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怎么看?
【编者按】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仍然是指导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劳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呈现出边缘化倾向。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们迎来第12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对劳动者表达尊重的节日,体现了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崇尚劳动,回归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其现实指导意义在今天更加明显突出,依旧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当代,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顽强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比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以及资本积累、循环周转、成本价格、平均利润、银行信用等范畴和规律等,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价值、国际货币、国际投资等世界经济理论,为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深邃视角,为指导我国有力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劳动价值论是新时期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与其发展特性是分不开的。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人类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148年的路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随着历史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被发扬、拓展,指导实践,保持真理光芒。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学习马克思、重读《资本论》的强烈呼声,《21世纪资本论》一书风靡全球,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批判和反思,再次显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科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伴随着实践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了脑力劳动者、管理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理论等诸多新思想、新理论。这种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政策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日益紧密结合,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发挥重大指导作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动力。
在工业化初期创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显现了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如今时代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已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高潮,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的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交织和叠加,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现象,产生新热点、新问题,为劳动价值论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有利于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基石中进一步挖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精华和指导依据,增强中国经济学理论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增强市场活力,保障等价交换,促进财富涌流。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经济中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的价值量则成为不同商品所有者交换商品的依据或尺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之间具有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共同属性,具有“质”的方面的等同性,马克思指出:“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的耗费。”需要交换的劳动产品,均耗费了人类劳动,产品中凝结的劳动量的多少无疑成为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商品的合理依据或尺度。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价值作为商品交换的依据,可以促进财富的涌流。不同商品生产者会主动地降低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包括加大科技研发和应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等。每个商品生产者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最终会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在相同或更少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此,要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始终保障交换的公平性,坚决打击和铲除假冒伪劣等商品,这种现象违背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等价交换的市场公平性原则,也是阻碍生产力发展、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要始终坚持净化商品交易市场,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夯实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思想精髓,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如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劳动者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是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疑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尊重劳动、保护劳动,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3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为此,需要从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协调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和物质保障,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降低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惠及大众的中国梦。
三是自觉运用劳动价值论规律,推动科技创新,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突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渗透性要素分散到各个生产力实体要素之中,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财富创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的运用,劳动内涵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已初步形成了,从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一般的重复性劳动为主逐渐转向以创新性劳动为主,形成相互促进和谐一体的发展关系。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具体劳动与自然界一同提供和创造财富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环境保护法等诸多严厉的制度安排避免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痼疾,摒弃资本主义资源浪费和破坏资源的弊端。尤其在我国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段,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等问题不断显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更要求“破经济增长思维、立经济发展导向”,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科研含量,形成“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态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来源: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学习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