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帕米尔高原:一段守望绵延58年

作者:王雪振 唐帅 本报特约记者张强 发布时间:2020-04-23 09:58:1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一个边防连队 一所边陲小学



  俯瞰祖国版图,迈丹只是西陲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小黑点。喀喇昆仑山与天山在此交汇,碰撞衍生出的座座山脉如树叶纹路般,装点着苍茫单调的大地。

  山高路遥,现代文明历经坎坷,才蹒跚走进迈丹:这里电脑仍是稀罕物件,手机信号至今时断时续……

  这里又被称作玛依丹,在柯尔克孜族的语言里,意为“上有油下有粮的地方”。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队伍经过长途跋涉,走到这里扎下营地,因地得名“迈丹边防连”。从连队驻地向西2公里外,迈丹小学静静伫立,两者算得上“比邻而居”。在长达58年的过往岁月里,连队助学兴教、真情守护迈丹小学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祖孙三代,都是迈丹小学的学生”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夕阳还没落下,村民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就提着小板凳,早早来到迈丹小学教学楼前的LED大屏幕前,悠闲地等待着电影晚会的开场。

  对于包括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在内的迈丹村村民们来说,参加由迈丹边防连利用这个LED大屏幕开展的集体观影活动,是每周一次的欢愉时光。

  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今年72岁,是迈丹村原民兵连连长,也是迈丹小学的首批学生。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最初的迈丹小学最多算是个扫盲班,学生除了适龄儿童外,还有不少村里的成年人。由于没有固定校舍,牧民的毡房被轮流当作教室,汉语和数学是主要的授课内容。

  大多时间,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和小伙伴们会选择“泡”在连队里,好奇地观看官兵的学习训练生活,有时还能幸运地摸一摸官兵手中的枪。连队当时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学文化活动。每当这时,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总会蹲在一边,安静地听讲,“有了连队的便利条件,汉语也就越学越好,不仅会说,还学会了写”。

  “我父亲和我都毕业于那儿,前年我的孩子也从那儿毕业了。祖孙三代,都是迈丹小学的学生。” 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的儿子居玛·库尔班说。

  1980年,运转了20余年的迈丹小学流动教学点无法满足当地孩子们读书的需求,连队官兵帮助建起了3间教舍。

  回顾过往岁月,居玛·库尔班留下了许多有关连队官兵帮助他的温暖记忆。

  当时,居玛·库尔班由于缺少练习册和铅笔,只能用折断的骆驼刺作笔,在地面上划拉着写字练习。连队官兵提供的文具,让居玛·库尔班尝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什么滋味。

  “与大多数孤守一方的边防连队相比,我们其实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有村民作伴。”迈丹边防连现任指导员彭国棋介绍,虽然他们的守护范围大都是无人区,但在连队驻守迈丹58年的时光里,附近的柯尔克孜族人陆续迁徙到连队周边,形成了如今的迈丹村。

  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那一代人开始,每一位迈丹村民都曾在迈丹小学求知求学,开启成人立业的生命之途。

  “阔别31年,除了老连队,迈丹小学是最牵挂的地方”

  2017年夏天,在阔别连队31年后,金宽忠回到迈丹。

  76岁的金宽忠重返迈丹,执意要看两个地方:一个是迈丹边防连,抱抱自己当年种的树,看看曾经守卫过的老哨楼;另一个地方,就是迈丹小学。

  在金宽忠眼中,迈丹小学的变化让人惊叹:崭新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食堂、存书颇多的图书室、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学生们吃住免费,宿舍也通了暖气,学校成了全村条件最优越的地方。

  没有人比金宽忠更有发言权。1986年之前,金宽忠在边防服役长达20多年,把青春都“撂”在了帕米尔高原,直到从边防团团长岗位转业回到甘肃老家。

  “天翻地覆,今非昔比!”那天,抚今追昔的金宽忠很是感慨,谈了许多关于迈丹小学的过往印象。不过,他的记忆总是伴随着一些标志性的时间点——

  1963年,他在迈丹边防连当战士时,迈丹小学还没有固定的场所,一位老师、一块简易黑板,算是学校的全部“家当”。像金宽忠那样文化水平高的战士,在业余时间主要任务是兼任老师,给村民扫盲,教孩子汉语和数学。

  1974年,作为迈丹边防连的第4任连长,金宽忠带领战士为迈丹小学修了一处土坯房,作为固定的校舍。

  1985年,金宽忠担任迈丹边防连所在团的团长。在他的推动下,迈丹小学拥有了简易篮球场和足球场。

  令金宽忠欣慰的是,即使到今天,迈丹边防连的官兵,依旧保持着给孩子们捐赠文具的传统。

  从新潮可爱的肩式书包到配置高端的电脑,从多种多样的文化书籍到LED大屏幕……斗转星移,连队官兵赠送给迈丹小学学生们的已不仅仅局限于纸笔,捐助教育举措也已经由自发、个体的行为,演变成系统、计划性的整体行动。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指导员彭国棋介绍说,除了部队捐赠以外,从2013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投入专项资金,完成了对迈丹小学的整体翻新改造。近年来,陆续建成的学生宿舍、食堂,最多时可供100个孩子住校生活、满足210余名师生用餐。

  曾经,地理位置的偏远、资源的匮乏,直接给迈丹村民带来的是紧迫而现实的生存压力。“放羊-挣钱-盖房子-生孩子-继续放羊”的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拔除。为了让当地孩子不辍学,连队官兵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都不能少”的努力。

  在金宽忠的印象里,当时连队官兵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劝导迈丹村老乡让孩子读书。仅他自己,就帮助过4个孩子重回学校。

  上世纪90年代,赵明科曾在迈丹边防连任连长,也干过与金忠宽相同的事情。迈丹小学现任校长买买提居马·托合塔巴依,就是被他硬拽着回学校读书的。

  “如果没有赵连长,就没有现在的我!”提起这段往事,买买提居马·托合塔巴依笑得腼腆、说得动情。

  由于生活极端困苦,他在小学三年级时,曾一度辍学,帮家里放羊。赵明科知道后,亲自跑到家里做他父母的工作,直接将小买买提居马从牧场“抓”回学校,并将津贴费悄悄塞进了他的口袋。

  感念于赵明科的无私帮助,买买提居马·托合塔巴依发奋读书,2001年考取师范学校,学成毕业后主动回到迈丹小学教书,一直干到今天。

  “现在想想,连队官兵为我们做得太多了!” 今年已43岁、毕业于迈丹小学的买买提哈斯木·加哈力说,每年冬天一过,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总会不约而至,那时河上的桥没有修好,连队官兵担心孩子们出危险,每到上下学的时间,总会准时出现在河岸,把孩子们背在身上过河。

  赵明科、马元义……时隔多年,买买提哈斯木·加哈力依然能够一口气说出十几任连长的姓名。他由衷地说,没有迈丹边防连的官兵,就没有现在的迈丹,“解放军真的好!”

  “拿什么感谢你,让我的荒漠人生变成绿洲”

  对生活在迈丹的村民来说,迈丹边防连官兵进进出出的身影时常提醒他们,就是这些穿着军装的人,间接或直接地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这些日子,由于受疫情影响,古丽再那·哈帕尔还没有返回校园。已是大学生的她,每天在家自习。她说,她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然对不起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在这些帮助她的人里,迈丹边防连官兵无疑占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古丽再那·哈帕尔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小学五年级时,懂事的她为了不给贫困的家庭添负担,已悄悄做好了辍学准备。

  后来,迈丹边防连的官兵开展“大手拉小手”捐资助学活动,成绩优异的她成了帮扶对象。除了必需的学习生活用品,还有解放军叔叔时不时给她补课。最终,她于2018年考入吉林大学医学院,成了目前迈丹村走得最远的孩子。

  考上大学没多久,古丽再那·哈帕尔参加了一次人生规划讨论课——“我来自何方,我归向何处”。

  那次讨论课,当古丽再那·哈帕尔向同学们展示迈丹村的时候,除了好奇与新鲜,不少同学则表示难以置信:“没想到还有这么偏远的地方。”

  在那一刻,古丽再那·哈帕尔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迈丹边防连的官兵,自己的人生或许还是以迈丹为圆点,在中国最西端的山沟沟里周而复始地画着小圈圈。

  在长达58年的戍守历史里,迈丹边防连官兵对村里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今年已经37岁的居玛·库尔班说,正是受益于迈丹边防连官兵的帮助,他尽全力读完了高中,有了知识和较为宽阔的眼界。随后,他选择了跑长途运输,如今还购买了2台大型工程机械,日子越过越好。

  走进迈丹边防连,在上士高彬的内务柜里,一条红领巾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高彬说,这能时刻提醒自己还有结对帮扶的学生。

  4年多的日子里,高彬每次探家回来,都会给加孜古丽·努尔阿力带上家乡的特产,还时常会从网上买一些漂亮的文具送给她。在迈丹这个第二故乡,高彬把加孜古丽·努尔阿力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去年六一儿童节,加孜古丽·努尔阿力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系在了高彬的脖子上。

  在迈丹小学老师古丽博斯坦·艾比不拉看来,有时候,年轻的官兵比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年级学生依尼提扎尔·托布库力,母亲很早离世。缺少母爱的他寡言少语、十分内向。连队战士汪伟得知情况后,每到周末都会找依尼提扎尔·托布库力聊天,做游戏时会特意和他分在一组,经常“夸奖他”。渐渐地,依尼提扎尔·托布库力的改变很大,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人也变得自信阳光起来。

  2019年,市教育局为迈丹小学建成了人工草坪足球场。连队官兵拿起锄头、铁锹平地除石,大大缩短了工期。

  球场有了,孩子们却苦于无人教练。得知情况,连队组成“兵哥足球队”,每逢周末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踢球互动。在官兵的指导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足球……

  “学校缺什么,我们就尽力帮什么。”2018年,彭国棋了解到学校教师力量不足,与学校积极沟通,发动大学生士兵成立校外辅导员小分队,定期给孩子们开展辅导活动。目前,连队已累计发动官兵80余人次,辅导学生超过600人次。

  在迈丹村的发展进程里,迈丹边防连的“助学兴教”工程,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仅2015年以来,迈丹村就走出了54名大学生,还有13名青年应征入伍。

  这些人当中,无论是像古丽再那·哈帕尔走出去的,还是像居玛·库尔班留在当地活出精彩人生的,都从迈丹边防连这里汲取过养分、找寻过希望,并都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让人生荒漠变成了绿洲。

  “你守护我,我感念你,像一家人一样”

  迈丹小学校长买买提居玛·托合塔巴依说:“迈丹边防连对迈丹小学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只要迈丹边防连在,这种影响就在!”

  迈丹人时常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连队官兵的感恩之情。去年8月,在暑假期间,迈丹村的9名大学生走进连队,集体为官兵合唱歌曲《感恩的心》和《我和我的祖国》。指导员彭国棋听得热泪盈眶:“我们力所能及,他们也在竭尽全力奔小康,很欣慰,也很开心!”

  在上士陈学身上,也有类似体验。村里一些学生,每天都会经过连队营门口上学,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营门口驻足,郑重地举起小手向哨兵敬礼。每当这个时候,陈学和他的战友们都会很认真地回礼,“很满足,也很感动”。

  岁月的银蹄缓缓踏过,除了迈丹小学,迈丹村也发生着喜人的变化:用电入了国家电网,村里修了柏油马路,住房翻建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迈丹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

  “你守护我,我感念你,像一家人一样!”在迈丹村民的心里,知恩必报是坚定的信条。

  金宽忠回忆说,那个年代条件曾经特别艰苦,外出巡逻的官兵常常是晚出早归,只靠压缩干粮就雪水充饥。很多时候,村民会把自己都舍不得喝的牛奶、羊奶送过来,让官兵喝个够。迈丹村民还常常自发同连队官兵一起到山口巡逻,当向导和翻译,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58年来,当地军民团结造就了边关的铜墙铁壁,连队数次被上级表彰为“军民联防先进单位”。

  在迈丹村有一句口号:“一处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个哨兵。”村民们都以爱边护边为己任,想方设法为连队官兵分担任务。如果哪位村民提供了特殊边情或者为连队解决了相关难题,都会受到其他村民的点头称赞。

  迈丹边防连连长唐洋发现,这几年,护边员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连队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自觉扛起护边兴边的职责与使命。

  迈丹边防连所在团政委谢建乐认为,助学兴教是管长远的,物质能改变人的一时,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的一生,这些位于祖国遥远边疆的柯尔克孜族孩子们都不差,只要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些孩子照样能成才,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这些天,彭国棋和连队战友已经做好打算:邀请内地一流大学的支教团来村里支教;协调专项名额,给迈丹小学的老师们进修充电;为学校再提供一批电脑,让孩子们尽早接触网络……

  一个连队,一所学校,一直在彼此守望!

  图①:连队官兵同孩子们开展娱乐活动。

  图②:连队官兵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图③:连队官兵带着孩子们做手工。

  刘南松、陈圣圣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