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毛泽东时代独立自主的电子工业,让世人赞服!

作者:哇事录 发布时间:2017-11-26 19:16:5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3c0be877aebfa16a9fafcdc6c3e235c9.jpg

119计算机

1965年,109计算机研制成功,该机由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组成,稳定运行15年。109和119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氢弹的历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
  
  3AX系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
  
  1965年,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所研制成功3AX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并投入批量生产,到1966年,共生产3AX和3AG三极管18.37万只。其后停产。
  
  1966年5月,潍坊无线电三厂开始试制3AX71晶体三极管。1969年研制成功3AX81锗PNP型低频小功率三极管。该产品主要用于仪器仪表、收音机的低频放大和功率放大。
  
  1980年,该厂产品3AX81和3BX81三极管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该厂投资扩建厂房,购置部分设备,新建一条晶体管生产线,并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981年,3AX81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
  
  1982年,该厂在原有产品3AX81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3AX85、3AX83和全桥QL、半桥1/2QL等品种,这几种产品由于性能稳定,受到各整机厂家的欢迎。
  
  到1984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3AX系列三极管1243.56万只。
  
  1968年,青岛半导体器件五厂试制成功3AX31锗低频中、小功率三极管,当年生产45万只。到1985年,该厂共生产3AX31系列三极管约2000万只。
  
  沂南县晶体管厂从1970年建厂到1988年,一直生产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主要品种有:3AX31、3AX81、3AX83、3AX21-24等。由于该厂生产工艺严格,测试手段完备,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上海复旦电容器厂、天津无线电厂、西安无线电厂等用户一致认为该厂产品质量好,上机率高。该厂产品销往30多个厂家。1980年6月,3AX31三极管在全国28个厂家参加的质量评比中,列第五名,获得了奖励证书;1981年和1983年,3AX81三极管先后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电子工业部从北京七七四厂移交给该厂军工产品3AX21-24生产线一条。到1985年,该厂3AX系列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万只。
  
  1988年,沂南县晶体管厂有职工2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人;固定资产原值220.1万元,净值170.3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184台,年产3AX系列三极管8.2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494.68万元,销售收入458.48万元,实现利税141.1万元。到1988年,累计生产3AX系列三极管1508.25万只。
  
  1971年4月,沂水县无线电厂开始生产3AX31和3AX1-5J型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
  
  1975年
增加生产3AX6-10J和3AX21-24J,1980年又增加生产3AX81和3AX83。经历年的例行试验,产品电参数均优于部颁标准。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至1985年,累计产量518.98万只。
  
  威海无线电二厂于1973年试制成功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3AX31。1976年,自筹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逐步形成年产700万只的生产规模。到1988年,累计生产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1645.1万只,其中3AX31型1167.5万只,3AX81型424万只,3AX83型37万只,3AX93型16.6万只。
  
  3DD系列大功率三极管
  
  自1964年11月以来,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先后采用合金工艺、合金扩散工艺、平面工艺、LEC工艺和三重扩散工艺研究试制出3DD系列1-500瓦的硅NPN低频大功率晶体三极管。1965年9月,试制成功的硅低频大功率三极管填补了国内空白。1966年12月试制出50瓦大功率管,1970年试制出150瓦大功率管,1975年试制出300瓦大功率管,1978年试制成功500瓦大功率管。产品性能先进,质量可靠。
  
  1980年,国内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工程使用了该所产品,1984年4月,国内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也采用了该所生产的3DD系列低频大功率晶体三极管。
  
  到1988年,该所累计生产3DD系列低频大功率晶体三极管106.45万只。
  
  1970年初,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开始研制3DD系列硅低频大功率三极管,年底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厂生产的此类三极管采用平面工艺、台面结构制造,具有耐压高、抗二次击穿等特点,可用于高压变流、稳压电源、功率放大和电视机行场扫描等电路。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到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3DD系列硅低频大功率三极管554.3万只。
  
  1972年6月,山东半导体总厂开始试制投产3DD系列低频大功率晶体管,主要型号有:3DD1-10、3DD51-73、3DD100-104、3DD151-176、3DD200-208、3DD275-276、3DD15、DD01-03、3DD4-12T、DD20、DD21、DD11等。该系列产品主要用于低频功率放大、电源变换和低速开关电路等。1980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
  
  1979年10月,3DD15型三极管被评为省一类产品。12月,首次出口巴基斯坦。
  
  1980年5月,该厂产品用于国内运载火箭的发射。1982年12月,该厂产品3DD6-8三极管出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3年,3DD15型三极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5年,该所生产的3DD155、3DD156、3DD159、3DD160、3DD161等型号的三极管产品经电子工业部验收,取得了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0年,该厂为满足彩色电视机需要,试制投产了3DD202、DF104、3DD253-276、3DD11、3DD30、3DD302、3DD50、3DD505、D76等型号的低频高反压大功率晶体三极管,其中3DD202三极管1985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3DD175三极管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7年,3DD175,3DD176三极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85年,该厂根据市场需要,仿制成功达林顿复合功率管,主要型号有DL30、DL50、DL75、DL100、DL200、DL300等,该系列产品1988年12月通过了省级生产定型鉴定。投放市场后,用户反映产品质量良好,能满足整机要求。该产品主要用作工业自动化执行元件,如:推动步进电机、音频电机、电磁执行器、计算机、打印机、穿孔机等,也可用于稳压电源调整。
  
  该厂还生产开关功率晶体管,主要型号有3DK200、3DK201等。1987年列入省经委新品开发计划并组织设计试制,1988年12月通过省级生产定型鉴定。主要用于开关电路中。
  
  1985年,该厂通过调研论证,着手引进大功率晶体管生产关键设备,总投资为700万元(含外汇85.7万美元)。1986年5月,该厂派人到美国旧金山、达拉斯等地实地考察,1987年与香港美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从美国、日本、西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进设备17台(套)。1988年,设备已陆续进厂。
  
  到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大功率晶体管1360.5万只。
  
  1970年,莱阳县无线电厂试制成功3DD系列硅低频大功率三极管,主要型号有3DD50-73、3DD100-104、3DD01-03、3DD2-15等,产品质量达到了部颁标准。1986年停产,累计生产171.84万只。
  
  此外,乳山无线电厂1984至1988年,累计生产3DD系列三极管6.947万只;济南半导体一厂和青岛晶体管实验所1986年至1988年,分别累计生产3DD系列三极管1139万只和17万只。

0155bfa84d738c46ba04a3733d9b08f1.jpg

130机全家福

bc5d49dade1dbf6a1279e9bf4e5bae6f.jpg

130控制台终端

aaa351c1ac49487b92cc8995d3b75227.jpg

130系列机型用的内存——磁芯存储器

9de3e5981e3cc3b716443b5456daddc8.jpg

70年代广泛使用的硬磁盘机,全国装机超过6000台


  部分领域追平国外
  在这个时期,虽然美国计算机发展迅猛,但中国同行追得也很快,甚至在某些局部领域追平西方,比如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于1975年成功开发出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就基本达到国外同期水平;1979年研制的HDS—9计算机每秒运算500万次,是美国1972年的IBM 370-168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两倍;中科院上海冶金所还独立发展了制造集成电路所需要的离子注入机,并出口到日本。
  截至70年代末,中国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建成了中国自己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单晶制备、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技术。
  在当时,只有美国、苏联掌握从单晶制备、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技术(当时日本技术很强,但个别领域被美国阉割)。
  成功经验
  坚持“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发展路线
  无论是50年代末引进苏联技术资料,还是70年代通过特殊渠道少量购买欧美先进设备,走的是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的路线,技术引进不仅没对自主技术造成冲击,反而使其融入自己的工业体系中,使中国自主技术更上一层楼。
  重视科研
  自建国至1978年,国家依靠“高积累、低消费”的方式集中大量资源用于国家建设和技术研发,以老一代革命先辈“献完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和人为压低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将满目疮痍的农业国建设为拥有核武的世界第六工业国。
  在此期间,虽然国家财政并不富余,但中国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为1.28%,到70年代末,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该比值提升到2.32%(80年代军工项目下马、市场换技术、拨改贷后,该比值长期维持在0.6%),做到了竭尽所能为科研工作保障资金。
  重视人才
  一方面积极吸引在海外留学、工作的技术人才回国效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自己的人才,在开设短期速成班的同时,在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全国大协作
  各个单位互帮互助,尽可能克服产业布局分散的不利影响,齐心协力,共同攻坚,以集中全国科研力量攻坚克难的方式解决了科研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