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经济学与意识形态(一)——经济学家是理中客吗?

作者:通吃岛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9-05-03 08:48:3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0da050de4466983881bec2f5866b704a.jpg

  这是通吃岛经济学系列的第一篇。

  早在两年前,本岛主就立下flag要给大家系统介绍左翼的经济学理论了。如果有读者还记得,感谢你两年来的支持,通吃岛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当然,本系列的作者不是我,而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友,我们姑且称他为“大写C”吧。这个系列我二人策划已久,终于在前些天敲定。由科班出身基础扎实的他来执笔,而不学无术的本岛主就负责打下手和催稿。

  第一次尝试写面向大众的经济学文章,对于如何平衡严谨性和可读性还没有经验。希望大家能够多提建议。

  正文:

一、引言

  读者当中如果有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定在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中听到你们老师说过类似以下的话: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

  “经济学研究是非常中立和客观的,不包含有任何预设的价值判断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如果你翻开经济学教科书,你会发现很多教材都声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老师们往往还会加以引申:“经济学研究会采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计量模型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往往还会补充一句,“经济学研究是不包含意识形态的”。比如施蒂格勒(Stigler,1965)就说过:“意识形态的偏好不会存在于经济学研究中,科学的方法最终会将意识形态驱逐出经济学”

  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没有意识形态,这几乎成为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不断被灌输的理念。作为经济学教授们口中的反面典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常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最常见的批评理由就是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不能算是科学。

  当然,即使读者并非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是有机会感受到这一点的。比如几天前在知乎上有个比较火的问题,讨论当孩子交换了不等价的玩具后,家长该如何处理。其中某位经济学博士(这里就不点名是谁了,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在答案中分析完经济学原理后,这位博士声称“经济学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这一说法是胡说八道”:

  他首先强调经济学是一门崇高的自然科学,只针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学说是没有生命力的......今天的经济学……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神经科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己所用
  然后声称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没有关联,经济学使用均衡的概念,把各方利益都考虑进来,从供求两个角度出发,最后看哪些行为会是稳态,为什么你会认为它只favor资本主义呢?
  紧接着又冷嘲热讽了一番那些采用“资本主义”用词的答案(其实就是通吃岛岛主的答案)。该博士声称,“资本主义”,“资本家”这些概念,虽然这几年在知乎上越来越流行,但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不管是在哪个主流社会学科分支中。

  并且嘲讽说“资本主义”“资本家”这些概念只存在于中学课本。  原答案如下:

36b69e7c7509d70b58d93b903fc61305.jpgcb51b587b5f114734e4affae2cc518c1.jpg

  看完了这一答案后,我终于明白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那正文之前我们就先打打脸,看看如今某些主流经济学的博士傲慢无知到何种地步——请这位博士翻译翻译,什么叫“资本主义”的概念不管是在哪个主流社会学科分支中都不存在??

3bf555d4ad7602df2db86fa9c55c0029.jpg

  首先,赖特(Erik Olin Wright)表示不服。赖特担任2012年美国社会学协会(ASA)会长,老爷子毕生的研究方向是阶级...... “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不仅用到了,而且还是研究的核心概念。

  其次,布拉维(Michael Burawoy)也表示不服。布拉维担任过2004年美国社会学协会会长,布大神的研究内容是垄断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过程...

  美国社会学协会成员集体表示不服,我们社会学就这样被别人开除了主流社会学科了???

  退一步讲,就算在经济学界,情况也不是这样。

  比如,曾经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的森岛通夫(Morishima),研究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按照这位博士的说法,大概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应该退出主流经济学界了。

  我们看看经济学学术刊物有没有文章采用“资本主义”概念讨论问题。我以经济学中的top1期刊《美国经济评论》(AER)为例,随手一搜后发现采用capitalism概念讨论问题(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文章一共有...... 2061篇。嗯,AER大概是假的主流学术刊物。

cc39ac739822fefa2322353ef13bfcc4.jpg

  好了,我现在帮这位博士翻译一下,什么叫“资本主义”的概念不管是在哪个主流社会学科分支中都不存在。就是至少把社会学开除出社会科学,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开除出主流经济学会,AER开除出主流学术刊物,才能实现这位博士“资本主义概念不存在于主流社会学科中”的说法。

  这不是“资本主义概念不存在于主流社会学科”,这是用资本主义概念的人不能算他的兄弟。

  可是如此荒谬、充满偏见的回答却在知乎上仍然有很多人点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人可能一看到经济学Phd的头衔就默默表示认同了,毕竟在多数人心中,Phd是对于专业领域是最有发言权,结论最具有权威性的研究者。而这些Phd作为学生时,可能也有同样的心理:教授是专业领域的权威,既然他们都说经济学不具有意识形态,是自然科学,那当然就是科学了。

  好,回到正题。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究竟是否具有意识形态?经济学家真的就是他们所声称的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吗?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经济学专业研究者认为经济学不具有意识形态呢?事实上,对于经济学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与揭露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一些文章的观点堪称深刻与犀利。但是这里我并不打算通过引用这些观点来说明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因为经济学家会说你没有数据证据),而是按照经济学家自我标榜的研究方式——采用理性、中立、客观的数据统计与数学模型来说明这一点。

二、经济学家们的意识形态


  经济学家们真的是在做纯粹的科学研究吗?他们文章中有没有意识形态?如果有的话,这种意识形态与他们的个人政治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圣塔菲研究所的杰维等学者(Jelveh et al,2014)采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为上面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答案:经济学家们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并且他们的学术研究中的政治立场与他们现实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立场是强烈相关的。
  以下灰色部分是文章的梗概,不想看的可以略过,想读更多的可以搜索原论文

  这篇文章的主要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学者的学术文章提取出他们在学术研究中体现的政治态度,然后再统计出他们在现实的政治活动(比如竞选中的政治献金、请愿书的签字、政策制定的倾向)所表现出的政治立场。

  如果经济学家真的是理中客的话,那么用一个人文章中的政治态度应该很难去预测他在现实中的政治立场——因为若是经济学家真的是做纯粹的科学研究,他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应该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无关,即使他不喜欢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也必须坚持中立的立场,不能把结论修改的符合自己的政治口味。反之,如果用一个人文章中的政治态度可以很好的预测他在现实中的政治态度的话,经济学家就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没有意识形态立场。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作者们收集了美国经济学协会(AEA)中53000名作者的政治信息——主要包括他们在竞选中的献金活动与请愿书签字活动。然后作者们又从JSTOR上下载了1991年~2008年发表在93个不同期刊的62888篇文章以及从NBER上面下载的17503篇工作论文,采用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去推测文章的政治态度——比如说左翼倾向的文章更容易出现“工资不平等”,“最低工资”这些词汇,而右翼倾向的文章更多的是“市场价值”,“自由银行业”这些词汇——通过这些词汇将作者归纳为左还是右。(当然,这里的左和右和我们平时所谈论的左右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即使如此也足以区分意识形态立场了)

  根据统计模型,如果学术中的意识形态能够预测现实活动中的意识形态,Ideology一项的系数应当显著为正。实际的统计结果见下图,Ideology一项也确实显著为正,这说明经济学研究与意识形态是紧密相关的

a942317edab06d9efb6359e928eb2466.jpg

  下面的散点图可以更直观的展示研究结果,它展示了不同方式度量的经济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活动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d8da791e17c4411690d7dca22dca6df.jpg

  文中其他各种复杂的回归表格就不在这里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论文进行研究。简而言之,经济学家们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他们的学术研究。

  (介绍结束)

  经济学家们为自身辩护的一个常见说辞是,经济学采用了严谨的数学模型与统计手段,保证结果是价值中立的。可是这篇文章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作者们发现,对于数学或者计量结果的估计,与意识形态也是紧密相关的。借用LSE的学者莱珀斯(Lepers,2017)对这一结论评价:经济学中很多所谓的模型方法创新,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推翻与研究者政治倾向相反的结论

  举个例子,比如说对于美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研究,按照新古典理论,当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时,会造成工人更多的失业。这一点被写进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初学者的教材,而且很多文章都在用数据论证最低工资对于失业的负面影响。然而卡德和克鲁格(Card and Krueger, 1995)的研究表明提高最低工资对于失业率没有什么负面影响,这在当时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后来,支持新古典理论的学者又换数据换模型,试图得到负面结果;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用更全面的数据和方法,得到了与1995年研究相同的结论,结果就是,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政治立场。

ef6b40dace59313dae35820b0fe19b54.jpg

  而目前最流行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介绍这一问题的呢?书中写道:

  虽然对于最低工资如何影响就业仍有一些争论,但代表性的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每上升10%,就会使青少年就业减少1%-3%...
  可是说是春秋笔法了。曼昆对于争议的具体内容只字未提,而且钦定了一个代表性研究。(所以美国大学生曾经集体罢他的课)  简单总结一下,杰维等学者的研究可是说是对经济学研究不存在意识形态这一说法进行了证据确凿的否定——无论经济学家如何辩解,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如此强烈的关联性证据是无法被否定的。所以,理性、中立、客观的说,经济学家根本不是理中客。

三、经济学的洗脑教育


  经济学价值中立的观念是如何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成为经济学的政治正确呢?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济学教育。
  考兰德与克莱默(Colander and Claimer,1990)对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美国高校学生的经济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他们发现当学生们接受经济学教育后,学生们的政治立场普遍是自由派或者是保守派,激进派(即要求改革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数量相当少,并且在研究生阶段,普遍存在转向保守主义的趋势(即默认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而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们的洗脑教育。这篇发表在经济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的文章这样写道:

  “当经济系的学生被问及他们普遍转向保守主义的趋势时,一个学生提到:一个教师在大一的时候就说过,‘我不是来教你的,我是来这里给你洗脑的。’这个学生继续说道,这(洗脑)是非常成功的”
 

598e9bc9c45164d01b626aa04814ed96.jpg

  你没看错,对新古典(或者新自由主义)洗脑教育的批评并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在经济学顶级期刊有证据的研究结论。如果把领域放松到其他学科,教育学的专业期刊也有相当的文章批评新自由主义对于学生们的不断洗脑。

  当然学生们也不会傻乎乎的任由经济学教授这么传教洗脑,很多学生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背离现实的特点都表示了强烈厌恶,除了像罢曼昆的课这样的抗议活动之外,甚至出现19个国家的学生联合起来写公开信,办网站,要求经济学教育要多元化,打破经济学自由市场的理论教条。

4e6f3b62151c0d06d8ff83eba242a583.jpg8487bce8c0633e43b40cb1b6be2d13b1.jpg5160e4dcac83b7bfd1c05412beeed870.jpg

  可以看到,学生们提出的这些并不是无理要求——他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经济学理论教育与经济学现实的严重脱节,并要求经济学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理论。

  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因为学生们没有说完全抛弃新古典,改旗易帜,只是希望能够多接触其他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可惜的是,一向宣称自己科学、不具有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家们连这点要求也无动于衷,他们平日里对于民主、自由无限吹捧,可此时对待这些呼吁与抗议一点都没有自由民主的态度。去美国各高校经济系官网上看看就知道,除了少数高校允许讲授马克思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等这些其他经济学流派的课程,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连接触其他经济学思想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从考兰德与克莱默1990年的研究数据中就已经能看出经济学教育试图让学生远离现实。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出,经过经济学教育之后,学生们觉得重要东西的主要是:

  “通过解题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数学好”、“实证模型做得好”、“和教授关系好”,而对于经济运行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被排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7c1b2d6192fb826953f80f04c849f4d2.jpg

  经济学教育通过引入大量数学与计量,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学数学、学计量模型这些上面,而对于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自己的研究能不能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天知道。学生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心思回答这个问题,所以经济学远离现实的特点就这样被经济学教育与学术训练不断强化,与此同时被强化的是教授们声称的,有复杂数学模型做支撑的,经济学的自然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

四、经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偏见


  经济学所谓的不存在意识形态不仅仅存在于高校教育中,而且也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进行着渗透与影响。以货币政策为例,央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直是为学界所鼓吹的,即央行要相对于政府保持独立。这一政策建议实际上指向了这样隐含的价值判断在里面——货币这么重要的事情不能交给政治家来处理,货币政策这种问题是一种技术问题,只能由最懂经济的经济学家们来制定政策,让政治家参与其中是非常危险的。
  果真是这样吗?请大家注意,央行独立性的概念以及货币政策技术化这些事物是从上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呢?学术上,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恢复新古典经济学;里根,撒切尔80年代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强力镇压工人,降低工资福利;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金融监管的法案或被修改,或被废除...... 可以说,整个资产阶级在拆除一切阻挡资本增值的障碍,货币政策也不例外。严格控制的货币政策会阻碍资本扩张的脚步,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扩张更为迅猛,从而最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以上是央行独立化的大背景,即使你不承认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当央行独立化之后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制定与意识形态仍然存在紧密关联。

  LSE的学者莱珀斯(Lepers,2017)统计了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接受经济学教育的意识形态,与其制定政策的意识形态的数据。他发现教育背景的意识形态越保守主义、越赞成自由市场,政策制定者的货币政策制定的越宽松;反之,则越严格。而上文说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更符合资本家阶层的利益。因此,经济学研究不但有意识形态,而且还会打着防止政治立场干扰的旗号来实行有利于自身政治立场的经济政策。

2148cd3e5b92bd54c994d510a41231e3.jpg

3538fb99ce1af4bf5c3be841216dbc9a.jpg

ccfa80cca20c93ff7ca677f843cd2965.jpg

  说到这里,额外插一句,上文提到的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还有几个中国学生,他们工作于....... 好了,点到为止了。

五、结论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本文的几个主要结论:
  (1)经济学研究存在意识形态,并非是一门自然科学,经济学家也不是理中客,他们的学术研究与他们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

  (2)经济学价值中立的观念是通过经济学教育不断灌输给学生的,经济学教育使得学生远离经济现实,这已经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

  (3)经济学学者通过伪装为价值中立,客观理性的研究者,参与经济政策制定,从而实施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立场的政策。

  最后,没有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