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反对教育特权

  当教育为了金钱美名其曰“为了发展”而折腰后,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信任将瓦解。

  公平没了,穷人的出头机会就更加艰难。

  阶级固化绝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追求。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发展而导致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让底层没出头之日,搞本末倒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所以少数民族加分应已完成历史使命。

  教育与房地产挂钩应要逐渐退出舞台。

  应批判高校资源倾斜的差距过分拉大。

  泛化的特招应加强管理,像章泽天因健美操特长而保送到清华,这类特招应取消。她对社会风气起到正向引导了吗?她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促进了吗?她对社会生产关系起到改善了吗?这类特长穷人有资格培养吗?都没有!所以说,这反而会促进阶级固化,不应该享受特权。

  最近长沙出台:“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

  什么是高层次人才呢?

  分“A、B、C、D”四类。

  A类人才指国际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B类人才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鲁迅文学奖获奖者;C类人才包括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D类人才包括5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

  A、B、C类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可以不通过考试,任选幼儿园到高中学校就读。

  D类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不用通过考试任选初中以下学校,不看成绩,一律开绿灯。

  这符合《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吗?

  这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吗?

  有权的高官,有钱的富人,获奖的文化名人都是高层次人才吧,那他们的子女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名正言顺不用考试就可以任意选择学校就读,那不是特权是什么?

  特别D类人才,可操作空间太大了。

  这难道不会发展成封建门阀么?

  这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本身已经有足够多的资源了,为了抢人才也不用从破坏教育公平性实施政策吧?下一步是不是为了留住人才就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不用高考就可以选名校?有了第一步难免不会有第二步,这更像服从性测试。

  以此类推,乡镇县,为了拉拢“乡贤”,是不是又要回到古代乡贤治理的时代。

  这以利为导向的精英化,还是人民化?

  “恢复”高考后,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现象:竞争化——零和博弈化——内卷化——市场化——阶层化——特权化——阶级固化。

  如教育竞争化,逐渐发展得比较像零和游戏。老师常激励学生争取多考一分就可以挤掉多少多少人,虽然老师也教学生要团结互助,但学生长期的本质就是在竞争,甚至为了考名校就是在进行零和博弈。加上毕业后职场上是竞争,再加上集体经济解散,实行单干,人们从抱团取暖变为各扫门前雪,然后各种攀比,人们又怎么不会变得自私、散沙和内卷?

  内卷就出现了市场化,教育和房地产挂钩是一个现象,大街小巷的各种培训班是一个现象,为了分数牺牲健康是一个现象。

  考不考得上,于是出现了分层。

  后来扩招,其实如果为了普及人们读大学是件好事,但问题在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作为其中一个目的,灌输的教育理念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开设的专业很多脱离社会需求,扩招的老师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培养一批眼高手低、专业与社会脱轨、文科过于饱和的大学生。

  后来出现的特权化和阶级固化,这不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追求。教育无论如何改革,都应该牢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人民性,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的未来性。

  至于“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不纳入统招计划”不符合长远发展,这冒头的教育特权,我个人的态度是反对。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