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张宏良:当“吴市场”都认为市场化已太过分时……

作者:张宏良 发布时间:2020-08-22 08:11:2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对沉寂已久的吴敬琏重新出山的点评

2016年10月17日

  看到吴敬琏对当今中国过度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批判,不仅让人大为震惊,令人震惊的不是吴敬琏对当今中国政策批判的的气魄和胆略——毕竟在这方面他比中国左翼差远了——而是吴敬琏的批判意味着灾难或许已经不可避免。连吴敬琏这位号称“吴市场”的人都认为当今中国的市场化和自由化太过分了,可见当今中国市场化(私有化)已经极端到了什么程度!

  吴敬琏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沉寂数年之后,突然又回来了,并且一回来就不同凡响,石破天惊,出手就抓住了当今中国经济政策的要害之处。吴敬琏的归来,让我们想到了混沌学的蝴蝶效应。感到中国的灾难似乎已经开始启动。

  混沌学的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事物之间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理解的那样,是大原因决定大结果,小原因决定小结果,如同当今股评家的骗人戏法一样,一提大盘走势就讲宏观经济如何,一说个股就讲公司如何。其实事物的因果关系根本不是如此机械排列的,而是在庞大的宏观体系当中,任何一个极其微小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宏观体系的根本变化。美国科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将其概括为是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东京煽一下翅膀,两周之后纽约就会有暴风雪,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吴敬连就是那只能够煽起暴风雪的蝴蝶翅膀!

  吴敬莲这个蝴蝶翅膀之所以具有能够煽起暴风雪的巨大能量,并不是凭借他们新自由主义曾经垄断的政治、经济和媒体资源,而是凭借他们手中掌握的真理。尽管这种真理在左翼看来是片面的,局部的,暂时的,不足以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种危机的根源恰恰是吴敬莲他们的新自由主义。但是,与吴敬琏所批判的当今经济参谋部所策划的“整词儿改革”相比,吴敬琏在逻辑和道义两个方面却是占尽了优势。

  首先,从逻辑上来说,吴敬莲对现代经济参谋部那些人的批判是实事求是的,是掌握真理的,是对国家负责任的。他批判当今经济参谋部那些人采用滥发货币,牺牲人民大众利益,推高房价来去库存的办法,特别是为了讨好西方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集团,而实行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政策,是导致中国经济的下行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吴敬琏的分析更加呈现出了他比现在那些经济参谋部的人对国家更负责任。他批判了那些经济参谋部的人为逃避责任,故意从日本等西方经济危机的所谓原因中编造中国经济下行的必然论,从而任凭中国经济滑向灾难。这是中国新自由主义或者说是中国右翼经济学家,第一次站到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说出了真话。

  其次,从道义上来说,吴敬琏对今天这种“整词儿改革”的批判,完全占据了道义优势。通过玩弄概念来掩盖事物的实质,本来是中国左翼对私有化改革批判的一个重要武器,比如用民营经济代替私营经济,用股权分置改革代替对股民抢劫等等。现在却被吴敬莲他们接了过去,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吴敬琏说的没错:“中国经济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

  为什么“整词儿”的现象需要注意?因为整词儿的作用是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是学者这样做,往往是没有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肤浅表现;如果是政府这样做,则是为了掩盖政策的真实目的。政策本来是让老百姓执行的,应该是越简单越好,当一项经济政策和改革不仅连老百姓都听不懂,甚至连专业经济学家都整不明白,那就肯定是别有用心了。比如供给和需求,世界讲了几百年,中国人也讲了几十年,一听就懂。可是现在加上一个“侧”字,反而把人搞糊涂了。因为供给和需求本来就是对立的两侧,现在说共给侧,需求侧,就如同说男人性,女人性一样,让人完全不知所云。

  可见,当今经济参谋部和那些五毛党,对中国的误导作用绝不亚于此前的新自由主义,甚至更甚于此前的新自由主义。最近我们一直强调指出,如果说十八大以来的政治路线有可能会遭受挫折的话,问题肯定会出在现在的经济参谋部和那些五毛党身上。虽然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有那一天,并且为了避免会有那一天,中国左翼力量一直在努力奋斗。但是事物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并非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有关注中国政治生活的人都知道,为了扭转经济参谋部的错误判断,为了降低五毛党的危害,中国左翼一直在努力,在努力避免经济的恶化让吴敬琏他们卷土重来。

  可是,如同国家有关部门所掌握的情况那样,美国正在把中东模式搬来中国,大规模渗入中国左翼队伍,通过几个内奸就把中国左翼搞得四分五裂,极大削弱了中国左翼对私有化改革特别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抵抗力量,没有能够减缓中国经济的恶化,特别是没有挡住高房价的疯狂自杀行为,最终没有能够避免吴敬琏他们的卷土重来。中国赶走了“吴市场”,本应该就此终止市场化改革,可是结果却是比“吴市场”更加市场化,连“吴市场”都接受不了的市场化。“吴市场”的卷土重来也就不加意外了。

  蝴蝶翅膀已经煽动,暴风雪能避免吗?

  2016年10月17日

  关注张宏良文章,请加微博和公众号

  关联阅读:

吴敬琏两次生猛演讲,炮轰当前一些现象

邓元杰 老邓的财经茶馆

  文章来源:网路。因为吴是名人,文章到处都有。

  老邓评论:吴敬琏号称“吴市场”,长期鼓吹市场化。经济学界,他是追随西方的著名大师之一。但如果连他都认为现在金融市场化做得太过分了,说明我国在某些方面确实走得太远。一方面基础制度跟不上,另一方面表面的金融市场化又走得太远,真让人忧虑。

  从演讲中课可以看出,吴敬琏也快成大炮了,呵呵。他是老资格,我们可不管乱说什么。

  =========

  国家养只会“造词”的专家有什么用?

  中国经济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为什么是这样?这与中国经济研究的肤浅密切相关。

  我注意到,中国经济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更多地是在“历史经验中找类同”,套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历史与中国经济比对。于是,把人家的发展结果套用到中国,看作是中国未来也必然出现的趋势。比如,以日本和韩国的历史脉络论证中国经济减速的必然性。

  第二,就是翻阅教科书,从中找到一些名词,并把它当成时髦词儿,然后用它去概述中国经济。

  第一种研究方法很讨厌,它的关键问题是:把别人的失败当成发展历史必然,当成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是大问题吗?最近,一家重要的智囊机构召开研讨会,研究日本20多年的衰落问题。这对我们而言本来应当是教训,但研讨会上有人认为,日本的发展时历史必然,认为我们的发展道路不可能超越日本的命运。我真不明白,国家养这样的专家意义何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家怎样做、出了怎样的问题,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应当研究的是,我们怎样做才能跨越“日本困局”,而不是如何去适应。

  在最近许多论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文章当中也经常出现韩国和日本的例子,说这些国家在什么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时间点出现了经济高增长的拐点,而我们在同样的时间点上也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

  看了这样的论述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它们的昨天一定是我们的今天?为什么它们的今天一定会是我们的未来?那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这样的比对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吗?

  第二种研究方法就是“整词儿”。为什么“整词儿”?因为要“显得深奥”。用大家或领导过去没有听说过的“词儿”以表现自己的研究深刻的、学问是渊博的,但“整完词儿”就有解决方案吗?

  没新的,只是再告诉我们一堆词儿,于是就有了什么框架、重构,什么供给侧、需求侧等等。用一堆“新词儿”解释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更有甚者,他们会告诉我们,失败者是怎样做的,我们应当向人家学习。

  不是吗?我们现在的做法不就是在沿着日本失败的道路前行?看不到金融资本主义道路对日本经济的摧残,看不到金融短期化、投机化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危害,而所有人给出的方案都是“加杠杆”,那杠杆不是越去越高?这不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吗?

  我看到的事实是,金融的市场化、自由化摧毁了长期支撑日本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办银行制度”(老邓注:吴老的意思是金融市场化一定要缓行,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不是说不要市场化,而是要“缓行”,现在我们学美国已经学得过分了,金融变成了促进通胀、洗劫大众的工具)。当年,主办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动辄5年、10年,甚至30年,企业依据这样的资本期限所安排实业发展规划,在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泡汤了。

  因为,金融投机盛行、金融短期化趋势使得主办银行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发生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企业已经把长期贷款使用出去了,不可能归还银行;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越来越严重,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加上企业间交叉持股,所以危机蔓延和传导得十分剧烈。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而且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摧毁日本经济的关键问题是金融,是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至高无上的金融资本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心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有多人愿意承认这样的逻辑?

  很少。为什么不承认?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读过的课本没有这样的理论。这就是中国经济研究的悲哀——理论到了无视现实的程度。

  现在,日本开始实行“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治理通缩,但有人把这个问题集中到物价上,这也太表面化、书本化了吧。我认为,“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压低日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向市场输送长期流动性,让金融市场更加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并借以培育日本新的实体经济快速发育。

  这当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所以许多人仅仅依据一两年的GDP、CPI数据就说“安倍经济学”失败,这实在太小儿科了,真有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一位刚从日本考察回来的朋友告诉我:日本经济衰退是假象。原因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产品正在突飞猛进。所以我认为,日本卧薪尝胆,正在准备弯道超车。

  过去30年,中国的开放、日本的产业转移和经济、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日本传统优势产业,中国几乎全面超越了日本。但未来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实际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日美重新合作,给中国搅局实际都有为自己赢得时间的韵味。

  所以,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还是金融问题,还是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远离资本形成的问题(老邓:这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的中短期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经济向好存疑。

  在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上的演讲

  首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10月15日在河北保定举行,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等人出席本次论坛,就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现状等问题展开讨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会上表示: “一只手拼命发货币,另外一只手想按住房价,这是做不到的”。(老邓注:很奇怪,这句话在他的演讲中并未出现,我找了很多版本都没有。后面有演讲全文,大家可以看看。或者是他非正式的表态?还是有人在借他的名声说话?这句话非常重啊。)

  目前全国多地罕见密集出台楼市限购措施。对此,吴敬琏认为,要从根源上认识房价上涨与泡沫的相关性。在其看来,当前,房价飙升、出现泡沫的基本原因在于杠杆率过高,即货币超发信贷膨胀。要少造点新词,多解决问题。

  香港宏观资本分析师Robinson认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地产大亨都认识到高房价给国家和所有阶层都会带来长期负反馈式的死亡螺旋。但在地方财政和卖地收入的利益捆绑没被打破之前,任何楼市调控注定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各地方政府运动式的“一城一策”,花样百出只为表明“看,我们有努力在调控哦!”

  无论叶卡特琳娜时代的农奴主还是南北战争前的奴隶主、又或者晚清的满人贵族,都知道打破既有的聚敛之道和利益体系,让底层释放生产力可以带来跳跃式发展让所有人受益,但没有哪个阶层自觉跳出过短期利益樊笼,最终坐以待毙。此时此刻的中国地方政府,也在面临自己任期内的财政饭碗和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的利益抉择,也许唯一能让他们走出囚徒困境的顶层设计,是噩梦级难度的彻底重新洗牌:

  1、重构中央地方财政的关系,将政府利益的优化目标定为就业而不是地产进行捆绑;

  2、地方卖地收入收归中央财政,成为大锅饭但加强过程监管,完全不作政绩和二次分配的参考;

  3、地税国税合一,彻底简化税收体系和编制瘦身;

  4、地方政绩考核和财政能从大锅饭中分到多少,更多地取决于和就业有关的指标,例如薪俸税或者五险一金收入。(老邓评论:这四条等于否定了过去24年的改革,一旦实施后果很严重!因为否定了中国诸侯经济的根本活跃性!现在放出这种观点,是回归计划经济的前兆!但是,如果不这么办,怎么解决当今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问题?)

  以下为吴敬琏演讲实录:

  吴敬琏:很高兴来参加第一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我就说三点。

  第一,关于科斯对中国经济的评论。我在03年参加经济论坛时,建议中国经济领域要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我解释一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展(老邓:现在老吴还坚持经济发展第一?我保留观点),用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第二个就是体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解决的的问题。对领导和企业家来说,需要反思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回避理论思维和蔑视理论思维,习惯而不是深究基本问题层面,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也不深刻。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长期按照苏联的方式发展,结果产生了很多问题,我们是不是认识到了呢?看似这样。但如何解决呢?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和1981年两次讨论、调整所针对的就是苏联的发展模式问题。指导这两次经济调整深层的理论就是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十大建设方针。

  这十大建设方针提出克服苏联式的增长方针和方式,他有没有点到呢?有点到,就是效率低。但是从基本的理论来说,他没有放到增长函数下来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呢?第二次调整是1980年末,我们有一位理论家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文章的标题叫《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就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重工业要减速,要把农业发展起来,轻工业发展起来,商业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也就无疾而终。

  到了后来,95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国家计委提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粗放式发展方式到精细式发展。这个认识只普及到一些干部和群众,并没有全部普及。匈牙利经济学家在《社会学经济体系》提到用生产函数来解释什么叫增长方式,所以这个基本理论并没有解决。到底从哪里转变到那里呢?就不清楚了。

  到了2000年,这个基本的认识被“经验规律”概括。它是根据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经验,造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逆转。基本问题要不要解决,如果只根据一些现象提出的口号,那是很脆弱的。因为理论的认识,因为利益关系,在20世纪末导致了产能过剩。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

  河北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就是十八大讲的,03年04年开始调结构,要减少落后产能,结果是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越来越糟糕。如果基本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就事论事,那是不成功的。有些问题浅尝辄止,现在又开始新一轮讨论产权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已经好几轮了,就是对基本的问题没有思考。

  对于事物的认识其实,最重要的是开拓思想,只有一个卓越的思想市场,才能防止错误的思想造成问题。我希望我们这个论坛,在基础问题上,提出讨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