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感谢团中央,能够传播如此之令人振奋的崇高精神!
今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2周年。
感谢团中央,能够传播如此之令人振奋的崇高精神!曾几何时,团中央媒体主要是中国青年报,几乎变成了汉奸极右势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大本营。现在总算好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共产主义精神,总算回来了,在此向团中央表示崇高的敬意!更加深深怀念和敬仰那些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而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的伟大的人们!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关联阅读: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52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
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 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节选
1955年10月8日,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当时,他已经是名扬美国的空气动力学家。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钱学森
钱学森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陈赓大将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归国后,钱学森开始主持导弹研发工作。
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只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已,尚不知是否真够格。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做一点事也是应该的。”
钱学森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19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
1958年8月的一天上午,当时身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邓稼先,走进了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
邓稼先
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回忆说:那一天他回来比较晚,他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他只告诉我他要调动工作,我后来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
我说调什么工作,做什么事,他说不能说。 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们通信,他说大概也不行。
他说,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
从那一天起,邓稼先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核试验场,整整度过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
1979年,一次空投核弹的试验出现故障,作为这次核弹试验签字负责人的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实地查看核弹具体情况。他竟用双手捧起了含有剧毒的碎弹片。
在随后的一次住院检查中,邓稼先身体各项指标均不正常。 1985年国庆节那天,在癌症扩散无法医治的时候,邓稼先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
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直到邓稼先去世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
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当时的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吟唱:未来世界的主人啊,社会主义祖国的公民!你们的生活,纵然千百倍地胜过当今,也不会有一个早上,忘记了这一代人的困苦艰辛!
来源:纪录片《信仰》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
延伸阅读:
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大国,他的贡献功不可没
原创 2016-07-29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共青团中央
有人问我,你觉得一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在我看来,有两条标准:没有谁敢随便欺负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也不会随便欺负谁,尽管他有这种能力。
有这样一个牛人,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他的贡献功不可没。
1948年,24岁的他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他毕业的时候,人们还称他是“娃娃博士”。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娃娃博士”,当导师用优厚的条件挽留他的时候,他却毅然地在拿到学位之后的第9天,就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
他回来研究什么呢,有人说,他研究的是一个“大炮仗”,这个炮仗就叫原子弹。
他就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青年学党史系列片《旗帜》
之“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但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惨重人员伤亡的巨大代价。因为双方的武器装备,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打个比方,就像用一个小鸡蛋去碰一块大石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大搞军备竞赛,尤其是有超强杀伤力的核武器,而且动辄就拿来威胁其他国家。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还没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更不用说“高大上”的原子能工业。核讹诈如同一片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1950年,邓稼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他的岳父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之后,他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的8年,平静、充实而幸福。年轻有为的海归学者,和太太、两个孩子平静地生活在北京。然而,在他34岁时的一次秘密的谈话,改变了邓稼先的人生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从此,邓稼先从单位中消失了,从家中消失了,从每一个熟悉他的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学术刊物上,再也没有他发表的文章,也没有任何一封给他的信,知道该寄到那个地址。
邓稼先去哪了?
首先,他当起了一位老师。
当时的中国,核技术人才非常匮乏,原子弹理论研究团队,只有28位平均年龄仅23岁的新毕业大学生。当时没有相关中文资料,邓稼先就带着学生们,一本外文书一本外文书地翻译。经常是一人念多人译,然后传抄印刷,大家一块学习。就这样,硬是把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团队,培养成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不光是位好老师,还是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一线指挥员。
他多次深入核武器试验现场,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在那个时期,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当中,邓稼先参加过的有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现场亲自指挥坐镇。
不过,这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一开始,研究团队里还有一些苏联专家来共同讨论。但1959年,苏联突然釜底抽薪,撤走了全部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更坑人的是,之前留下为数不多的一个关键的设计参数,竟然还是错误的。
那个时代和现在不同,没有超级计算机。这一切,都是邓稼先的团队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仅有的纸和笔计算出来的。
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演算纸扎成一捆一捆,在屋中堆了几十个麻袋。
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在历史课本中都读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年之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
当然,这两个“大炮仗”放得这么成功,不仅仅是邓稼先一个人的功劳。核弹研制,从理论到方案,从图纸到弹头,从规划到实施,不仅仅是科学计算的问题,而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背后支撑着这个工程的,还有一个庞大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
罗布泊的一声巨响,让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可是,邓稼先的名字,依然没有出现在任何媒体上。1971年,邓稼先的挚友、当时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在回国访问时问邓稼先,这些年,你都去了哪、做了什么?我怎么看不到你发的文章?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发小,他们从小一块上学,又一起到美国留学。本来是无话不谈的,但是,想到这是国家的机密,邓稼先到了嘴边的话,还是咽了回去。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以后告诉你。
后来,在征得周恩来总理的同意以后,邓稼先连夜给杨振宁写信。信上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1985年,因为在工作中受到了致命剂量的核辐射,邓稼先已经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杨振宁去医院看望他,他们谈到了国家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奖金的事情。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说,奖金人民币10元。杨振宁大吃一惊,不是开玩笑吧!这时候邓稼先说话了,不是10元,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在邓稼先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和他的同事于敏,也是氢弹的理论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起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上面说,发达国家的核技术,已经完全可以依靠实验室模拟来进行,为了保证垄断地位,势必会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中国必须加快赶超。
按照这样一份建议,中国赶在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抓紧进行了核武器实验室模拟的关键研究工作。此后,中国的核大国地位才得以继续保持。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有人说,那个年代太遥远了,太难以想象了。甚至还有人说,邓稼先把自己的一切,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生命都献给了核事业,就得了20块奖金,他傻不傻。
他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而现在,在我们的周围,在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傻子”竟然还有不少。甚至,就有许多人去到和当年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同样艰苦的地方,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不是所有梦想都在城市汇聚,不是所有价值都和金钱有关。有一种梦想叫年轻,总有一片大漠,在你的心中,就像鲜花盛开的草原。
今年是邓稼先离开我们30周年,或许,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老邓是一个传奇,他就是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镌刻着一句话语: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
这面旗帜,映射出一个信念。用一辈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忠诚并奉献于祖国的人!
今天,是邓稼先逝世30周年,
致敬,怀念!
本期编辑:苏美男
实习编辑:郝 运
延伸阅读:
神曲+神剪辑,我却看得一脸泪
原创 2016-09-11 东南枝 共青团中央
《那年那兔小苹果》
近日,一部电视剧《马兰谣》在央视热播,该剧讲述了以林俊德、王淑琴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远赴大西北,为祖国国防事业作贡献的故事。
我种下一颗种子
终于长出了果实
今天是个伟大日子
电视剧《马兰谣》剧照
那一年,我们一穷二白。
那一年,他们筚路蓝缕。
茫茫戈壁,荒无人烟,他们献身国防,他们隐姓埋名。在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拼搏中,苹果树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电视剧《马兰谣》剧照
摘下星星送给你
拽下月亮送给你
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
钱学森
在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严密封锁下,中国核事业面临重重困难,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回国几经波折,可这难不倒坚强的中国人。
邓稼先
变成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你
把我一切都献给你只要你欢喜
林俊德院士
他叫林俊德,中国核试验工程领域专家,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燃烧自己,挺过了中国核事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刻,为我国成为核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俊德院士获“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图为爱人代领奖
你让我每个明天都变得有意义
生命虽短爱你永远
不离不弃
一次核爆炸试验后,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从试验场区完成取样任务后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2012年,林俊德院士被查出患胆管癌晚期,但他却拒绝接受手术。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毅然搬出了重症监护室。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离开了人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忍受着病痛在病床上坚持工作。
林俊德院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
火火火火火
老一代军工人的奉献,千千万万个林俊德的付出,让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祖国,点亮了中国复兴的曙光,
电视剧《马兰谣》剧照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我们的苹果树终于长大了,可以为种花家的兔子们遮阴了!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临终前,他用虚弱的声音再三叮嘱。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那是他永远的“家”。
电视剧《马兰谣》剧照
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热情颂歌,
他们隐姓埋名,
无怨无悔。
任岁月染白青丝,
任风霜催老容颜,
在西部戈壁,
在大山深处,
在无人知道的角落,
用生命的光和热,
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
文:翁钺 视频:东南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