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洱海源头保卫战
洱海之北,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被大理人称为“北三江”的河流,呈“川”字形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山谷中舒缓地流出,融入洱海万顷碧波中。
洱源,洱海的源头。境内“北三江”多年平均入湖水量占洱海总入湖水量的59%左右。
“洱源净、洱海清。”这是多年来洱源人的共识。近年来,洱源县始终把洱海保护放在首位,实施湿地保护与建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努力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万亩湿地 强健洱海之肾
永安江两侧,洱源东湖湿地以两三百米至一千米的宽度呈带状分布,已建成7100多亩,水草丰美,引来白鹭无数。
东湖是洱源的荷花之乡,与隔弥苴河相望的西湖并称为洱海的双肾。2万多名群众世世代代靠在此养鱼、种海菜、莲藕等为生。近几年因洱海保护所需,洱源人壮士断腕,退田退塘,建设长达9公里的东湖湿地,重现万亩荷花景观。
“以前许多村庄就在永安江河岸上临水而居,现在都往后搬迁,平均河宽由6米拓宽到8米。”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李润荣对记者说。东湖湿地自今年7月建成后,各类废水等就不再直接进入永安江,而是先进入湿地净化。在这里,污浊来水进湿地后,经过平均约18天的沉淀和生物吸附后,可削减掉40%的氮磷总量,水质明显改善。
东湖是洱源人为洱海建设的众多湿地之一。从2009年起,洱源县就开始在主要入湖河流下游、重要湖泊和水源地周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总投资1.68亿元的洱海源头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海西海、西湖、东湖、草海、绿玉池……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已经建成湿地1.26万亩,今年年底湿地面积将达1.64万亩,2018年底建成湿地面积达2万亩以上。
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已建成的湿地净化水质作用效果明显。在一些湿地,进水口水质为劣Ⅴ类,出水口水质变为Ⅲ至Ⅳ类,所有流向洱海的河流水质都逐渐向好。
退田退塘 构筑安全屏障
右所镇秦家营村正在经历巨变,永安江两侧100米范围内的农田都退了出来建湿地,现在种上稀疏的木瓜树用以降解污染物。村民饶燕飞的好田也被占去近一亩。
失去良田固然心痛,但饶燕飞和村民们都支持退田的行动。退出的田塘建成了1390亩的大树营湿地,附近所有农田面源污染的水都要进入这里。今年3至7月,大树营湿地进来的水为劣Ⅴ类,而出去的则是Ⅲ类水。现在饶燕飞没事的时候就会到湿地中钓鱼:“现在水质好了,鱼比以前多多了!”
为从根本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洱源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10年时间将高耗水、高耗肥的大蒜种植面积从7.18万亩压缩到4万亩左右,在全县推广节水灌溉。从2014年至今,全县投入1695万元,推广示范建设3.5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基地水稻实行生态化种植,不施化肥,改施有机肥,不使用农药杀虫除草,改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年均减少化肥施用3500多吨。绿色水稻市场价高,这样既保护了洱海,发展了产业,又使群众致富。
梨园新生 保护发展共赢
水天一色的茈碧湖,因湖内生长茈碧花得名,是洱海最大水源补给湖泊,也是洱源县城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前些年,渔业养殖和湖周边餐饮业兴起,茈碧湖污染负荷不断加大。这些年,洱源县禁止在茈碧湖养鱼,实施了茈碧湖饮用水源地湿地建设及湖滨带修复工程,提升了茈碧湖水质。
今年4月,洱源县毅然关停了茈碧湖畔梨园村的全部农家乐,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今后村里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将提灌到村后山林里用于灌溉,改变过去村里污水直排茈碧湖的顽疾。尽管停业一年,村里将减少至少200万元的纯收入,但经营农家乐多年的杨晓丽说:“污水处理好了,保护了茈碧湖,我们可以放心地开业挣钱!”
现在,梨园村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完工80%,新的游乐步道正在建设。4000多株百年梨树,将见证梨园村的新生。
梨园村是洱源县各个村庄的缩影。在洱源乡村,对农户厨房、卫生间、洗涤、圈舍产生的污水进行“四水收集”已家喻户晓。目前已建成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22公里雨污管网、50个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和6座垃圾中转站。探索出了“垃圾全清运、污水进湿地、空地全绿化、占道全清退、农家肥下田、农业生态化”的有效模式。
今年起,洱源积极贯彻实施“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在洱海主要入湖河流两侧30米和其他湖泊周围50米内,一律禁止新建公共基础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全县还关停了包括地热温泉在内的餐饮客栈服务业经营户598户。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张勇)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