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勇: 从劳动节到青年节话教育改革
当前教育的话题,是个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的主题。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对教育话题又多了一点体悟。
青年代表着祖国的当下和未来,青年兴则国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对全国青年学子寄予的殷勤希望,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希望“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要求青年“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青年要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并“终身受用”;青年一代“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青年学子“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近平同志要求学校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指出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校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特别是指出了青年要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的习惯”和“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人的德行源自哪里?源自语文、政治、历史,并非数学、物理、化学;源自经典,来自哲学,来自社会科学,并非源自自然科学。我们要静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努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让人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当前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把怎样教怎样学已发挥到极致,却忽略了教什么学什么的根本性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通天下都不怕。几十年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的打造,怎不走出一茬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全民德育就是全民最大的素质教育。倡导全民学习经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走出理工类治国治教的旧胡同,重拾文史哲,明器更重道,义利兼相顾,厚德又载物。提高全民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素质,使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民族精神境界,防止被物欲所奴化。
教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搞了几十年,成绩也斐然。但全民道德滑坡,缺乏“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了解生命之本义,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教育病。人们在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下,结果似乎是全民皆被愚蠢,熙来攘往,浑浑噩噩。然而教育改革的话题,喊了几十年,好像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教育改革,不会改?不愿改还是根本改不了?好像都不是。于是乎,“不会改”成了大部人的“瞎折腾”,劳民又伤财;“不愿改”导致大部分人“不知道”,全民被弱智,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改不了”是历史事实,全国人民都“你懂的”。
我们倡导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习我国历史经典著作,提高全民族的“历史思维和辫证思维”,从哲学的高度观照客观事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一场新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是陪育社会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唯一途径,是与现阶段猖獗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早在上个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就提出改造中国非普及哲学不可,并一生都在坚持和践行这一革命理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精神素质;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理论”,要求各级官员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灭绝个人私欲,以治理好国家为自我的最高价值追求,并提出只有哲学家才有资格和能力做一国的最高首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万物一体”和“一物独化”的本体论思想,从本源上回答了“道与器”、“义与利”、“善与恶”、“公与私”等诸多哲学人生问题,指出“道、义、公、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目标和终极关怀。今天重提哲学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一全民思想,提高全民族精神素质,实乃当前大国之重器也。
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解决改革“改不了”的问题。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是一场场“进京赶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迎考备战,全民趋之若鹜,各种培训辅导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于是学校变成考试工厂,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教育均衡发展在全民赶考的国家氛围中能否最终实现,实乃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话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透过各种考试的背后,实质就是一幅幅全民追名逐利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屋。在金钱万能的现实驱使下,读书的过程演变成了一幕幕丛林法则的恶性竞争悲剧,人生目标变成了读一所好学校、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最后有一份好收入的生存需求。这种重器轻道、重利轻义的全民自利性行为,几十年来绑架了人们做文化强制消费,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并在现代资本和信息的两大助推下自发地进行文化精神传销,最终沦为害人害己又误国的可怜结局。
如何破阵,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到哪里去寻找?——劳动!劳动!唯有回归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劳动观,重塑劳动的平等性、劳动的利他性以及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劳动报酬的公平性,反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观念,才是解决教育改革难题的治本之策!
其实,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关于劳动的系列讲话,已为破解教育改革难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成风气”。
要让劳动光荣、伟大、崇高和美丽蔚成风气,就要找回劳动的利他性本质属性。要从劳动分工、劳动报酬两方面回归劳动的利他性原则,必须秉承环卫工人与导弹专家的劳动,只是劳动分工的不同,本质上是平等的,其实质都是一种利他性的为人民服务。让人们在不同的劳动分工和差别不大的劳动报酬下,能真正体验劳动的光荣、伟大、崇高而美丽!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可耻行为,让千夫所指蔚成风气。
读书学习,是劳动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读书应该也属于一种劳动,一种特殊性的劳动。读书属于劳动,那它就不是自利性行为,读书也是一种利他性行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学习将是无差别的,不存在高低贵贱,行行都能出状元。习近平同志新时期的系列劳动观,以及对教育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将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从哲学和历史的高度为我们解决了学校“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重大问题。
今天,我们倡导静下心来读经典,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坚决摒弃那种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的剥削阶级意识,反对儒家“到朝廷去做官”的“差等”价值追求,积极倡导墨家“到民间去殉道”,到人民中去劳动、创造的“平等”价值取向。让全社会真正体验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也只有这样,当今教育中的很多改革难题才能迎刃而解,素质教育的美好梦想也将变成现实。
2017年5月4日于大方本宅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