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作者:旧报刊剪辑 发布时间:2017-06-11 13:55:2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d314d64c7b718cbacf80d6bc36bc96b1.jpg

视频链接:www.le.com/ptv/vplay/25007102.html

  沂蒙人 :毛泽东时代的先进典型,都经历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闪耀着精神的光辉。厉家寨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在坚强的党组织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改变了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局面,为集体化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厉家寨精神和大寨精神,永存史册。

  正文:

  说起厉家寨,令人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关于厉家寨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a32c9671facc358a81f52afc29febf70.jpg

  “庄稼倒影在明净的水面上,果树环抱着秀丽的村庄,……”这幅记忆中的乡村画卷,是由几代厉家寨人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高呼“劈岭填沟,让河流改道,叫土地翻身,向大山进军”的口号,凭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锄头一张锨,大干苦干,开展轰轰烈烈兴修农田水利和综合性水土保持工程的结果。

cbeb9029b712f78dc9d201fa2f3e3daa.jpg

  有数据显示,当时厉家寨人一气削平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坑和300多道水沟,将5条山河改道,把1000多块零碎土地连接成片,扩大耕地面积192亩。

73d47b17f0ea08479b2427fb6ac3b79e.jpg

  当年,厉家寨人开山辟地的豪气和经验,有值得当下新农村建设所借鉴的价值。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厉月坤体现出的胆识、责任、道义等优良品德同样值得当下的村支书们学习。厉家寨,囊括了几代人汇聚的宝贵精神财富。

 靠天吃饭

  厉家寨位于山东莒南县东北部的大山脚下,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前,厉家寨全村有“300多户人家,6500亩薄地”,这些地被山岭沟壑分割得很零碎,既怕旱又怕涝,十年九不收,村里人缺衣少食,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候,全村不少人家常年靠讨饭为生。

88101468b49299c1ab8dfc7bbd6d8a09.jpg

  1942年,厉家寨一带解放,许多人观念中还是一直存在于“农业生产要靠天吃饭”的想法。

  1944年入党的厉月坤是厉家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7年,他带领支前民工队上了前线。3年后通过改选,支前回来的厉月坤重新当选了村支部书记。几年下来,厉家寨已经是全区的先进村和区委基点村。“所谓的基点村,在那个时候就是区委驻地村。”一般上级最先布置下来的任务都会在厉家寨搞试点,取得经验后才在全区推广。比如推广七寸步犁,七寸步犁是不是比老式的犁耕得深,耕得好,各村来看就知道了。优良品种推广也是如此,“金皇后(玉米),438(小麦),胜利百号大地瓜”,这是上级要求推广的几个新品种,可是乍一开始群众并不愿意接受,有的说什么:“金皇后不结棒,胜利百号吃了药人”,为了打消大伙的顾虑,厉家寨先种,用事实说话。厉家寨成为所在区的一块试验田、先行村。

群众的好带头人

  厉家寨村民们普遍认为,厉家寨的几任主要带头人——厉月坤、厉月举、厉日耐等都是心里装着群众的好支部书记。

  当年这些支部书记的经典语录,“当干部就要为群众利益着想,说实话办实事。怕苦怕难,光说不干不是好干部”、“我要豁上百十斤,干出个名堂来”、“路是人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是靠人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要靠自己的一双手。用自己的汗水创造新天地,人勤地不懒,靠天吃饭丢饭碗。”……悉数都记在大伙心里。

  为了整田,厉家寨人在支书的带领下将冻土层底下挖土掏空,再用铁锤、石锤砸碎冻土块,节节挖进的方法干得热火朝天,出现了“地冻似钢砖,镢镐刨不动,照样把地翻”的动人场面。

  成子沟西靠大山,东靠大山河边,西高东低相差六七米,东西有三道沟,中间有一个死水汪,十多块横三竖四的零星地归农户所有。生产队在寒冬腊月劈山填沟,搬土压沙填汪,在削山梁时发现藏在土层底下三尺高石层有一亩多地,大伙就用锤、镐、把石头削平,光头就刨断了十多把,搬出石头好几百车子。深翻整平成了十多亩平原大地,成为全村的第一块大地。

  村民厉月荣说:“在这块地北头又打成一眼井,用整地整出来的石头砌成井沿,当年就种上玉米,亩产达到500多斤。”这块地东边是一条大路,从开始整地到玉米丰收,过路人都驻足观看,人人称赞,个个夸好。在周围十几里的村庄轰动很大,都说:“厉家寨人劈山填沟造出了跑马田,玉米长得像竹园。”

  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总支书记,厉月举任社长,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该年冬,厉月坤看到高级社比初级社具有更大优越性,土地归集体所有,打破了原来的地界、山界、河界,大牲畜、生产农具等归集体所有,劳动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齐全,实行按劳计酬。过去想办但办不到的事,现在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办到了。他以更大的决心决定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治岭整地、治山治水运动。

  “我计划凿通东岭、小岭、魏家岭三道岭,修成四座连环水库,把洪水送到寨子河,劈岭填平两条大沟整地造田。”随后,厉月坤带领干部群众上工地,通过一个冬春的苦战,凿通了东西长1500多米的三道岭,竖水横流迫使洪水流入寨子河。削岭填平了两条大沟,又深翻整平大块梯田。

  无论是烈日炽烧的夏日还是雷鸣电闪的雨夜,厉家寨人或头戴草帽或戴着苇笠、身披蓑衣,肩扛铁锨,上河坝、水库、大坝,为农业生产改造山岭。当时,木工、铁匠炉也搬到了工地,工具随坏随修。没有任何机械动力,没用一斤炸药,全靠每个人的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铁锨,车推人挑拼搏干。

254107b4d1fea3b5518bb963204d6207.jpg

  厉家寨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凿通了3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改了12条小河,把1000多块小地削高填洼整成118块大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修水库10座,砌成86眼井,闸山沟2000多条,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1520亩,粮食由互助组的亩产230斤到初级社的亩产400斤再到高级社的亩产550斤。

24106eca70ff45f4475a96ad35c5bbcb.jpg

  加之整修高产稳产农田、增种高产作物,普及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增养牲畜和毛猪、开辟肥源、合理施肥以及改良旧式农具、增添新式农具等措施,“1956年获得了每亩平均产粮552.8斤的大丰收。”厉家寨人对此数据记忆特别深刻。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厉家寨这个典型由于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1957年,厉家寨农业社社长厉月举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回来后,根据会议要求,制定了本社增产计划并逐级上报。随后,这两个材料送到县委办公室,县委将这两个材料合并整理成《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材料,并以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的名义逐级上报。

  同年10月9日,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欣然写下了如下批示:“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一九五八年二月底以前直接寄我。要是经过考查无虚假内容的一个合作社的生动叙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谢。此外,省、地、县三级的农业计划纲要,也请你们同时寄给我。尚未做好的,可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寄给我。”  当时,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毛泽东的批示印发给了所有与会代表。

c9c3a2f7bbe3658b8bf7fd69f502785d.jpg

  毛泽东批示后,厉家寨人又提出了:三山五岭摆战场,两条河流做文章,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再创高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思路。  厉家寨人先在大山河上游龙潭沟修建了容水120多万方的第一座水库——东风水库;接着又在龙门修建成容水150多万方的第二座水库——龙门水库,并建成了长140多米的地下拦河坝,抬高水位修成石渠,把河水引出来流入村南一片平原地浇灌农田。经过努力,清清的河水穿村而过,把几百年的害河变成兴利的河,是一件新鲜事。

 
山山水水美如画

  当年,厉家寨人为改良土壤可没少花心思。针对山区土层薄的实际,先是探索叠土,就是将周边地块里的土向中间聚拢,增加土层的厚度。后来村里人发现,这种叠土法不行,地块越叠越小。往上加土不行那就尝试深翻土,收成就好了一些。后来发现,一到夏天刨出来的土就被雨水冲走了。于是,村里人就在深翻土的中间修地堰,减少雨水对土层的冲刷。将深翻土和修地堰两道工序结合在一起就诞生了“二合一”梯田。后来又发现,每逢大雨“二合一”梯田全部被冲毁了。于是“三合一”梯田在探索中诞生了。深翻土、培地堰和修排水系统三道工序一道不少。后来“三合一”梯田在全国被广为推广,亦称“大寨田”。

  山上没有树,水土保持不住。因此,厉家寨人大搞封山造林,栽植果树。山顶上栽植了马尾松、黑松,山腰上栽了刺槐,山坡上栽了果树,山脚、沟坡植上了葛条、红草,沟河两岸栽上了杨柳、棉槐。树木的栽植,达到了树缓水,水养树,树固土,土不下山,水不冲田的目的。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陈永贵曾谦逊地表示,“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 

 1976年,病危的厉月坤躺在病床上仍坚定地说:“我快好了,出院后,我要继续和大家一起把新愚公水库干渠开挖修砌好,把龙门水库大山西干渠延伸砌成石渠,扩大张家寨、山底村的水浇田,把村庄规划好,腾出好地当菜园种。”

d528cc2bcbad39f92abf9edbe38fb329.jpg

  当时有歌唱道:“登上葡萄山,笑迎满天霞,厉家寨山美水更美,山山水水美如画。三山松柏翠,五岭好庄稼。座座水库碧波涌,雄伟渡槽两岭跨。电灌涂白玉,喷灌撒碧花,渠道纵横穿五岭,银龙挺腰越山崖。果树一片片,苹果枝头挂。村西又造丰产田,社会主义新村人人夸。厉家寨日日新,天天起变化,铁牛隆隆唱凯歌,实现农业机械化。批示红旗高高举……”这是厉家寨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精华永远闪光,人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身处厉家寨能清晰地感悟到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