯的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老老实实、随波逐流、不关心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帮助资产阶级把束缚工人阶级的锁链锻得更结实,或者成为命运的玩物,就像已经失去外表的稳定性一样,正在丧失着内心的稳定性,过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恩格斯说,在这两种情形下,他们才真正背离了人的尊严、人的感情、人的本性,“他们都是牲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4页)。人的本质、本性的具体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人的阶级性奢谈“人的本性”、“人性”概念都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最大欺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本性、“人性”的最基本的答案。

  那么,“人性自私论”究竟错在何处呢?

  第一,这种观点实质是从动物的属性推论出人的本性。凡是讲“人性自私论”的人大都从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吃喝性行为谈起,从人与动物的共同属性、共同生存规律说明人的本质、人性。亚当•斯密和费尔巴哈的自私论观点,都是用人的自然生理属性说明人的本质、本性。中国古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典型表现了这种思维方式。而中央党校那个竭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王长江教授也鼓吹“人性自私论”,其思维方式完全等同于历史上鼓吹这种观点的人。认真看看他的整个讲话,多次讲到人的“吃喝拉撒睡”。唯物史观并不否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自然行为。马克思也讲到过,但马克思紧接着说,人的这些自然行为的实现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劳动实践”来实现,而不是如动物那样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同时,由于人的劳动实践及其社会关系是变化发展的,所有人的各种需要不是直接从人的自然属性中形成,而是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同时导致人与人的利益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这种观点是从伦理、道德、价值观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按照唯物史观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界定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和显著特征只能从人特有的物质的生存方式、从人的社会存在来界定,而人的伦理道德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那段经典论述恰恰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来界定和说明的。而“人性自私论”观点实际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直接导出人的道德观念,又从道德观念角度最终界定人的本质、本性。这显然是唯心史观的思维方式。不是道德决定人的生存方式,而是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人的道德观念。

  第三,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和社会现实。“人本性自私论”的“人”不是特称判断,而是全称判断,就是说,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民族、所有时代、历史阶段的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一是原始社会中没有私有制,也就根本不存在私有观念,更不存在“人性自私论”。二是阶级社会中只有部分人即剥削阶级的本质是自私的,劳动阶级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即使农民存在私有观念,但也绝不能说,农民的本质是自私的。剥削阶级的个别成员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为其抗争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不能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如中国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无数为无产阶级解放、为新中国建立,为中华民族振兴、为共产主义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能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吗?四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证无产阶级的本质、本性是为绝大多数人,是大公无私,毛泽东阐述的就是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怎么能够说“人本性自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认为所有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但也不能认为所有的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只能说,阶级社会中部分人的本质特别剥削阶级的本质、本性是自私的。农民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具有私有观念,但不能断定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

  第四,“人性自私论”有其认识论根源。任何错误都有认识论根源,“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论根源一是阶级社会中把剥削阶级的自私本质夸大为所有人的本质。二是把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私有观念夸大为人的本质。三是把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当做自私观念。以此事实论证“人性自私论”。相当多的鼓吹“人性自私论”这实际是把人们正当的个人利益、部分人存在是自私观念都当做“人的本质自私论”的事实依据。王长江教授多次提到的个人利益有许多是正当的个人利益。这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并不矛盾。如他把自己讲课期间要喝水也说成是“自私论”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有谁把这种行为看作“私有观念”而“斗私批修”呢?实际上只有你王长江把这种正当的“个人利益”当做所谓“私有观念”,当做人的本性。以此论证毛泽东的“斗私批修”就是斗“人性”,推论“斗私批修”的荒谬性。显然其荒谬性不是“斗私批修”本身,而是王长江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人性自私论”等同起来的荒谬观点。四是把现实生活中官员腐败的事例证明“人本性自私论”。应该说,绝大多数官员入党、从政时,其世界观、人生观或多或少存在私有观念,但绝不能说明其本质是自私的。但在今天社会环境中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及剥削阶级观念的进一步影响,使他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逐渐占主导、统治地位。因此导致人变质。这只能是说明部分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不能论证所有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第五,“人本性自私论”有其阶级根源。所谓阶级根源,就是从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探寻其错误根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私有观念是私有制产生之后的产物,私有观念的传播有助于巩固私有制。但这种私有观念可以直接通过赤裸裸地鼓吹剥削压迫合理论。如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也可以竭力掩盖本阶级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某些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掩盖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阶级的本质,并为这种自私自利的本质寻找理论上的所谓“合理”的依据,于是就在同劳动阶级的斗争实践中,把它打扮为所有人的本性、人类的本性,以此为本阶级的利己主义本质辩护。同时把被剥削阶级追求和维护其自身的正当利益也看作“利己主义”表现。由此说明他们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似乎是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观念上淡化、模糊、抵消劳动者阶级反抗斗争的意志和行为。王长江在中央党校大肆鼓吹“人性自私论”实质上为中国暴富起来的暴发户既得利益集团、为党内官僚资本集团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掩盖当代中国已经蜕变为资本利益集团和党内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敲骨吸髓大多数劳动者根本利益的目的,是为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目的服务的,是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改旗易帜的重要表现之一。

  我们说,“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但我们也不能说“人性都不是自私的”。我们只能说,部分人在历史的一定阶段本性是自私的,也就是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性”是剥削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这种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人性自私论”的私有观念并不随着私有制为公有制所取代,而自然消亡,而是仍然顽强地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如马克思所说,是旧社会遗留的“痕迹”,同时对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把公有制改制为私有制,同时在开放实践中,不仅把西方的“资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引入到中国,也把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即私有观念及这种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种种西方文化也引入到中国来,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把祸害、灾难、瘟疫释放出来,导致“人性自私论”近几十年在中华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开来,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人员,特别是对官员、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其危害性极其严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揭示的当今知识分子队伍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因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应该认识“人性自私论”的本质和危害性,努力实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批判其错误实质,清除其影响,铲除其各种根源。由此才能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沿着健康之路发展。

  2019年元月16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