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之维

作者:靳凤林 发布时间:2020-02-24 10:03:19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编者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如何从政治伦理学的视角科学理解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将中国传统民本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从网络伦理视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期特邀三位相关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可见,始终考虑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而奋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内容,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则高度契合。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伦理原则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也出现了一些利益冲突。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一己之利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调整个人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的矛盾?如何保证个人暂时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的协调一致?无疑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既高度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充分肯定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首要性,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目的,在特殊条件下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则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正是通过集体生活逐步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质,借助集体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有效合作,才克服了大自然的各种威胁,逐步从蒙昧时代走向野蛮时代,进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重要结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人应当逐步摆脱自私自利的束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视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在社会各领域必须大力提倡建基在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之上的集体主义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了新时代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视作共产党人的内在伦理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里的“两个绝大多数”深刻指明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视作自己工作的根本指针。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为只有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彰显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公平正义作为合理调节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的标准和尺度,其核心要义是得其所应得或各得其所得,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制度正义、分配公平等丰富内涵,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进入近现代以来,资本逻辑推开一切,开始广泛支配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领域,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相对优势地位。但资本主义制度在极大地推动人类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持续加大的贫富分化现象,也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梦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如何在充分发挥资本作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对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予以强有力的生存保障,将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整个社会在公平正义的稳定环境中良性运行,已成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伦理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为了有效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将增进民生福祉视为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通过补齐民生短板和促进公平正义,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并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当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们立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为物役的残酷现实,努力探寻各种固化的阶级关系对人的奴役和束缚,强调只有凭借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种限制,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将这一思想作了经典表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历史大纵深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会看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民族国家内,关于人的具体表征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会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从人的本质特性中阐释人的发展问题。他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明确指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透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上述论述,不难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能够摆脱职业分工的限制,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等自由地选择职业,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才华,能够灵活地变换自我的角色以满足不同的劳动需要。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由于人在相互交往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拓宽人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人的交往范围,不断开阔人的视野胸怀,在不断改善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中,逐步增强人生命活动的自主性。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即把每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至日臻完美的程度,使其转化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严格约束自己的自由、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遵循社会普遍要求的同时,充分彰显自身的独特个性。新时代大力提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来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孜孜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

  (作者:靳凤林,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