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按下红手印的白衣战士
2022年11月,党的二十大代表、第980医院文职人员唐丽娜(右一)与医护人员通过书画展的形式,赞颂新成就、共话新使命。李震摄
第980医院官兵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刘会宾摄
军医赵玉英为群众义诊。张彬楠摄
河北石家庄,中山西路398号,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就坐落在这里。
在当地,人们更熟悉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医院机关楼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标语格外醒目。走在医院里,时不时会遇见身着白大褂的身影。他们步履匆匆,往返在门诊楼、住院楼和卫勤训练中心之间。
今年7月,医院新建的卫勤训练中心门口,见证了这样一个场景——
“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现场,卫勤训练中心一队队长唐丽娜把白求恩救护伤员的故事讲给战友们:“来到医院19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穿着白大褂的战士。我希望回到白求恩医疗队工作,把青春和智慧都贡献给官兵。”
2020年年初,医院的白求恩雕像前,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深冬已至,滴水成冰。随队出征武汉火神山医院前,看着雕像上白求恩挥手的模样,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玉英心中多了一份坚定。20多年前,她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毅然背起行囊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为一名人民军医。
7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一间茅草和木板建成的病房内,回响着这样一段对话——
“兄弟,忍着点。”军医宋希圣把一块纱布送到负伤战友嘴边,“咬着吧,咱们得尽快手术,不然你这腿就要截肢了。”敌机轰隆隆不断掠过低空,病房震得快要散架。宋希圣想起白求恩曾说过的话:“前方的战士不会因为轰炸而停止战斗,我们也不能因为轰炸而停止手术。”
踏着白求恩的足迹,来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军医们脚步不停,他们与白求恩精神一次次相遇,让白求恩精神传承延续。
时空变换,征途漫漫。一代代年轻的白衣战士写下一份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赓续永恒的初心。
“白求恩医疗队就像家一样,这里已经有了我的根”
夜灯明亮,屋内,只有笔尖在纸面摩擦的声响。
“我请求加入白求恩医疗队,成为白求恩医疗队的一员……”38岁的唐丽娜郑重写下这句话。
“能在白求恩医生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已经很幸运了。”唐丽娜说,“如果说还有什么期待,就是能去白求恩医疗队工作。”
2003年大学毕业后,唐丽娜一直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为患者服务。每当看到白求恩医疗队的队员训练时,她总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唐丽娜说:“我渴望像白求恩那样,到前线去,到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去,这样才更有兵味儿。”
“哪里有枪声,就到哪里去。”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唐丽娜加入白求恩医疗队的愿望愈发清晰。愿望就像挂在天上的星星,要摘下它,还要付出百倍努力。
白求恩医疗队是负责战创伤救治的战斗队,队里首先需要补充外科手术人员,只有极个别护理操作技能非常优秀的护士才能入选。
“真是太煎熬了!”唐丽娜云淡风轻的语气后,分明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叹息,“首先是护理操作技能优秀,比方说微光穿刺要又快又准;其次是应急处置能力,能够处理危机状态,比方说心内监护、除颤……”
经过不懈努力,唐丽娜终于凭借过硬的技术,在卫勤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荣立二等功。后来,她成长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教员。然而,逐渐了解白求恩医疗队的训练任务后,她才意识到,很多事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战时自救技能、战时抢救技能、战场救护……大量新名词涌入唐丽娜脑海,让她几乎招架不住。
方案、细节、备战……无数与战场相关联的准备,让她认识到白求恩医疗队与战场救护的紧密程度。
那一刻,唐丽娜紧张胆怯中又顿生豪情——“这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
十年磨一剑。唐丽娜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多次在卫勤比武中摘金夺银,终于如愿加入白求恩医疗队。2020年,她随队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在抗疫一线执行任务71天。
两年前,唐丽娜因工作调整调离白求恩医疗队。这次,她再次写下请战书,就是想重回白求恩医疗队。
拿起笔,唐丽娜继续伏案书写。“白求恩医疗队就像家一样,这里已经有了我的根。”写完最后一笔,她长舒一口气,给碳素笔盖上笔帽时,“有种侠客收刀入鞘的感觉”。
或许这份心愿太迫切,唐丽娜在请战书的落款后,又按下一枚红手印,时间定格在2022年3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唐丽娜说,“身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这也是我肩上的一份责任。我们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把卫勤保障本领练过硬,把平时的工作做得更扎实。”
“去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是我的荣幸”
日前,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到白求恩纪念馆参观见学。得知赵玉英曾奋战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抗疫一线,一名电视台记者拦住了她,请她谈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我和战友们要聚焦备战打仗,不断锤炼医疗保障硬功。”采访中,这位51岁的军医还谈起自己年轻时曾面临的一个选择题——
是去北京读研深造,还是到白求恩亲手创建的医院当军医?
还是小女孩时,赵玉英在课堂上学过《纪念白求恩》。那时,她心里就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赵玉英对这句话印象深刻,现在还能流利地背出来。
高考后,赵玉英如愿进入吉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一次上课,老师组织大家测血型。当结果显示为O型时,赵玉英“高兴得要跳起来”。能和白求恩是同一个血型,能当“群众血库”,那是多么幸运的事!
80多年前,山西省广灵县八路军前线医院,白求恩在伤员彭清云身旁躺下,对助手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灵丘伏击战中,彭清云右臂受重伤,必须马上输血,进行手术。当时,很多人反对白求恩献血,因为此前他刚为一位截肢的战友输过血。
“输我的血。”白求恩直接用针管把自己的血抽出来。
随着拇指轻柔按压,白求恩的血液慢慢流进彭清云体内。输过血后,白求恩坐在椅子上休息,疲惫的脸上浮现一丝欣慰的微笑。
白求恩甘当“群众血库”这个故事,赵玉英一直记在脑海中。她又翻开书本寻找相关资料,目光落在一张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照片上。
这所医院的前身,是创建于抗战初期的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白求恩以身殉职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晋察冀军区将这所医院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我学医,就是希望成为像白求恩那样的人。如果有机会能去他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去他战斗过的地方工作,那不是很幸运的事吗?”长夜漫漫,兴奋占据了赵玉英的大脑。最终,她决定“遵从内心的声音”。
“你再考虑考虑?”得知赵玉英的决定后,老师拉住她问,“你成绩很好,再读研深造一下,肯定会有很大进步。工作以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想再读书深造可就难了……”
望着老师关切的眼神,赵玉英犯了难——去北京读研深造,那是多少人的梦啊!
“老师,能穿上军装,去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工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意外的惊喜,我不想放弃……”赵玉英一句话打破沉默。
“白求恩是我们每个医生的榜样!我也想去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感受一下……”老师有些激动,握住她的手说,“玉英,祝你梦想成真。”
“其实,年轻时的选择很单纯。”赵玉英说,“我不后悔,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毕业分配那天,赵玉英在分配意见书后签字,又郑重地按上了一枚红手印。
没有人知道,签字前夜,赵玉英默默地将北京来的录取通知书夹在书本中,小心地珍藏在背囊里。
拿起书桌上那张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照片,赵玉英满眼泪花。那一年,她22岁,青春正好。
“一切为了战友,一切为了胜利。做这个决定,我不后悔”
诞生于抗日战场的白求恩医疗队,还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
为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找到老军医宋希圣,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宋老今年93岁,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胸外科主任,如今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干休所安享晚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起这首歌,宋老的思绪一下子回到1950年。
“医院要抽组华北手术队了!”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像一声炮响贯穿宋希圣的耳膜。
去食堂打了两个馒头,宋希圣就急匆匆往外走,身后是食堂大姐的呼喊声:“小宋,怎么不打点菜了?”
路上,同事们三三两两都在讨论抽组医疗队的事,只有宋希圣一个人步履匆匆往宿舍赶。
“我要申请参加医疗队!”一个声音从内心迸发出来,不断在宋希圣的脑海里回响。“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勇敢地去奉献。”这是他在内心为自己标定的军人样子。
作为一名医生,宋希圣常年直面生离死别,已经习惯将畏惧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工作在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感受着战火的味道,医护人员思考的都是战创伤救治,心思都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耳濡目染之下,宋希圣也逐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不断救治伤员,不断提供新的救治方案,一遍一遍反复提醒着宋希圣军医的职责和军人的使命。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下的汗,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是融入了宋希圣的筋骨,长成他身体的一部分。
80多年前,白求恩来到晋察冀军区,换上八路军军服,向聂荣臻元帅提出请求:把他“当一挺机关枪使”。
接下来的烽火岁月里,这挺“机关枪”挺立在破庙中的手术台上,出现在山西省五台县的“模范医院”里。直到离世之际,白求恩还坚持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才倒下。
烈火炼真金。新一代的“白求恩”此刻就要上战场。那天夜里,宋希圣写下申请书,希望组织批准他成为医疗队的一员参加抗美援朝。
宋老说:“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的那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为了战友,一切为了胜利。做这个决定,我不后悔!”
那天夜里,宋希圣写下请战书。他还没来得及告知家人,也没征求他们的意见。
父母会不会阻拦自己,宋希圣不知道答案。可他知道,如果错过这次任务,自己会遗憾终生。
若说有心愿,宋希圣也期望着自己能平安凯旋,让父母后半生更有着落。不过,比起榜样的力量,这些小心愿又显得微不足道。
宋希圣希望能像白求恩那样,在距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坚守一方阵地,延续战友生命。即便牺牲,让鲜血染红军旗,也是军人的荣誉。
第二天早晨,21岁的年轻军医宋希圣在那页请战书上,郑重地按下一枚红手印……
为白求恩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杨亚强
1937年11月7日,八路军在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第二年,白求恩到达根据地后,带人将这所医院扩建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从那时起,白求恩医疗队的旗帜便一直伴随着它的战斗基因飘扬到今天。
白求恩为什么会放弃优裕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什么在艰难困苦中会那样从容乐观、热情似火?正如他所说:“我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白求恩的所言所行,彰显着一颗澎湃的心、一个崇高的灵魂。
心有方向,脚下生根。一名党员,信仰不能丢,丢掉了就会变质变色;灵魂要守住,守不住就会失魂落魄。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擦亮“白衣战士忠于党”的政治底色。
1938年9月,在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开幕典礼上,白求恩讲道:“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兄弟、父亲还要亲切些,他们是你的同志。你不把他们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就不配从事卫生事业,也简直不配在八路军工作。”今天读来,这些话仍然振聋发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军队医务工作者要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发扬白求恩精神,持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官兵和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白求恩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生。在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环境中,白求恩还时刻想着编教材、搞革新。今天,我们更应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作为。
眼中有路,脚下生风。站在新的起点上,工作在白求恩亲手创立的医院,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接续传承白求恩精神,切实把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不懈努力的方向,以昂扬姿态投身现代化卫勤力量建设,为白求恩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