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观点,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和民族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进一步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看待从西方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已经浸入中华民族骨髓的传统文化,不仅事关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也事关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深刻反思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强调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3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些认识在我们党一经确立,中国革命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开启了全新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勇敢推进各方面创新,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观,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恢宏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既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又主动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境界,也极大地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境界。
二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融通、相互吸收借鉴,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提供了文化沃土,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奠定了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获得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那样,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民族文化相结合。历史地看,近代中国西学虽曾几度传入,但大都因与中华文化无法结合而折戟沉沙。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既在于其科学回应了中国的问题,也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融通。习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正是在不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获得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获得了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文化发展原则,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从而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放射出了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因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出了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西方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的不仅是“10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更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这些内在规定性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推崇的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协和万邦”……这些独特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获得了最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中国共产党素有文化自信的品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主动扛起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根本原因就是始终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始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坚决摒弃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文化自卑心态,也要坚决摒弃那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文化自负心态。须知,一个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但一个目光狭隘、妄自尊大的民族也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落脚点。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时代眼光、世界视野,也需要民族情怀。回望百年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无不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在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谐发展有益借鉴的基础上,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出来,把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符号、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是否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是否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为根本标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坚决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自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传播的全过程,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文化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