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礼传》十二 | 张钦礼声泪俱下讲述焦裕禄事迹感动众人
《张钦礼传》十二 | 张钦礼声泪俱下讲述焦裕禄事迹感动众人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张 钦 礼 传》
(连载十二)
刘占锋 著
二〇一七年二月
第三章 灾区有“金矿”
王维群慧眼识珠
焦裕禄的丧事尚未办完,张钦礼就接到通知,要他5月16日赶到民权参加全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
这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来,河南省落实“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把造林作为扭转沙区风沙肆虐局面、改善生存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进行推进。兰考因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成果突出,作为四个先进典型之一向大会介绍经验。
给大家介绍什么呢?沙区造林是他与焦裕禄携手并肩亲力亲为的事,本可以不拿发言稿,如数家珍般来个精彩汇报,但参加完焦裕禄遗体告别仪式回到兰考后,张钦礼彻夜难眠。
焦裕禄和他推心置腹、共商根治“三害”方略的深夜交谈,狂风暴雨中手拉手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相互鼓励,焦裕禄看望老贫农时“我是您的儿子”的深情问候……,这些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反反复复在他头脑里闪现着……
“老焦没有走完的路,不能半途而废!根治“三害”斗争,必须进行到底!”他暗暗下了决心,“对焦书记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下决心要做,但没做完的事情彻彻底底做好!”
但是,下一步怎么走?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心里也没有底儿。
从15岁参加抗日战争开始,游击队指导员、县支前团政委、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27岁就担任了县长。年龄不大,可也算是老革命了吧?但是,为什么在我们自己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却不会工作了呢?反“五风”时跌了个大跟头,不是周总理出面搭救,现在什么样子也说不了!
对于这个问题,他并不后悔:我那是同“五风”做斗争,是为民请命,难道我们闹革命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为了吹牛搞浮夸,还让老百姓拉棍要饭吗?那么,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革命吴芝圃书记就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难道真的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他又想到在周总理关怀下被平反、恢复职务的情况。
1961年7月,省委公开为他平反,恢复职务,但拖了两个多月才真正落实。其原因就是,省委明确不能留“尾巴”,地委领导却非要给他留个“尾巴”不可。最后还是他找到省监委书记刘名榜,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1962年,正是兰考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急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地委发现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王金碧有经济问题,为什么不考虑他这个“兰考通”、曾经以命相搏告“御状”、坚持党的原则、捍卫农民利益的老县长接任县委书记,而是调来了对农村、农民并不十分熟悉的焦裕禄同志接任县委书记呢?
多亏焦裕禄同志不是那种只会当官、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的官僚,而是对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善于抓主要矛盾的真正共产党人,他与张钦礼一拍即合,很快就把根治“三害”当成了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兰考形成一个根治“三害”的领导核心,培养了敢打硬仗的骨干队伍,摸清了“三害”的根源,全县精神为之一振,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但在这个时候,开封地委又要把他调走,从丰收地区调来一个县长,在焦裕禄极力挽留下,为了根治“三害”,张钦礼甘愿从二把手降为三把手,只留了一个负责根治“三害”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职务,直到焦裕禄同志逝世……
他想不通。曾有人帮助他分析原因,说他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主要活动区域在鲁西南,参加的是八路军;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是吴芝圃的老下级,主要在豫东一带活动,带领的是新四军,论与吴芝圃的个人关系,张钦礼比张申就差得太远了。
所以,无论是反浮夸时公开顶撞吴芝圃,还是最终把吴芝圃告下台,都不可能使张申对张钦礼产生好的印象,不穿小鞋就算不错了。
对此,他并不相信。新四军也好,八路军也罢,都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个人关系有亲有疏也算正常,但总不至于带到工作中来吧?能够治好盐碱,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搞好植树造林,这些可都是毛主席来视察时发出的伟大号召呀!
他与程约俊制定的兰考淤灌水利建设规划蓝图,是经毛主席看过,并热情鼓励的,这么重大的事情,吴芝圃、张申这些老革命怎么会拿来开玩笑呢?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不说提拔、重用,焦裕禄来到兰考,正需要他这个“兰考通”与他同心同德根治“三害”的关键时候,为什么非要把他调走,即使不走也要从丰收地区派来一个新县长呢?
这时,他也对自己过了过“电影”,一年多的相处,他深深感到焦裕禄的理论水平确实比自己高了不少。
同样是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强调阶级斗争,为什么焦裕禄却能看出来除“三害”,发展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也是在为广大贫下中农的根本利益而斗争,除“三害”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就是坚持党的阶级路线,在本质上与党中央精神是一致的?有了这个,就能心里亮亮堂堂地除“三害”了!
而自己呢,反浮夸,只知道是为老百姓说真话,怎么就认识不到自己正是在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党的宗旨呢?
他越想越多,问号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想越有些不寒而栗了。焦裕禄这个“主心骨”走了,地委领导同志对他这个态度,使他越发觉得根治“三害”这个路必定越走越艰难,没有一把手的坚决支持,他这个三把手还能兑现诺言,完成焦裕禄的未竟事业吗?
他甚至想到,也许焦裕禄的去世,也是他毕生追求的根治灾害、使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彻底破灭之时……
会议安排的典型发言是四个,张钦礼是第二个。张钦礼走上发言席,抬头看了一眼“全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的会标,一个“沙”字顿时像一股电流传遍全身。睹物思人,引起他的无限感慨。他的脚步略有些踉跄,在与会代表们异样的目光中开始了他的发言。
他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向与会代表介绍兰考县造林防沙、翻淤压沙、封闭沙丘、贴膏药扎针等情况和经验,说着说着,他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与焦裕禄并肩治理“三害”时的一幕幕情形,涌出没有了焦裕禄这个的主心骨,他这个三把手还能不能完成焦裕禄未竟事业的担心。
慢慢地,泪水开始在他眼中滚动,讲稿上的字模糊起来,发言主题也偏离了会议要求。张钦礼声泪俱下地讲起了焦裕禄为兰考人民除“三害”带病工作,活活累死,献出了他42岁年轻生命;讲起了焦裕禄与兰考人民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代表们都被深深感染了。不知不觉间,会议安排的一个小时发言时间到了,他回头看看大会主持人,正要表示歉意,王维群副省长说:“你不受时间限制,继续讲。”
两个半小时过去了。最后,他讲了焦裕禄的临终遗嘱:“咱兰考是灾区,我死后不要多花钱,我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不离开那里,我要看着你们带领群众把沙丘治好。”
这时,会场已是一片哭声。王维群副省长宣布:“会议暂停以后的发言,分组讨论学习焦裕禄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
全省性会议因一个人的发言而改变会议议程,这是很少见的。
从王维群副省长的果断决策中,张钦礼看到了省里领导同志对焦裕禄精神的高度重视。他想,焦裕禄不就是我们除“三害”斗争的旗帜吗?只要这个旗帜不倒,焦裕禄就永远和我们一起战斗,我们就有主心骨,除“三害”斗争就能进行下去,并取得最后胜利。
于是,张钦礼与焦裕禄精神从此就有了生死相许的默契,有了坎坷一生而不怨不悔的坚守。
会议尚未结束,参加会议的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就找到张钦礼,开始了对焦裕禄事迹的深入采访。
民权会议结束后,张钦礼回到兰考第一件事就是把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写出来,宣传出去。他亲自执笔写了一份《关于在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告》,8月29日直接送交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
这份报告引起了省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省委常务书记文敏生在全省生产救灾动员大会上,谈到灾区干部思想状况时激动地说:“有一位县委书记叫焦裕禄,他活着抱病治理‘三害’,临死又要求死后将他埋在沙丘上,看着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把沙丘治好。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全省干部都应该向他学习。”
河南省“四清”(“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总团发简报称:“焦裕禄活着的时候领导兰考人民除三害,死了还不忘工作。”很快,河南省委发出《向模范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向焦裕禄看齐。
在民权会议上采访过张钦礼的新华社记者鲁保国也被深深地感动着,他回到分社以后,就建议抓住这一重大线索组织宣传报道。不巧的是,当时恰遇分社领导班子调整,人心浮动,事情被搁置下来。
到了10月份,总社派张应先到河南分社任副社长。在张应先主持的记者情况汇报会上,鲁保国详细地介绍了民权会议上发生的一切,高飞、戴德义两位记者也把间接听到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焦裕禄很快成了热议的焦点。
作为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谁没有看到过自然灾害的肆虐,谁不了解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企盼?不用讨论,大家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一线索是我们分社发现的,也应由我们分社去完成这一报道任务。”
张应先副社长为组长,鲁保国、逯祖毅两位记者为成员的三人报道小组,开始着手紧张的宣传报道准备工作。
“我可把你们盼来了……”张钦礼是最先找来的,他一见面就握住张应先的手,眼泪汪汪地介绍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说:“老焦虽然去世了,但他那同兰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革命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
闻讯赶来的还有县委办公室通讯干事刘俊生。他主动陪记者们到焦裕禄生前树立的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四面红旗”去采访。在村里,不少群众主动介绍情况,提供线索。
一些人眼含热泪,动情地说:“焦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啊!他来到我们这里,就领着我们治沙、治碱、治水,等到我们这里自然面貌稍有改变时,他却离开了我们……”
走到一棵泡桐树下,刘俊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焦裕禄的照片给记者看。他指着这棵泡桐说:“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棵泡桐树下拍的,当时焦书记肝部疼痛,走不动了,他用手撑着腰部在这里停了一会儿,我抓住这一机会给他照了这张照片。现在他去世了,但他带病工作的情景,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焦裕禄的形象令记者再也放不下手中的笔,张应先执笔,含泪连夜写出一篇报道,一面送审,一面将稿件传给总社。总社于11月18日播出,《人民日报》次日在二版显著位置全文刊发。
肩题是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斗争中鞠躬尽瘁;主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副总编辑翁少峰对此事抓得很紧,先后派出农村部主任李光照、黎路、记者部主任安孚林等人赴兰考采访,对焦裕禄事迹作连续报道。省电台也派出编辑、记者前往采访。
在各方面配合下,全省迅速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民权会议应该记入史册。正是张钦礼这个发言,正是副省长王维群的临时改变议程,正是新华社记者鲁保国的第一次采访,使一场声势浩大、经久不衰的中国共产党党性宣传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他的战友们一道根治灾害、改变中国救灾史的中共领导干部的丰碑深深矗立在了亿万人民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
同时,与人们的思维大相径庭的是,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也因此陷入了生死荣辱跌宕起伏的“怪圈”。
(未完待续)
原编辑/刘姝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