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礼传》二十二 | 他告诉摄影师说:别把镜头总对着我,应该多对准基层干部群众
他们在淤好的沙碱地上试种的800亩水稻,获得好收成,最高亩产1080斤,最低亩产500余斤。三义寨公社村村锣鼓响,队队庆丰收,一举摘掉了“两吃”的帽子。这年一次给国家上交粮食100万斤。
1968年8月19日《河南日报》以《喜看稻菽千层浪——记兰考县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为题、10月17日《人民日报》以《兰考盐碱地稻菽千重浪——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纪实》为题,分别对兰考县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作了突出报道。
带领除三害工作队员搞调查研究
为兰考引黄灌淤、根除“三害”立下汗马功劳、已被废弃几十年的的九孔闸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张 钦 礼 传》
(连载二十二)
刘占锋 著
二〇一七年二月
第五章 劫后的奋起
“江南”三义寨
在把引黄灌淤推向全县之前,“三义寨”是张钦礼下这个决心的关键所在。没有成功的试点,他是不会盲目下令全面推广的。
三义寨公社紧靠黄河,是兰考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之一。既是盐碱窝,又易遭风沙、内涝灾害。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去逃荒。”
解放后,三义寨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由于盐碱、风沙、内涝等自然灾害没有彻底根除,每年都得吃国家近300万斤统销粮,是县里出了名的缺粮穷社,也是县里少有的没有摘掉“双吃”(吃统销粮、救济款)帽子的重灾区。穷则思变。三义寨的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然而,采用引黄灌淤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却是过去从没想过的事。一想起那汹涌咆哮的黄河,人们就心里发怵,疑虑重重。 从林县回来之后,张钦礼立即赶到三义寨召集社队干部、党员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热烈。
蔺永沛说:“我们有现成的六百个流量的三义寨黄河大闸可供利用。如果我们引来黄河水,挖河建闸修围堤,有计划地把黄河水引到大水坑、涝洼窝、沼泽地、沙碱荒地里,沉淀后将清水放走,黄河泥留下。周而复始,将沙碱涝荒地改造成为良田,叫黄河老老实实为我们‘重新安排兰考大地’服务!”
“这个提议好!是根除‘三害’的好主意。在沙碱荒地上厚厚压上一层黄河泥,那彻底改变兰考面貌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张钦礼十分赞成,鼓励蔺永沛继续说下去。
“用黄河泥压沙治碱的重大意义,关键是发动群众。”蔺永沛接着说道。
“有焦书记精神鼓舞着我们,我们要趁着年轻力壮,拼命大干三五年,让咱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潘子春说起话来雄风犹在。
当然,也有人顾虑重重,主要还是心里没底。
“老辈人说过,‘千年龙王住河中,触怒龙王河堤崩。’引黄灌淤,虽说比翻淤压沙治碱快得多,可风险也大得多,黄河出问题怎么办?”
“要是不要命,情淤了!”
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张钦礼提出了安全引黄和科学引黄的思想。他满怀信心地说:“战争年代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打仗;和平时期,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搞建设。前面的仗我们都打得很好。这一仗我们也一定会打赢。”
公社社长赵家余和党委书记李凤良坐不住了,当场立下了“不治好黄河就跳黄河”的誓言。
张钦礼说:“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动员、带领群众向林县人民学习,打好引黄灌淤这一仗。黄河就在咱身边,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引黄灌淤,咱三义寨要打冲锋,当排头兵,使咱三义寨公社早日成为地肥水美的米粮川、富裕社。从今天起,我张钦礼就和咱三义寨干部群众并肩奋战。我们的口号是:‘出大力、流大汗、作大难、创大业。’大干实干,让林县的先进经验在咱三义寨首先开花结果!”
这个会上,还讨论并拟定了当年引黄灌淤3000亩,并拿出800亩试种水稻的奋斗目标。从此,拉开了兰考人民引黄灌淤治沙碱、根除“三害”造良田的序幕。
张钦礼说:“在你们三义寨搞试点,这叫典型引路。试点能否成功,引黄灌淤能否首战告捷,事关重大。你们千万别放个哑炮啊!”
三义寨成立了由公社领导、贫下中农代表和水利技术员参加的引黄灌淤、稻改指挥部。他们在工地上搭起棚子,立起锅灶,吃住在田间,办公在地头。
他们从信阳请来种水稻专家和技术人员传授种稻技术,并讲述水稻生长发育成熟的条件和种植成功的要素。他们说:“张书记,你就放心吧!地啥时候淤好了,稻子啥时候归仓了,我们啥时候回家。”
引黄工程需要砖。资金紧缺,买砖没有钱,临时建窑烧砖不解燃眉之急。公社领导一声令下,扒掉公社的院墙,把砖送到工地建桥闸。一下子感动得各村纷纷效仿、全民献砖。很快筹集了一百多万块砖,解决了修桥建闸用砖问题。
三义寨的男女老少那是全拼上了。康寨大队第七生产队81岁的贫农老大爷蔡文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往工地上送茶水,二里来地歇了好几歇。一见张钦礼就说:“孩子,喝点水吧。”
“大爷,你咋来了,可别摔着了。”张钦礼急忙上前搀扶他,说道。
“听说你们要在俺这儿引黄种水稻,俺高兴啊!没想到,临老临老,俺还有望能吃上大米,想起来就开心。俺这么大年纪了,添不上力了,俺心里着急呀!”
“大爷,引黄大业靠群众起步啊!”张钦礼感动地说。
“关键是书记领头!没有你领兵挂帅,哪有这千军万马大干呀!”旁边忙着干活的社员也过来插话。
就这样,三义寨的社员群众每天一大早,打着红旗,扛着毛主席语录牌,唱着歌,开进引黄工地。三伏天,烈日当头,他们不怕晒;数九寒天,他们顶风冒雪不怕冷。
南马庄大队过去是穷得出名的地方,历来是扶贫照顾的重点。严冬,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度,地冻一尺多厚,公社为了照顾社员的身体健康,通知挖河暂停。
南马庄的社员们说:“我们是焦书记、张书记树立的硬骨头队,地再硬也硬不过林县的石头。”每天照样打着红旗,顶着寒风继续大干。
繁忙的插秧季节到了。上面日头晒,下面泥水泡。社员跳在泥水里插秧,累得腰酸腿疼也舍不得上来歇一歇。腿泡肿了,不少社员腿上还裂了许多血口子,疼得钻心。
但谁都不叫苦,不喊累。他们说:“张书记叫俺搞好试点,引好路。就是拼死俺也要争口气,打赢这一仗。”
有一天,张钦礼到三义寨大队第五生产队看平整水田。队长王登营发着高烧跳到泥水里,带病坚持工作。张钦礼就劝他回家,等病好了再回来干活。社员也都劝他回家歇歇。王登营说:“不能歇,不能歇。我已经给村里人立过誓,夸下海口。如果稻改不成功,我的王字倒着写。”
“俺队长有这个决心,今年的稻子非丰收不可。”社员们说。
“王字倒着写还是‘王’,你这誓等于没立。”张钦礼笑着说道。
大家一听,都笑了,非吵吵着叫王队长再重立个誓言。张钦礼笑着说:“重立就不用了。如果稻改不成功,你们就别叫他王登营了,就叫他‘王逞能’吧!”
“张书记,如果我真的叫‘王逞能’了,你就离戴上‘劳民伤财’、‘瞎胡来’的大帽子不远了。到时候咱们又该挨整遭难了。”王登营接过话茬说。一句话说得大家哭笑不得,心里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引黄灌淤工作做好。
让人高兴的是,三义寨公社引黄灌淤首战告捷,圆满完成引黄灌淤3000亩的目标。王登营也没叫王逞能,张钦礼头上也没扣上新的大帽子。
他们在淤好的沙碱地上试种的800亩水稻,获得好收成,最高亩产1080斤,最低亩产500余斤。三义寨公社村村锣鼓响,队队庆丰收,一举摘掉了“两吃”的帽子。这年一次给国家上交粮食100万斤。
1968年8月19日《河南日报》以《喜看稻菽千层浪——记兰考县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为题、10月17日《人民日报》以《兰考盐碱地稻菽千重浪——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纪实》为题,分别对兰考县三义寨公社盐碱地水稻大面积丰收作了突出报道。
李沟村一位李奶奶,掂着沉甸甸的稻穗,高兴对张钦礼说:“俺盐碱地上见稻子啦!见稻子啦!我80多岁了,也能吃上自己地里种的白生生的大米了!” “大娘,有你享的福。明年这大米饭上,再给你浇上肉浇头!”张钦礼和干部们也笑了。
老人家瞅了瞅他们一个个布满血口子的腿,噙着泪说:“为了俺们能过上好日子,你们一个个伤成这样。要兴立碑,俺们就给你们立,叫子孙们知道好日子是咋来的!”
为了以点带面,张钦礼根据三义寨公社引黄灌淤试点情况,总结出五条好经验:
一是科学引黄。密切观测气象,把准时机,抢在汛期。
二是安全引黄。要严密组织,充分准备,达到万无一失。首先是筑围堤、建桥闸,干渠堤防一定要坚固;同时要疏通开挖好河道,设置好排险泄水滩地,建立二十四小时堤防巡查队;对放水退水、流量流速、闸门守护、桥闸监测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警惕。
三是划片分区,统筹安排,全县一盘棋。哪些是地势低洼的自流灌淤区,哪些是地势过高的提灌淤区;西半县几个淤区,东半县几个淤区。各淤区都要责任到社,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对于一个淤区分属两个公社管辖的沙碱地,要强调团结协作,齐抓共管。
四是深坑大洼可闸门大开,加快流速,加大流量,用大水猛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平川沙碱地,要适度开闸,控导流速流量,缓水淤成。放水是科学,退水要适时,早了胶泥带走淤不成,晚了存水泡堤增加风险。
五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万众一心打人民战争。
这五条经验,为全县的推广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1969年,三义寨公社再接再厉,再扩大种稻1万多亩,又喜获大丰收。轰动了兰考县,震撼了新闻界。
1969年8月7日,兰考县在三义寨公社召开万人大会,庆祝毛主席第二次视察兰考十一周年。在大会上,命名三义寨公社为“兰考的江南”。
这时,张钦礼特别高兴,默默地在心里说:毛主席呀,你要程书记和俺把兰考变成江南兰溪县的期望,今天俺终于实现了!
刘俊生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时他想到了新华社记者周原、陈健夫妇对他提出的忠告:“我们来兰考采访多次,历经很长时间,接触很多人。耳闻目睹感到,张钦礼的事迹和焦裕禄的一样感人。焦裕禄生前留下的照片太少,你要不失时机,尽量给张钦礼多拍一些照片。”
看到张钦礼神采飞扬,就忍不住端起了相机,对好焦距就要拍照。就要按下快门时,只见张钦礼给他摆着手说:“俊生,不要给我照了,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干部和群众。你都瞧见了,你每次对着干活的干部群众拍照,他们都激动地喊口号,拼着命地干活,那对他们是多大的鼓励呀!你登在报纸上的文章和手中的相机,就像战争年代的冲锋号!”
引黄灌淤试点成功了,稻改见效了,如同春雷迅速传遍兰考大地。三义寨公社南马庄第五生产队,把碱地上收的稻子,挑最大个的稻穗打出大米,装入木箱,寄到北京。说是让党中央、毛主席尝尝。
41年过去了,三义寨李沟村那位老奶奶的话竟变成了现实。2007年清明,三义寨乡的干部群众在张钦礼灵前树起纪念碑。上书:
原三义寨公社明故堤之南的三万亩背河洼地,沙碱不毛、涝灾频仍。一九六七年始,在张钦礼书记的主持下,大力引黄种稻,收到当年丰收、逐年改土的奇效。昔日灾区遂成鱼米之乡。一九六九年八月七日县革委会颁发奖状,命名我公社为“兰考的江南”。
今索句献于张书记灵前,以记其盛,权代祭文。
盐碱窝,百姓苦难堪。冬春茫茫似铺雪,夏秋涟涟水无边。何时改旧颜?
旧颜改,呕心办引黄。豫东惊现江南景,喜看稻菽千重浪,伟业谁能忘?
1968省委书记刘建勋到兰考视察引黄灌淤工程,有感于兰考人引黄灌淤的壮举,亲切地对张钦礼说道:“钦礼,你们治理沙碱涝有气魄,是大手笔。焦裕禄说得好哇,‘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