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詹娘舍哨所:藏族阿妈背来“最美的云”

作者:肖李华 罗凯 黎远华 发布时间:2018-09-03 08:49:14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01.jpg

图①:3位阿妈身背物资上山途中;图②:8月27日,阿妈们通过运输索道给詹娘舍哨所官兵送菜;图③:即将退伍的哨所官兵跟阿妈辞别;图④:阿妈和某边防连官兵翻看退伍老兵发来的照片。宋小理摄1.jpg

2018年8月27日,詹娘舍

 

2.jpg

 

 

  编辑视点

       这是一张8月27日拍摄于詹娘舍哨所的照片。

  这一天,哨所新建的运输索道正式运行,藏族阿妈次仁曲珍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走进熟悉的“云中哨所”。

  索道建成了,物资运输方便了,年逾花甲的阿妈再也不用为哨所官兵送菜送信了。这次来哨所,阿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哨所两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准备下山,她专程赶来为他们送行。

  次仁曲珍年事已高,攀爬山路有些吃力。

  阿妈的脚下,这条从亚东乡仁青岗村通往詹娘舍哨所的崎岖山路,原本鲜为人知。后来,因为她与同村另外两位阿妈——德吉和普次,春秋寒暑为哨所官兵背运物资,这条路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在哨所官兵眼中,这条穿越原始森林、冬季冰雪封冻的山路,是一条“幸福路”——阿妈来了,哨所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阿妈围坐在一起择菜、拉家常,再冷的天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雪山上的杜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这条路,阿妈们一走就是36年。从风华正茂的“阿佳娜”(藏语意为:姐姐)变成两鬓斑白的阿妈,她们走向这里的脚步风雨兼程,她们留下的故事历久弥新。

  艰苦的日子留下的真情最长久,也最动人。今年“八一”前夕,一部电视纪录片讲述了3位藏族阿妈的故事。

  镜头中,次仁曲珍拿出一沓退伍老兵留下的照片。她指着照片上一张张透着“高原红”的笑脸说,已经记不清这是谁了,不过一看照片就能想起他在哨所时的样子……

  阿妈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哨所官兵说,好多战士退伍后,逢年过节还会打电话给阿妈:“阿妈,扎西德勒!”

  一声“阿妈”叫得亲又热。战士们守卫云端边关,远离亲人和家乡,每当阿妈一身风雪、肩扛物资出现在面前时,他们早就把阿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这些年,哨所条件改善了,后勤保障完善了,不用阿妈送菜送信了,但阿妈已习惯了隔段时间就去哨所和战士相聚。哨所官兵也盼着阿妈的到来,盼着与阿妈团聚时的那份亲情。

  光阴荏苒,36年风雪拥军路,3位藏族阿妈早已与哨所官兵心贴着心。

  站在詹娘舍哨所,极目山巅,云海滔滔。官兵们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云的怀抱里。而3位阿妈这些年一趟趟背来的,就是他们心中那朵“最美的云”。

  雪山高耸入云,云端有个“詹娘舍”,哨所里有藏族阿妈牵挂的一群士兵。

  8月1日上午,62岁的德吉、57岁的普次、64岁的次仁曲珍3位阿妈,背着3大筐蔬菜,来到雪山脚下某边防连驻地。

  随着发动机轰鸣声响起,装满新鲜果蔬的吊篮,满载着3位阿妈的牵挂,顺着索道抵达“云中哨所”……

  救命之恩一报就是36年

  “我是被金珠玛米抱着长大的,毛主席像和红五角星、红领章,是我童年最难忘的记忆……”

  1954年,解放军进驻西藏亚东。那一年,次仁曲珍出生。

  从懂事起,次仁曲珍就常听乡亲们讲“金珠玛米”解放西藏,帮藏民修路、盖房子的故事。真正让她与解放军战士结缘,却是一次遇险经历。

  那天,次仁曲珍与同村的德吉、普次结伴到山里采药。山高路滑,德吉不慎摔下山崖左腿受伤,3人在雪地里哭作一团。在山口巡逻的哨所官兵发现了她们,帮助她们脱离了险境。

  回家后,3位藏族姑娘商议,一定要报答解放军官兵的救命之恩。

  那时哨所条件艰苦,通往哨所的简易路只能到山脚下。到了冬季,补给很难及时供上,能够储存的副食只有萝卜、粉丝和木耳,吃上新鲜蔬菜成了官兵最大的愿望。

  她们决定给官兵送新鲜蔬菜。1982年3月8日,她们第一次踏上为哨所官兵送菜的山路,这一走便是36年。

  常年义务给哨所官兵送菜,阿妈们家里并不富裕。村里不少人劝她们“放弃这个苦活”。

  “没有哨所官兵守防,哪有咱今天的好日子!我们给官兵送菜,就是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普次阿妈说。

  真情,将3位阿妈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影响着她们的下一代。

  阿妈们所在的亚东乡仁青岗村,是个小山村。3位阿妈家的7个孩子,先后有5个考上了大学。德吉的3个女儿、次仁曲珍的2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在外地工作,但只要一回村里,就会帮忙往哨所背菜。

  德吉阿妈的大女儿次吉,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上哨所的情景。9岁那年夏天,次吉背了个南瓜跟着阿妈上山,好不容易攀上哨所时,脚下一滑,南瓜从背囊里掉出来、滚下山去,次吉伤心地哭了……

  3年前春耕时,普次阿妈家三头正值壮年的牦牛,成了村里的“香馍馍”——乡邻们排着队预约耕地。当阿妈听说部队要翻修哨所屋顶,建材运不上去时,她马上拉着老伴儿,赶着牦牛给部队运送物资,一干就是半个月。

  36年来,3位阿妈为官兵送菜的足迹,遍及詹娘舍、则里拉、东嘎拉等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累计送菜百余吨,收发邮包数万件,转送维修小电器数百件,往返里程超过6万公里。

  在3位阿妈的带动下,真情拥军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每次见到阿妈们背菜上哨所,乡亲们都会从自家菜地里摘下蔬菜,让阿妈捎给哨所官兵。

  去年哨所守防任务重,全乡干部群众不顾天气恶劣、山路险峻,自发组织牦牛运输队,给官兵运送物资……

  在大家心中,哨所官兵就是亲人。

  “金珠玛米”是亲人

  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到海拔4655米的詹娘舍哨所,海拔落差近2000米,途中乱石密布、沟壑纵横。哨所至今不通公路,到了山脚下只能徒步攀爬。

  4年前的春节,德吉阿妈冒险上哨所送菜。

  一路上风雪劲吹,积雪齐腰。没走多远,阿妈的棉鞋便湿透了,身上的棉衣也冻得梆梆硬。

  原本6小时步行的山路,她走了12个小时,午夜时分才到哨所。山上的7名守哨战士,把冻成雪人的德吉阿妈迎进宿舍,大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上,次仁曲珍阿妈多次遇险。

  最危险的是2012年一场风雪后,次仁曲珍带着小女儿次结上哨送菜,途中一只狗熊突然蹿出。她们知道狗熊怕光,便用手电筒光直射狗熊的眼睛,对峙几分钟后,狗熊才掉头离开……

  2016年夏天,次仁曲珍、普次两位阿妈到拉萨进行体检,德吉阿妈决定一人上山。

  送菜前一天,德吉阿妈在给牦牛挤奶时,不小心被牦牛踩伤脚背,疼得一晚上没怎么睡。

  “包里还有战士旺堆家人寄来的包裹,小伙子期盼了好久,不能耽搁……”翌日一早,德吉阿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山了。

  近年来,随着高原部队后勤保障条件改善,哨所官兵已经有了基本的蔬菜保障,战士们劝阿妈不要再送菜了。但3位阿妈没有停下脚步,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精心挑选一些新鲜蔬菜送到哨所,说是要让官兵们“换一换口味”。

  运输索道正式运行前几天,阿妈们在上山时遇到了险情。大水冲走了木桥,德吉阿妈和普次阿妈只得蹚过齐腰深的激流……德吉阿妈因此得了重感冒,好多天起不来床。

  去年,次仁曲珍阿妈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想接母亲到自己身边安享晚年,可她说啥也不肯:“给哨所战士送菜是大事……再说隔一段时间不见,我会想念这些孩子的。”

  8月17日,德吉阿妈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和女婿,利用暑假,带着外孙嘎丹增到哨所“认亲”来了。

  8岁的嘎丹增,拿出写给解放军叔叔的信,大声朗读:“奶奶说,金珠玛米叔叔是亲人,以后我一定要经常上哨所看亲人……我会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当金珠玛米!”

  “阿妈,我想你们了”

  走进德吉阿妈的农家小院,花香扑鼻。

  仁青岗村村支书旦增曲扎说,阿妈家里的花种子,都是退伍离开部队的“兵儿子”寄来的。

  因为语言障碍,阿妈们和哨所官兵的交流,最初都用“手语”。提起哨所的战士们,德吉阿妈却如数家珍:“有个战士叫陆云华,退伍前他留下了一张照片说,‘我就要离开部队了,阿妈不要难过,想我的时候就看看照片吧,我会在远方为您祝福’。”

  “有位战士要结婚了,返乡前专门送来喜糖。”3位阿妈不能亲自前去参加婚礼,就拉着战士的手一路送到车站。

  两年前,东嘎拉哨所战士陈浩的母亲因病去世,陈浩十分悲痛。

  德吉阿妈得知后,每次上哨所都给他带些好吃的。去年中秋节,阿妈来哨所送邮件,陈浩拿出一块月饼塞到她手里:“阿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上士詹华刚上詹娘舍哨所守防那年,高原反应严重,一个月瘦了10多斤……普次阿妈及时送来了亲手熬制的汤药,帮助他渐渐适应了高原生活。

  “每次阿妈们上哨,是我们最高兴、最担心的时候。”詹华说,山路太险,大家都担心阿妈们会摔着。

  说起心中的遗憾,詹华说:“守防14年,我还没去3位阿妈家探望过。”

  2014年底,时任指导员毛朝阳的妻子带着女儿来队探亲。风雪太大,他们一时难以上哨所。德吉阿妈听说后,与老伴冒着风雪,从亚东县城接回了毛朝阳的妻女,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娘儿俩住下。老两口还宰了一头羊,款待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和“孙女”。

  2007年哨所驻地发生雪崩,3名战士英勇牺牲。烈士家人因路程遥远不能每年进藏扫墓,3位阿妈便相约每年清明节都去祭扫。

  一诺千金。阿妈们祭扫烈士墓,11年来从未间断。

  平时,哨所一旦有人生病,阿妈们总是提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牦牛奶来探望;逢年过节,她们把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拿来慰问官兵。

  “阿妈是我们的编外指导员。”某边防连连长张小龙说,每次阿妈到访哨所,都是对官兵的激励。每当她们要来的那天,总有战士自告奋勇,远远地跑到艰险路段迎接她们。

  采访时,张小龙拨通了退伍老兵龙克勇的电话。3位阿妈都记得这位已退伍5年的战士,抢着与他通话。

  “阿妈,我想你们了!我结婚了,孩子快出生了……”

  电话这头,阿妈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民族复兴网编者:感动!多好的藏族阿妈!多好的解放军小伙子!他们是中华民族美的使者,是温馨的港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