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应试教育的状态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作者:胡懋仁 发布时间:2023-04-11 22:39:4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多年以前,我们就已经注意到,应试教育对于教育本身有着较为严重的伤害。那时所说的应试教育,主要是指的教育过程,特别是基础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当时之所以批评应试教育,因为这种应试教育严重影响和忽视了素质教育。

  于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我们开始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提倡素质教育。只是,这种素质教育并没有取代应试教育,而是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装饰。似乎增加了这样的素质教育,那么个应试教育就不复存在了似的。然而,原有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补充进来的素质教育固然会对基础教育本身会产生一定的调整或修正,但是,原来的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而且,由于应试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应试教育一直在基础教育中依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结果,在已经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却一下子上升到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的地位。尽管有多种素质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但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取得考试的高分。初中毕业要考高中,所以这部分基础教育不可能不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而高中毕业要考大学,虽然高中阶段不属于基础教育,但应试教育对于高考更是一根不可替代的指挥棒。

  如果追究起来,应试教育产生的社会基础究竟在哪里? 用一句话来说,这个源头就是教育的产业化。虽然有些官员否认这一点,但在实际上,普通老百姓对教育产业化的存在都是看得非常清楚的,而且也是深恶痛绝的。

  教育产业化的产生来自于把市场因素引进到教育领域中来,把教育当作一种市场行为,当作一桩大买卖,资本就必然乘虚而入。资本对教育的插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教育原本目标的变异。中国的教育本来是讲平等的。孔子时代都要讲“有教无类”。但在资本因素插手教育领域之后,教育领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平等。

  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教育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说法都是资本因素在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诱惑。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改变大多数普通劳动者以及他们子女的在曾经的旧社会的悲惨命运,难道到了今天,我们的普通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子女还要通过资本干预的教育再来改变一次命运吗? 那么这个命运要改变到什么地方去?

  教育产业化,为资本渗透教育打开了大门。在这样的状态下,应试教育就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人们再怎么指责应试教育,再呼吁素质教育,教育中的不公平的状态也是难以改变的。

  在整个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学生们几乎天天都在受到应试教育的熏陶。你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就是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然后就能进入好的高中。在高中,也要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样才能进入好的大学。到了好的大学,你将来的前途就是无限量的。无论是好的工作,无论是高的收入,都在向你招手。这样的话,校长和老师们一直在对学生们说,家长们也一直对自己的孩子们说。这样的话说了六年,怎么可能在孩子们的脑子里不扎下根来?

  到了大学以后,有的孩子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柜,将来的一切都有了保障。于是在学习上有的人就放松了。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能在大学里干的,他们都干过了。那些所谓有着雄心大志的学生在大学里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因为他们的目标更明确,要找好的工作,要出国留学,要在外国找到更好、挣钱更多的工作,所以还是要继续努力学习。结果呢,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如愿以偿了。他们出国留学了,在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就是买大房子、结婚生子。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们再也不会想到是不是要回到培养了自己二十年的祖国。不仅不会想到回来为祖国效力,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回国看望自己的父母的心情也越来越淡漠了。如果家里的父母身体有恙,有的在国外的子女也不想回来看看,更没有想到如何帮助父母治疗疾病,或者照顾父母。他们用西方的观念在为自己开脱,西方的子女们一过十八岁都独立生活了,都不再管父母了,父母自己也就不会再管自己的子女了。我们不管父母有什么不对?

  这一类人,有人给他们戴上一顶帽子,那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教育学家认为,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主要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

  应试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所说出的这一切所谓励志的话语,背后都有另外一个他们所认为的凄惨的结果。那就是,如果你在应试教育中失败了,你就是个loser,你就会被所谓的教育所分流。你没有资格读大学,你没有资格进入所谓的社会上层,你和你的孩子将永世不得翻身。

  试问,这样的教育跟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 这不就是资本最想要的结果吗? 这样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是不是非常痛苦的摧残? 对大多数家长是不是最残酷的折磨? 很多孩子视力下降,身体素质达不到健康的标准,罪魁祸首非应试教育莫属。

  换句话说,应试教育告诉孩子们的思想,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好的前途。如果你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或者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只能通过好好学习才能改变你自己的命运。有人会说,这样来教育孩子有错吗? 这样的话对于孩子们不是也能起到激励作用吗? 激励的作用可能是会有的,但这样来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来说,完完全全、确确实实就是错误的。

  因为这样的教育对于孩子在成长中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能否形成健康的世界观,能否获得作为人的良知,能否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几乎是无益的。而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具有这些完整而健康人格的人。那些只有较高成绩的人,那些已经获得高收入很体面工作的人,如果在人格上不健全,不仅对社会是有危险因素的,而且他们的人生也很可能是不幸的。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是在放弃对更多的孩子进行合理与必要的正常教育。应试教育把焦点都放在少数孩子的身上,而多数孩子是被忽视的,甚至是被放弃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我们进行教育的初衷。这对大多数孩子是极不公平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在所谓成绩与分数面前,这些成绩与分数并不优秀的孩子,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就被无情地掩盖住了,甚至被抹杀了。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有严重问题的,是错误的。

  现在国家在教育资源上,尽最大力量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但现在还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做得很到位,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已经在一些方面,对所谓教育产业开始下重手治理了。但是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下子达到目标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实,不止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在分配上要做到这样的公平与公正,就是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教育资源也是要反对贫富不均、甚至两极分化的。中国某个位于Top1或者Top2的高校,其校长居然兴奋地曾经对外宣布,他们学校在一年里挣到了很多的钱,而这些钱是他们学校在过去从来没有挣到过这么多的。这样的校长,做这样的宣称,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教育,到底懂不懂什么是羞耻?这样的学校,不就是得到了国家大量的投资或者拨款的吗?拿了那么多的钱,在培养人才上成绩是不是很突出,我们不知道,但这个校长却以学校能挣很多的钱为荣、为傲,这样的学校中,怎么可能不存在着那么多的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到这样的校长,我们真的是无语了。

  回归正确的教育目标,不仅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我们的有些家长,也不要只把眼光盯着孩子的分数上。有不少家长说过这样的话,家务活你们什么都不要干,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结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一个学生上学时没有来得及吃早餐,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交给老师两个鸡蛋,说孩子没吃饭,等会儿,你把鸡蛋皮剥了,再把鸡蛋给孩子吃。一个已经上了学的孩子,连鸡蛋皮都不会剥,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奇葩了吧?

  也有一些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但由于我们在有些方面教育失当,他们中有些人的人格出了问题,甚至精神状态也出了问题,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呀!这样的事实在不能再发生了。这类损失甚至比任何物质的损失都要大到不知道多少倍。

  我认识一位五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她的家境一直很好,家务活也什么都不用她干。结果当她下乡插队时,要自己做饭,却连划火柴都不会。下乡插队让她学到了不少劳动技能。后来她也成为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有很多非议。实事求是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和世界上都未曾有过的伟大创举,而且涉及到几千万人。这其中怎么可能一点问题都不出?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还是出了一大批栋梁人才。他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国情,更加了解我们的人民,他们的家国情怀比现在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我当然不是要求现在再来一次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更多的有意义的积极因素,并且把这些积极因素充实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当中去。这是不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文/胡懋仁,来源:昆仑策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