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高度警惕中美价值观的世纪转换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讲,21世纪大国竞争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竞争,最终决定胜负的是政治文明。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继续把国家导向单纯物质竞争,必将是亡国忽悠。当前中国最应该关注的,不是中美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而是中美之间价值观的转换。中国在接受美国的原有价值观,美国则在接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最近《战狼2》的票房热潮和愈演愈烈的美国版文化大革命,就反映了这一点。
看了《战狼2》就会发现,中国的价值观完全美国化了,在对英雄主义的解读上,不仅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完全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战狼2》通过打击恐怖分子和叛军树立起来的英雄主义形象,是典型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文化,而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东方文化。恐怖分子和叛军是美国专门为镇压落后国家人民反抗而量身打造的一种罪名,如同过去把造反者统统称为贼寇一样。这是一种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虎狼文化,是强者宰杀弱者的帝国文化,而不是扶弱锄强、天下大同的东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都是通过反抗官军和侵略军树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镇压“恐怖分子”“叛军”树立起来的,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梁山好汉就是典型。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都是打官军打出来的,后来不打官军,而是去打方腊等“贼寇”“恐怖分子”时,也就不再是英雄好汉,而是官府鹰犬了。可见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本身就是来自于“恐怖分子”和“叛军”。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英雄武松,就是按照美国标准来衡量的典型恐怖分子。招安之前的水泊梁山更是百分之百的恐怖组织。
所以就其本质而言,东方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文化,而美国文化则是不折不扣的顺民文化、奴隶文化,要求全世界必须无条件服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统治,否则就是可以不经任何审判而处死的恐怖分子。中世纪的女巫和现代恐怖分子,都可以不经审判就处死。现代社会之所以自杀者越来越多,就是这种让人既活不下去又不愿背负恐怖主义罪名的美国文化造成的。所以在此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文化平反,包括2000多年中央集权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顺民文化和奴性文化,而是皇帝威权主义与民间英雄主义相结合的天道文化,老百姓无条件服从顺应天道的明君,也同样无条件崇拜替天行道的英雄,正是这个把天子和武松统一起来的天道天理,保证了国家集中统一和民间英雄主义的同时并存,形成了整体服从和个体独立之间的均衡。
后来经过毛主席的红色提纯,形成了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人人皆尧舜,遍地尽英雄的社会主义东方文化。相比之下,美国那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和兽类文化,虽然在常规武器条件下能够称雄于一时,并被误以为是征服世界的“先进文化”。中国就是由此落入了西化陷阱。但是在今天军事技术已经达到没有赢家的情况下,在生物技术有可能会把人类内部1%精英与99%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变成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这种优胜劣汰的西方文化必将会把人类带入死路。
毛主席正是提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发动了WHDGM。今天美国人民也正是感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掀起了美国版的WHDGM。中国主流媒体使用“美国版的WHDGM”这个称呼并没有错,错的只是调侃式的否定态度。今天美国人民所做的的一切,如同中国WG初期破四旧一样,人们正在通过砸烂那些标榜和纪念种族主义统治的雕像墓碑等历史遗迹,来彻底清算种族主义统治期间把黑人像动物一样围猎、杀戮、掠夺和贩卖的野蛮罪行。
今天美国人民之所以宁可像当年中国人民一样被骂做是“文明浩劫”,也要砸烂这些罪恶的“文物”(其实这些所谓文物完全是资本的概念),就是为了铲除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的文化根源。文化根源是阶级压迫和种族压迫的最深厚根源。思想文化是比社会制度更加强大的统治基础。如果没有铲除剥削阶级思想的WHDGM,即便是通过政治大革命改变了社会制度,复辟起来也十分容易。眼下美国人民要砸烂全国各地1500多个代表种族压迫的纪念标志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中国主流媒体说得没错,这完全是中国WG的历史翻版。
经过半个世纪起伏跌宕而形成的中美价值观的这种历史转换,本应是中国人的忧虑,可是包括一些左派在内的许多人却认为这是美国“到了崩溃边缘”,就如同说WG让中国到了崩溃边缘一样。其实历史恰好相反,今天中国成为所有实行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唯一没有崩溃的国家,恰恰就在于WG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衰落也同样是“弱肉强食”这个兽性价值观作用的结果。美国WHDGM就是要在文化上彻底告别兽性世界。而这恰恰是中国应该做并最有条件做好的事。所以中国绝不能站在这场革命的对立面上,绝不能接受美国原有价值观,而应该支持和引导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把美国WHDGM推向世界,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新的普世价值,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这才是整个世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2017年8月25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7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