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红旗文稿 :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虚无

作者:武卉昕 刘喜婷 发布时间:2015-04-12 10:33:14 来源:红旗文稿 字体:   |    |  

551b7fbee49cc4c22a40ca43c695bc1d.jpg

  

05c1c755d73bd4598e0eb6670a8ef9d5.jpg

  历史虚无主义摒弃道德尺度的客观特性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来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历史研究的虚无主义就明显地昭示了这一特点。当时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就,进而否定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股逆流演变成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一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否定苏共和苏联革命历史的运动;二是这场运动由一些文学家和政论家打头阵,历史学家“后来居上”;三是新闻媒体和出版界在运动中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四是运动中既有所“虚无”,又有所“不虚无”,并以此来填补所谓的“历史空白点”,“虚无的”是历史真实,“不虚无的”是对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模式的膜拜。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挖掘历史真相之名,做背离历史之事,对史实的判断没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没有坚持符合苏联国情的道德价值标准。“指鹿为马”的悲剧持续上演,又没有客观的解释,加上是非莫辨的宣扬,致使历史研究的虚无主义思潮愈演愈烈。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闻宣传,挖掘真实当然很重要,对历史错误认识的纠正也是应当的,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都应坚持正确的立场,这才是学术研究的道德基准、伦理前提。因为现实情况、社会发展程度、人的认识水平千差万别,历史也不可能冻结在一个既定的水平面上,用先前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情况不行,用现在的眼光武断地衡量过去的历史也有失公允。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不但要客观,更要理性。用道德尺度来衡量,不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行为本身会导致恶的结果,而且在方法论上,是对唯物史观的根本摒弃。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

  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就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包括道德意识形态。1955年,苏共中央委员马林科夫根据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断定苏联只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基础”。苏联领导人臆断历史的发展前景,给马林科夫强扣上“机会主义”和“右倾表现”的帽子,强迫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政治谎言的“敦促下”,抛弃事实原则的苏联领导人随即在苏共21大上不负责任地宣布了“共产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的结论,接着抛出了“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号召。在大力发展国防和工业的政策指南下,不顾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妄断历史发展走向,结果使产业结构本来就不合理的苏联经济更加脆弱:轻工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降低,食品脱销,物价上涨……人们整天在收音机里听到丰厚的商品,尤其是食品,而在现实中仅是美丽的泡影。国家领导层的决策不仅包含着价值选择的因素,更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失察”在政治伦理上则表现为否认现实(这里表现为现实生产力)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如何能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层面带头失察于情,其结果必然失信于民。

  苏联解体之后民众的痛苦很能说明问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并长期徘徊于谷底。当时,相当多的人攻击苏联制度的非人道主义化,而导致苏共改革失败的肇始之源也是要实现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结果是“人道的”实现得怎么样不知道,“社会主义”却先丢掉了!随着社会主义一起逝去的还有普通民众的物质保障。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有高达67%的人承认苏联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避免的人一度高达64%,而且越是在物质生活艰难的时刻,这个问卷值就越高。保证和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制度一定是善的制度,因为它满足了生产力的检验标准,也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完全印证了社会道德选择的物质基础,承认了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毕竟,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道德一定受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制约。显然,这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历史虚无主义忽视道德价值的真理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掉了历史进程中的整体真实,以碎片化的历史事实歪曲甚至全盘否定历史,并用被篡改的历史幻象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恶”的价值导向,做“恶”的价值选择。被篡改的历史幻象可能还会使人陷入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的泥沼,因而导致否认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致使人们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对人类发展失去理想。

  十月革命实现了人类迈向更文明社会制度的理想,它使人们相信,共产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实践中的未来。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袖,他的丰功伟绩理应得到认可。但就在21世纪的俄罗斯,还有否认列宁伟大功绩的暗流在涌动:认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并非具有世界意义,而是一场巨大的阴谋。2007年11月1日的《俄罗斯报》居然提出了“列宁是领袖还是恶魔”的疑问。事实上,在1917年前的俄国,当几近崩溃的无政府状态已然引发国内战争,俄国陷入再好也不过散沙流石的前途未卜的境地,在国际孤立无援、国内混乱不堪的情形下,正是列宁科学评价时局并大胆做出论断,即社会主义革命失去了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果断进行革命,才拯救了滑向深渊的俄国社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虚无主义混淆道德判断的善恶标准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类型衡量善恶的标准确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才是具有道德善的判断标准,反之则是具有道德恶的判断标准。

  如二战在留给苏联人民巨大的历史伤痛的同时,也留给今天的俄罗斯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坚韧顽强、英勇不屈品格等内化到了民族骨血里,更重要的是,它为苏联换来了其后四十多年相对和平宁静的建设环境。但是,在今日俄罗斯却仍有将卫国战争与内部的阶级斗争混为一谈的论调,说什么二战是苏联和斯大林挑起来的,而德国则是被迫应战的。并以斯大林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兰为口实,攻击苏联政权是恐怖的,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极权主义。这完全是无视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历史功绩。甚至有人仅从二战并没有将整个欧洲共产主义化这一结果,就胡言“我们输掉了二战”。这完全是将一些历史细枝末节的、支离破碎的非本质材料进行胡乱整合而得出的个人主观结论的典型。在这里,善恶标准被抛弃,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误导,甚至形成了一股有悖于道德标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逆流。

  正价值的道德观念应该是尊重历史事实的,散播的是道德善的福音。历史虚无主义从荒诞的非道德立场出发,失去了对善恶标准的衡量,导致道德观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之千里,甚至背道而驰。

  历史虚无主义阻断道德意识的积极向度

  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可为社会实践主体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选择定位提供积极正确的引导。真理的东西总让人动容,可引起人情绪上的积极体验,为积极道德意识和心理的培养做贡献。

  俄罗斯过去数十年历史研究中,出现的虚无主义转向,其结果是歪曲历史、不负责任地篡改历史的学术作风日益严重。各种背景的非主流意识形式以否定和诋毁苏联历史为能事,极度削弱了俄公民主体精神的树立。爱国主义、诚实守信、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在被诋毁的历史中逐渐消失,人民不再对未来抱道德期望,而悲观情绪、思想堕落的现实,在民众意识中起到了不良的导向作用。

  从2007年开始,俄罗斯有了对历史教科书重新修订编撰的积极举措。2013年俄罗斯社会舆论中心所做的有关“统一的历史教科书:支持还是反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在回答原因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对待历史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观点,真实而令人信服的历史应当展现在人们面前。新编的历史教学参考书力求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既不夸大,也绝不贬低。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国家人民主体意识的尊重,更是正确认识历史并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

 

  历史虚无主义加剧道德失范的现实可能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魅惑下,道德尺度的客观特性被摒弃、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被否认、道德价值的真理基础被忽略、道德判断的善恶标准被混淆、道德意识的积极向度被阻隔,尤其是道德原则的规范作用被恶化,那么在实践层面必然加剧道德失范的现实可能。

  苏联解体之初和之后,社会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在对幸福和生活目的的理解中,“个人物质满足”已经占据首位,而“对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退居末位;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占60%的人想到国外生活;在诸如被谋杀、自杀、吸毒等严重社会问题的调查中呈现出来的数量,在1990年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以诚信为例,整个社会失信了,不诚实了,会成为一种情绪感染,蔓延到其他领域,造成社会失信的弥漫状态。

  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道德问题,尤其是表现在部分人群、部分群体和部分时间段内的诚信缺失,恐怕也跟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观抵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调试的悲观预期和错误判断有关系。有些人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调和,否认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选择,否认中国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负责任的言论一出,便会以发酵的态势蔓延至其他领域,当失信作为一种隐常态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疑会加剧道德失范的程度。

  虚无主义作为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掩盖了历史真相,也愚弄了群众,在愚弄的过程中,群众也会以随意的态度来解构历史,慢待生活。真相可以被抹杀,那么支持真相或真理的价值——义务、诚信、良心、满足感、责任心,通通会变得无足轻重。长此以往,这种态度极易演变成人们认识历史、看待现实的根本错误的方法论,以为什么都是可以否认的,任何人任何事均无价值可言,那么失去了神圣感的人,还能指望他在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中有什么贡献呢?没有了正价值的实践行动,社会道德图景就会朝着社会失范的深渊滑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虚无主义在虚无掉历史的同时,也会虚无掉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风貌,其影响力度不容小视。

  说到底,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历史虚无主义是假的;用道德标准衡量,它是恶的。对于这种引导社会历史发展的负向力量,理应制止。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苏俄伦理道德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