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张钦礼传》十三 | 张钦礼被四清工作队指家中茶叶麻袋装

作者:反问号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7-04-18 22:10:27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c30f4c58426ddcdd16106bfeabc4ef56.jpg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36485c7dfc5dc91d541eb5caf6c0101f.jpg

《张 钦 礼 传》

(连载十三)

刘占锋 著

二〇一七年二月

第三章 灾区有“金矿”


积怨初爆发

  张钦礼的担心,很快变成了现实。

  1965年5月,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这时,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已经初步显现出喜人的成果,小麦长势很好,个低穗大,籽粒饱满,丰收在望。不久,地委召开夏粮征购会议。

  在这个各县只有县委书记和县长参加的会议上,周××觉得心中有底气,没让县长张维新发言,而是主动大包大揽了400万斤的征购任务。兰考由长期吃统销,一下子变成了“贡献户”,自然少不了大家对周××的一番赞扬,周××自己也觉得很露脸,颇有些踌躇满志。

  会议一结束,周××就兴冲冲地回到兰考,召开县委扩大会,布置夏粮征购工作。周××首先动员说:“今年小麦生产形势很好,群众都说今年的小麦喜死人、气死牛,是个丰收年,多征购点儿,没有问题。”

  “任务是多少?”大家关切地问道。

  “400万斤。”

  “400万斤?”大家都感觉任务太重,都把目光集中到张钦礼那里,想听听他这个最“把底”的是什么看法。

  “今年的小麦确实长得好。这是事实。但是有个特殊情况必须注意到。”张钦礼说,“去年秋季下了70天连阴雨,种麦时不少洼地积水,一脚踩下去一个坑,抬脚一坑水,根本没法播种。就是勉强种上,也基本没有出苗。今年实际收获40多万亩,要比往年少收7万多亩。就是说,今年是单产高,总产少。”

  第一次布置夏粮征购就被驳了面子,周××心中十分不舒服。他觉得张钦礼是有意和他作对,就不耐烦地说:“你别说了,现在是抗美援越,多征购点粮食是政治任务。”

  既然是政治任务,大家不好再说什么,就说:“既然是政治任务那就完成。”

  县里把任务分解到各公社,各公社又逐级分配到大队、生产队。为确保任务完成,专门将长期实行的“先算账,后入库”改为“先入库,后算账”,要求7天完成入库任务。

  随后,周××又命令县直机关抽调大批干部下乡督促检查。

  “先算账,后入库”还是“先入库,后算账”,这是关系到能否确保农民利益的关键问题。“先算账,后入库”,是先算账,按政策标准留下口粮、种子、饲料,然后再确定应交的公粮和余粮入库数量。周××把这两个先后顺序一颠倒,导致不少队入库之后,除了种子、饲料,已经没有口粮了。前边交公粮,后边要统销粮。

  仪封公社耿庄大队是兰考县有名的好地区、余粮队。往年夏季社员口粮每人留120斤。1965年夏季完成征购任务后,留下种子、饲料,社员口粮最多的生产队平均不到90斤。有的生产队人均不到50斤,不得不吃返销粮。

  结果,这一年全县征购400万斤,返销800万斤。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使周××脸面尽失。他既怨天,又尤人,心里充满无名火。有人问及此事,他一下子推到了张钦礼身上:“我新来乍到,不了解情况。都是张钦礼同志没有把好关。”

08b7a9e2d8d29a0e9f02f1eeebddadf6.jpg



很快到了秋季,兰考“四清”运动开始,县领导除了张钦礼、潘子春、蔺永沛留家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他大部分都参加了“四清”工作。

  这场以河北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的“桃园经验”为标志的政治运动,基本特点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人人过关。首先是“洗澡放包袱”,接着是对敌斗争,最后搞组织建设,掀起生产高潮。
在对敌斗争这一阶段,出现大量冤假错案,特别是让基层干部“洗澡”互相“搓澡”,搞逼、供、信和残酷的体罚,更是令人发指。据《抚宁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版)统计,四清运动使抚宁县1939名党员、干部中受错误处理270人,全县非正常死亡2007人。

  有了“桃园经验”,秦××、周××也就有了尚方宝剑,有了整人的底气。周××在胡集蹲点,不但把大小队干部全部打倒,连生产队的记工员也不放过。村支书胡安民是老土改干部,旧社会苦大仇深,焦裕禄曾让他到县大礼堂诉苦会上诉说家史,在他村搞泡桐育苗基地,后人看到的那棵“焦桐”就是胡安民在任时由焦裕禄亲自栽种的。

  这时,自诩体验生活、写焦裕禄电影剧本的任彦芳也临时跟着周××在胡集蹲点。根据任彦芳编的顺口溜“胡支书,李支书,砍桐树,盖瓦屋”,周××停止了胡安民的职务,对其进行清理,并将其全家6口赶到两间破草房中度日。

  半年后,没查出任何问题,又宣布他为“四清干部”,仍任党支部书记,但胡安民和其他大小队干部伤透了心,坚决不再担任干部,使该村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这个村的泡桐很有名,不要说路旁,即使田里,也随处可见挺拔、粗壮的泡桐。

  对于这些桐树,焦裕禄看成了宝贝疙瘩。他在胡集搞路林规划时,就强调,先顾吃饭,后顾好看,眼看成材,挪死可惜,散长在农田的不能挪动。一朝天子一朝臣。周××的要求则是农田里散长的泡桐统统移栽到路两旁,结果挪死了300多棵。于是,就有了“文革”初期胡集农民拉着300多棵碗口粗的死桐树到兰考大街控诉周××的一幕。

  素昧平生的胡集干群被折腾得如此不堪,对张钦礼、蔺永佩、潘子春等自然不能放过。名义上是让他们留在家主持日常工作,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了“四不清”对象。所谓“四不清”,指干部在政治、经济、思想、组织四个方面不清白、有问题。

  秦在“四清”动员会上讲:“大家不要怕,要敢于摸老虎屁股,不过是个县委副书记……”秦还对县直机关“四清”工作队长、开封地区粮食局局长崔立书交代说:“对张钦礼他们要深查、深揭、深挖、深批。”

  “钦礼,看这阵势,来者不善呀!你得罪过他们吗?”潘子春悄悄地问道。

  “没有啊?除了反右时在孙跃堂安排问题上我们意见不一致外,我们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呀!”钦礼想了想,说道。

  “你再想想,在其他地方得罪过秦部长没有?”

  “秦部长在一次种红薯会上,提出每亩至少种5000棵。我当时说,‘种多少棵得根据地力,我看一亩地种3000棵就不少。如果种5000棵,连红薯秧也拖不成。’是不是我的发言刺激了他?可这都是为了工作呀!当领导的总不能小肚鸡肠去计较吧?”

  “新来的周××呢?我看今年夏粮征购的事他是记在心里的。”

  “按说,这些都不应该呀!”

  不应该归不应该,要发生的还是要发生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对张钦礼等的调查还是像筛子一样展开了。经过几个月的内查外调,崔立书向秦××汇报说,张钦礼、蔺永佩、潘子春没有“四不清”的问题,并建议解放他们出来工作。

  “没有问题?”秦××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们是不是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了?”

  “发动了,但就是没揭发出什么问题。”崔立书辩解道。

  “张钦礼在兰考一二十年,我就不相信会没有‘四不清’的问题。有人反映,张钦礼家的茶叶都是用麻袋装的。”秦××有点急了,大声对崔立书说,“要发动群众深挖,找知情人个别谈。”

  再深挖还是没找到张钦礼的“四不清”问题,秦××遂以崔立书“右倾”为由,将其工作队长撤了。秦××对任命的新队长面授机宜:“张钦礼、潘子春、蔺永沛都是冀鲁豫边区过来的铁头老捻子,要把他们挂起来好好地查!”

  新队长派人到张钦礼家询问茶叶的事,刘秀枝说:“不怕恁笑话,长这么大俺也没有见过茶叶是啥样儿哩。那麻袋里装的是老家带来的红薯叶。你看看,下面条放点可好吃了。你要想吃我给你抓点……”

  秦××、周××一无所获,就想从潘子春身上打开缺口,对潘子春展开了车轮战。潘子春实在受不了了,便使个缓兵之计,说自己有男女关系。工作队长喜出望外,让他交代。潘子春说:“你们让我回家吃点饭,睡一觉,我再告诉你们。”

  潘子春回到家,吃饱喝足,美美地睡了一大觉。回来后向工作队交代自己的男女关系问题。说:“就有一个,是俺孩儿他娘。”这一下可惹恼了他们。有人大叫:“敢耍我们,打这个老家伙。”一个工作队员挥拳打来。潘子春一闪身,一个顺手牵羊,就将那人按倒在地。接着大吼一声,“想打架,我帮你们一窝子。”

  秦××听了汇报,火冒三丈,说:“翻天了,敢打四清工作队。这是对抗党中央,把他逮捕法办!”工作队长自知理亏,忙劝道:“算了吧。当时我在场,是工作队的人先动的手。”秦××说:“那也不能便宜了他。把他挂起来,再深揭、细查、猛批……”

 省委对焦裕禄精神的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对张钦礼,对兰考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张钦礼、潘子春、蔺永沛自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应对秦××、周××的清查,张钦礼考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引导全县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焦裕禄遗志,发扬焦裕禄精神,根治兰考“三害”。

  按照过去的习惯,到了冬天,农事结束,延续到来年开春,都是“冬闲”。这个时候,农民们就外出要饭,既能省点家里的粮食,同时又能有点贴补。

  张钦礼认为,在焦裕禄领导下,兰考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初步具备了“冬闲”变“冬忙”的条件。这时应该乘着学习焦裕禄的东风,改变一下全县人民的精神状态,尝试着变“冬闲”为“冬忙”,掀起一个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打响根除“三害”的人民战争。

  1965年深秋,张钦礼在仪封公社吕拐大队召开长达6天的全县三级干部会,实际上是一次治理盐碱、挖沟洫台田的现场会。

  吕拐大队是全县出了名的重碱区。早先,白花花的盐碱地,种啥啥不成。一年到头地里总是湿漉漉的,就像盖着一层白霜。

  负责会议食宿安排的鲁继云当年二十刚出头,是县招待所管伙的会计。张钦礼问他:“你会管伙?乡下开会的食宿管理可比不得县城,你以前没干过吧?”

  “没干过,这是头一回。”鲁继云说,出于好奇,他反问道:“张书记,为啥不在县城开嘞?”

  “咱这个会是治碱工作会。吕拐大队治碱搞得好,在这开是对他们的一个鼓舞。最重要的是,盐碱地咋治,实地看一遍,比在外地听一遍好。吕拐大队的好做法,现场看看、现场体验体验,印象就更深了。”张钦礼还说,“可是有一条,这乡下开会,比县城条件要艰苦一些,你们要麻烦一点。没别的要求,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把会议的吃住安排好。晴天、雨天都要考虑到。最主要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许扰民。”

  张钦礼在报告中,讲了焦裕禄的遗愿,又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要有愚公移山的雄心壮志,要以焦裕禄为榜样,改天换地,根除“三害”。

  他深情地说:“焦书记临终时,还说要看着我们把沙丘治好。同志们,焦书记在看着我们,全县人民在看着我们。会后,各社队有沙的治沙,有碱的治碱,一定要让咱焦书记的在天之灵能够高兴、满意、放心。”

  这个会议是焦裕禄逝世后,张钦礼召开的第一次全县最大规模的根治“三害”动员大会,也是“文革”前最后一次根治“三害”动员大会

  小宋公社龙庄大队的肖园子村北有两个大沙丘。风起沙扬,昏天黑地,祸及群众,危害庄稼。有的一连种几茬都捉不住苗。社员群众没粮食吃,集体牲畜没饲料喂。一到青黄不接,就拖儿带女,逃荒要饭。

  队长何进海回到村里,立即召开群众大会,传达会议精神,发动社员群众准备大干。为了寻找淤泥封住沙丘,何进海等队干部挥锹挑沟。沟挑到一米来深时,便发现了红彤彤的胶泥,再往下挖,又是黑胶泥,厚度竟达一米多深。

  他们高兴极了。何进海把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召集过来,指着沟里的淤泥说:“摆在咱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胶泥埋得太深,掏力大,群众生活又苦,不干;二是迎难而上,做当代愚公,改天换地,应了咱焦书记说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男劳力说:“老何,你领着我们干吧。咱挖出一锨是一锨,盖住一片是一片。愚公能移山,我们就能换地。”

  妇女们说:“俺少吃点,把粮食省给壮劳力吃。”  老人们也表示,俺干不了重的干轻的,抬不动大筐我们可以用手搬。

  很快,肖园子男女老少齐上阵,打响了翻淤压沙的战斗。张钦礼、潘子春到龙庄大队检查工作,看到社员群众生活这么苦,干劲这么大,张钦礼想起了下乡时遇到的情况。

  一次,他遇上一个五保户老太太,一边走一边说,这政府给了购粮本,不给钱怎么买呀?

  还有一次,他遇上一个人,他领了救济款,又埋怨只卖给红薯干,不卖给麦子,说:“国家有那么多钱,不兴多给几块?有印票子机器,多印点不就行了?”

  张钦礼觉得这是救灾指导思想有毛病,单纯救灾越救越灾,把人都救懒了。这样下去,就慢慢变成了五保户、五保队、五保社、五保县。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以治为主,救济为辅,把国家有限的救灾资金与根除灾害条件结合起来,在确保社员群众能够安全度过灾荒的前提下,搞以工代赈。

  想到这里,张钦礼悄悄地给潘子春说:“老伙计,咱能不能变个法儿,调剂一部分救济粮款实行以工代赈呢?”

  潘子春说:“恐怕不行。弄不好要犯挪用救灾款物的错误。”

  张钦礼说:“我看,咱只要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安全度过灾荒,只要不装进咱自己的腰包,就用在治灾上,我看犯不了什么错误。就这样吧,先弄一部分试试,好了就推广。出问题,我负责!”

  潘子春说:“说到这里,我也支持!领导追究,也有我的一份。”

  两人一商量,决定给肖园子拨救灾粮款,以工代赈。社员群众十分感动,要求两位书记讲话。

  “俺不能看着你们饿着肚子干活。”潘子春站在土墩上,扯开大嗓门喊道。一句未了,社员群众都哭了。稍停,他又说道:“这么冷的天,你们翻淤压沙,老老少少齐上阵,好啊!你们这是在挖元宝、刨穷根呀!今天,俺和钦礼跟你们一块干,晌午还不让你们管饭。一个心愿就是,你们有吃有喝,家家吃上白面馍、住上大瓦房,俺们就开心了。俺就说到这儿,还是叫钦礼给你们讲两句吧。”

  他的话音一落,群众又是欢呼,又是拍巴掌。潘子春讲话朴实、生动,群众喜欢听。

  张钦礼接着说道:“老潘说得好啊!咱是在刨穷根,给咱子孙后代置家业啊!一锹淤泥一把粮,治好沙丘住瓦房。你们挖一人来深才找到淤泥,少见哪!你们干的好啊!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咱们上下一条心,勒紧裤腰带大干几年,咱就能吃上白面馍,穿上新衣服,住进大瓦房。”

  张钦礼、潘子春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龙庄大队干部群众的干劲。在翻淤压沙的现场,张钦礼发现有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孩子,大冬天穿着背心,在一人来深的地沟里,汗流满面地挖着淤泥。就走上前,弯下腰,问道:“小伙子,你叫啥?”

  “我叫何芳君,俺爹是队长,叫何进海。俺们全家都来了。”

  张钦礼看着头上直冒热气的何芳君,又问道:“小何,这大冬天的,你穿个背心,冷不冷啊?”

  “俺不冷。这地沟里温度高,你看,俺还冒汗嘞!”

  张钦礼看着这个招人喜欢的年轻孩子,接着问道:“像你们这样全家出动的,有几家呀?”

  “有不少嘞。俺队里的干部都这样。”

  “这上阵还是父子兵啊!小伙子,好样的!”

  经过几年艰苦奋战,肖园子从1米多深的地下翻淤压沙220亩,两个方圆216亩的大沙丘全部封上了胶泥,种上了洋槐树。肖园子村终于制服了沙害,种一葫芦打两瓢的沙岗地变成了单季亩产上千斤的良田,全村群众过上了好生活。

  肖园子村是整个兰考的缩影。这一年,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张钦礼带领兰考人民正式打响了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人民战争。  也许张钦礼并不知道,他们这里焕发出来的同灾害做斗争、敢于改天换地的精神,正是当时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代精神;他提出的改“救灾”为“治灾”的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区别于历史上任何统治集团的治灾思路。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所决定的。

  由此,焦裕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楷模载入了中国当代史册,同时,河南兰考围绕着焦裕禄精神是“砍”还是“树”展开了数十年的尖锐斗争。张钦礼作为这场斗争中的核心人物,连同他跌宕起伏的命运一起也将记入史册。

  (未完待续)

  原编辑/刘姝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