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统在黑土地上发扬光大
——黑龙江大学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感,黑龙江大学积极参加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百年”红歌接力传唱活动。资料图片
“永远跟党走”红歌快闪暨“启程吧!人民红”快闪车活动走进黑龙江大学。资料图片
9月16日,在陕西延安清凉山北麓、五孔窑洞旁,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旧址落成开展暨黑龙江大学80华诞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中央军委俄文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1944年7月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抗战胜利后,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先后被派往华北、东北前线,俄文队师生间关万里、挺进东北,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黑龙江大学。
从红色热土延安到北国边陲,从窑洞做教室、土砖搭课桌的军事学院俄文队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建校80年来,黑龙江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新形式用活红色资源,引领师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旗帜高高飘扬
“延河边洗漱,土窑洞住宿,露天用餐,树下上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大的教学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却无法阻挡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寻找民族光明与前途的步伐!”日前,黑龙江大学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学校党委书记王永清以《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百年》为题,为干部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根于延安,源于抗大”,黑龙江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将党史与校史相结合,组织师生走进校史馆,开展系列“知校史·学党史”主题党课,在校史馆里学习党史知识,坐在小板凳上听校史故事,通过生动、立体、鲜活的现场教学,带领师生回首建校80年来的风雨历程,回望建党100年来的奋斗之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党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学校高高飘扬。
“种下一棵树,莫忘来时路。岁月如歌唱不尽,我心如初……”由黑龙江大学师生精心排演的大型校史话剧《姊妹树》正在震撼上演。从抗大学员热火朝天的学习操练场景,到战事紧张学校临时转移至佳木斯的艰苦岁月,从抗战胜利后延安欢天喜地的庆祝场面,到学校师生随部队奔赴东北,话剧通过不同时间、场景、灯光、舞蹈、音乐的切换,再现了王季愚、赵洵两位老校长心怀革命理想和教育者的激情办校治学的艰辛历程,让师生通过“沉浸式”“直观式”的真实体验,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让延安精神、抗大传统、黑大校训深入人心,引领师生在党史学习中坚守初心使命。
“刚开始听到校史剧招募舞蹈演员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地报了名,在排练过程中,听老师们讲解历史背景犹如上了一次次生动的党课,深受鼓舞。为了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同学们都刻苦练习,没人懈怠喊累。”2020级西语学院的参演学生马琳深有感触地说。
“黑龙江大学作为我党我军一手创办的红色大学,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路走来,虽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却始终守望着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的黑大传统。”王永清说,黑龙江大学校史既是黑大人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命运的奋进史,也是黑大人孜孜不倦、励精图治的创业史。
注重思想引领 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中共满洲省委与接续组织的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反抗外敌入侵的艰苦卓绝战斗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田雷的《东北新闻史》选修课,也是一堂精彩的党史课。
新闻学专业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学院持续推进“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改革。新闻评论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们重点讲解介绍毛泽东同志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正式报纸《湘江评论》;在播音课上,教师选择《焦裕禄》《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作为学生的训练篇目;在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课程中,教师着力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在讲述电视剧、音乐短片作品时多选取《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兼具艺术性和教育性的主旋律红色影片。
在黑龙江大学,这并不是个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开展“让党史走进专业课,让党史在第一课堂闪光”专题教学实践活动,用活党史教科书,将党史精彩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党史学习教育与“四史”学习结合起来,与黑龙江“四大精神”结合起来,持续增强学习效果。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把学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打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黑龙江大学校长付宏刚说。
这个暑假,学校青年学生宣讲团围绕“赓续红色传统,讲好红色故事”主题,赴延安开展了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开发红色系列微宣讲课程。其间,他们走访了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采访革命历史亲历者和当地群众。“很激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前往延安追根溯源、实地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党史和校史,讲述黑大青年心中的延安精神和红色光荣传统,我们在宣讲中收获感悟,将学习成果分享给广大青年学生,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党史学习中来。”青年学生宣讲团成员、2020级研究生蔡可阳深有感触地说。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黑龙江大学通过“研、学、讲、赛、访、践、读、观、展、创”等十种学习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带动全体党员学深党史、悟透理论,推动全校上下党史学习同频共振,形成人人学党史、人人讲党史的良好氛围。
学党史办实事 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在东北,铁锅炖的油豆角是很多人儿时的味蕾记忆,然而油豆角种植区域受限、低产是通病,我们团队的技术将打破这些瓶颈……”在近日举办的第七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黑龙江大学园艺团队的“油豆角精艺育种产业化,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新利器”项目获得关注,并最终斩获公益创业类金奖。
这支由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冯国军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研究油豆角近30年,育成21个新品种,团队将课堂搬入田间地头,组织农户现场培训,参与田间管理,开展讲座交流,发放科学种植油豆角手册等等,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黑大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带动了全村人,村里现在是大变样。”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光辉村的村民翟玉珍说。光辉村是学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志愿帮扶对象。为加快对口帮扶村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学校围绕乡村振兴等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网络科技文化大讲堂”,场场火爆。
农村教育资源薄弱,黑龙江大学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党委组织39个二级党组织,与村里在读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为他们做线上学业和职业生涯指导、价值观养成教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黑龙江大学的专家、教师、党员干部多次进村指导村民种植技术,实现播种精准,指导做好村管理工作、建设文明乡村,帮助村民开展农特产品开发和销售,带动村民增收。
除社会服务外,黑龙江大学还聚焦师生员工普遍关注、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办实事推进情况专项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和规范办实事台账,多措并举推进解困行动不断线。
“终于成功签约,很幸运成为专业里第一个收到offer的人!”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杨苗苗兴奋地说。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杨苗苗也很迷茫,在学校就业信息网的职业测评模块进行了个人职业测评后,他开始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适合岗位。通过在就业网上进行目标企业的筛选,杨苗苗定向投递简历。“相比于其他求职软件,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对毕业生来说针对性更强、匹配度更高,投递简历时也更安心。”他说。
学校打造“互联网+就业”智慧就业新模式,加强就业困难学生包保帮扶、精准帮扶,通过强化就业“一把手”工程,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近200人。
“新学期返校后,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办理各项报到手续非常方便快捷。”很多学生表示。黑龙江大学改造学术活动场所、部分基础设施和学生宿舍等,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数据资源,优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学生工作系统集约化建设、建立一站式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在线教学服务、开展线上后勤服务百余项。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张笑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