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守护国门就是守护家园

作者:倪家富 柯穴 发布时间:2019-03-23 08:57:17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记云南省镇康县外事界务员、民兵毕世华

  “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守护国门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外事界务员、民兵毕世华拄着拐杖对笔者说。

  10年时光、40多双穿烂的胶鞋、3.6万公里巡边路、30余万字的边情记录和残疾的左腿,见证了毕世华守护家园的默默奉献。

  毕世华的家在镇康县红岩村,所属7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与缅甸山水相连。从117号到121号界桩,是蜿蜒于崇山峻岭的6.7公里边境线,毕世华担任这一段的外事界务员。受伤致残前,毕世华每隔一天都会到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巡逻,守护边境线安全,风雨无阻。

  和平时期,边关也会有硝烟。

  2009年8月27日,正在边境巡逻的毕世华听到境外传来两声巨响。“有情况!”他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找出国旗往边境线方向跑。后来,他向笔者解释:“边境线附近许多地区没有明显标志,如果有不法武装人员误入我国境内,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在边境,国旗不仅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更是边民的护身符。”彼时,枪炮声正密,毕世华不顾个人安危,用了将近4个小时,在117号至121号界桩间的显眼地段插上国旗,标示国境线。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村民立即感到踏实、安全!此后,每当靠近边境线的境外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时,毕世华都会和村干部及民兵骨干一起,在全县边境一线插上五星红旗。

  2016年1月3日下午2点多,某部官兵到镇康县红岩村附近边境地区核查有关情况,请熟悉边境情况的毕世华带路。当行至118(2)号界桩附近我方境内的一条小路时,毕世华不幸踩中地雷,左腿被炸成重伤。经全力抢救,毕世华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左腿,右腿膝盖髌骨也少了一半。

  听闻毕世华受伤的消息,当地群众纷纷到医院探望。在他们眼里,毕世华是善于协调边民关系的“外交官”,更是热心带着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好大哥。

  红岩村与缅甸山水相连,边民往来密切,过伐、过猎等问题时有发生。1994年,刷布厂三组老李家与境外一家农户发生过耕冲突。毕世华多次上门协调,最终,两家以国境线为界各让出9米,并种上了核桃树。如今大部分核桃树挂果,核桃林也成为两国边民和睦相处的见证。担任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

  富边才能固边。红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农作物单一,人均收入较少。2007年,时任村支书、民兵连长的毕世华经过调研,带领村民探索“坝区发展甘蔗,山区发展核桃,城郊培育三产,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口”的致富新路。

  产业发展之初,村民抵触情绪较大。“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毕世华带领党员率先建起560亩甘蔗示范种植基地,并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每亩地种甘蔗比种玉米增收1000多元。第二年,村民们主动要求改造低产田地、修建蔗区道路。到2011年,全村种植甘蔗26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蔗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村里建起新学校、医务室,413户村民住进‘小洋楼’,所有村组都通了硬化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红岩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雷光锋告诉笔者,村民过上好日子,一直念叨着毕世华的好。

  毕世华受伤后经历8次手术,左腿装上了假肢,右腿用支架固定,每天要在家人搀扶下进行拄拐适应性训练。但他始终忘不了乡亲们,时不时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叮嘱他们发展好产业:“作为边关人,戍边兴边、建设美丽家园都是我们的责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