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旗为什么这样红
——探寻第79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代代传承的忠诚基因
【连队名片】 第79集团军某旅英雄红一连是诞生于南昌起义的红军连队,先后经历反围剿、血战湘江、夺占腊子口、平型关大战、挺进大别山、强渡长江等重要战役战斗。90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红一连官兵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不动摇,凝结成了“忠诚、无畏、牺牲、决胜”8字连魂。
刚办完婚礼,薛长有就急急忙忙赶回部队。作为第79集团军某旅红一连指导员,在部队改革调整关键期,他这个连队党支部书记不能不在位。
“能和新婚妻子这样短暂相聚已经很幸福了……”薛长有的话语中满是感慨。
因为岗位缩编,薛长有成为编余干部。面对个人利益得失,薛长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改革的无条件支持。
“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从走进红一连那天起,薛长有就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更懂得教育引导身边人。
连里的下士庄猛,手榴弹投掷百发百中,是旅里有名的“投准王”。可随着实战化训练逐步深入,他感到自己从前练就的“绝招”并不适应如今的训练场,难免有些沮丧。
薛长有觉察到庄猛的情绪变化,把他拉到荣誉室,指着一枚革命先辈遗留下来的党徽说:“飞夺泸定桥前,红军用‘铁脚板’跑赢了车轮子。奔袭中,有3名掉队战士一路追赶。他们刚赶上队伍,赵长发就晕倒在地。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小组长赵长发带领两名战士向党组织报到’。”
重温先辈的事迹,庄猛一下子明白了,红一连的兵能始终保持人人过硬,靠的是思想不掉队、本事不落伍。他发奋努力,参考国内外实战化训练方法,改进实战条件下投准动作要领,使“考官发令”的老方法变为“读秒杀敌”的新模式。
红一连红在哪?走进红一连荣誉室,一封战争年代的血书让记者肃然起敬:一块白布上,鲜明地写着“党,我坚决完成任务,在战斗中考验我吧”。从一封血书到一枚党徽,从一位位英模人物到一场场特殊战斗,无不散发着红一连官兵“铁心跟党走,真心听党话”的信仰芬芳。
抗战胜利日大阅兵训练期间,作为“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的一员,上等兵张朝阳操枪练习时右臂拉伤,伤筋之痛常常让他半夜惊醒。他晚上咬着毛巾睡,白天缠紧绷带练。在酷热的训练场,他坚持每天训满12小时。
张朝阳身上的拼劲,正是传承自红一连的铁血忠诚。
那年,吉林永吉洪水肆虐,红一连官兵千里驰援。面对洪魔,官兵顾不上休息,扔下背包,扛起沙袋直扑决口。
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五班副班长林利斌手上和肩上的血泡已经磨破。但他顾不得处理伤口,在大堤上连续奋战18个小时,直到体力不支。有战友劝他别累坏身体,他却说:“战争年代,老班长陈辉金左眼被敌人炮弹击中,眼珠子流了出来,还在与敌人拼死搏杀,我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使命;不同的环境,相同的情景。走出荣誉室,两个细节不停地在记者脑海中翻腾。
——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红一连伤亡惨重,所剩不足10人。面对拿两块大洋回家还是跟随部队继续战斗的抉择,全连官兵跟党走的信念异常坚定,无一人离队。
——在大宗家战斗中,老指导员梁世淦为掩护主力,右臂被日寇的马刀砍断,肚子被刺刀捅破,但仍用左手射击、用牙齿撕咬掉敌人半个耳朵,硬是带领连队拖住了鬼子,完成了任务。
为什么红一连连旗这样红?记者仿佛找到了答案:在一连官兵脑海里,党的话就像母亲的声音,永远值得铭记;是一代代官兵的牺牲奉献染红了战旗!
90年风雨征程,如今的红一连再次站在了转型发展的时代潮头:更换新装备、融入新体制,成为一支新型作战力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