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中国制造业的痛点,还是中国自媒体的痛点?

作者:高铁见闻 发布时间:2018-02-06 09:37:5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5deb075b764068858b878adb85e2db79.jpg

​​​        今天推送的是一篇旧文,源于两件事:

        第一件事,今天铁路行业的几个媒体号又双叒叕发了《高铁是中国的骄傲,但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的痛点》的谣言文章。高铁见闻的读者应该都读过此前见闻君写的辟谣文章。

        第二件事,上周就有多个自媒体转发这篇文章,还引得两院院士沈志云公开邀请我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dc61ed4680bc44c7751aae684f25e7ed.jpg

2月1日,拜见沈老与成都

        2月1日,应两院院士沈志云邀请,见闻君前往西南交通大学拜访了老人家。老人家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功勋人物,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一手打造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实验室,还是上世纪90年代对上马京沪高铁的论证及呼吁,还是和谐号时代,动车组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甬温线动车事故之后,在万马齐喑的时代,为高铁真正的价值呐喊,帮助中国高铁重回巅峰,老人家都是旗帜人物。

5f8c61c96f532db3cf8662f736f892ba.jpg

沈老为《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题词

  与沈老网上相识,源于拙著《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也源于西南交大学生工作部孔祥彬老师,是孔老师将我的书推荐给了沈老。沈老阅毕,题词曰“大雪无痕,虎过有迹”!大雪盖地,又化作甘露,滋润着春暖花开,正如中国高铁,像融入中国经济的血脉,自身的盈亏之外,还滋润着中国经济!大雪无痕,但是虎过有迹,中国高铁方便了每一位中国人,不一定有人记得,但是有曾经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在这里留下过痕迹。

  最早于沈老相约是2017年5月份,但是时间不凑巧,加上俗务缠身,未能成行。后来,9月份又约,又未能成行。至12月份,沈院士还赠送了我一本他的最新传记《轮轨丹心》,并给见闻君题词。

d403ecae16d72063a6816c7e39b26b88.jpg

沈老病中赠书见闻君并题词。

4fd3eecd23ae9e35dfcbba7f842eff03.jpg

沈老童心未泯,开起了见闻君的小玩笑。

  2月1日拜会沈老前,沈老突然将自媒体转载的那篇《高铁是中国的骄傲,却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痛点》的谣言文章发给我,约我2月1日共同讨论这个话题。我就将我写过的那篇辟谣文章《高铁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而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发给了沈老。

  沈老回复说:“看了你写的反驳文章和那么多留言,痛快极了,写得真好。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还在流行?舆论上有见闻君这么有力的批驳,还有这么嚣张的噪音横行?当然这些东西丝毫影响不了我们的前进,我们完全可以不理睬,埋头走自己的路,但市场竞争剧烈,对手可能加以利用,而且不公平,所以还是值得研讨一番,看看还有哪些事可以做。见面再详细讨论。饭后我想陪你参观一下我们的实验室……”

7d8a5ab693ad8a6a62e2279a8ad9e6d1.jpg

见闻君在西南交大的讲座。

  2月1日,得以拜见对于沈老,并做长谈,对于见闻君而言是荣幸之至。中午饭罢,沈老陪我去参观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中心等。一直到下午16时30分,西南交大为我安排了一趟高铁的科普讲座,沈老又坐在下面听了我两个小时的胡说八道,沈老尽管依旧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但是毕竟大病初愈,让见闻君甚至担心。下午陪我参观时,我就多次意欲打断,希望沈老能够早点回去休息,我自己参观就够了。但是沈老兴致很高,执意不从,让我诚惶诚恐,又大受感动。作为中国第一批两院院士,学界泰斗,铁路界沈氏理论创始人,竟然如此厚爱晚辈,让见闻君汗颜。

  所以,当今天见闻君再次看到“铁路魂”、“铁路人”、“轨道交通人才网”这三个轨道交通自媒体界的三个搅屎棍子又在转发这篇谣言文章时,我真的是很愤怒。这三个自媒体公众号,其实是同一个主体控制并运营,虽然发的都是轨道交通的新闻,其实对轨道交通啥也不懂,整天就发些又要涨工资了、一封铁嫂致铁路领导的一封信之类。但是,愤怒之后,我竟然感到茫然无措,因为辟谣的文章即便写得多么认真,多么雄辩,但是阅读数量也总是寥寥,而谣言的文章不管是已经被转发了多少遍,每次读者却总是趋之若鹜……  但是,这不代表我就该放弃,所以我要重新发一篇辟谣的旧文,尽管,或许,意义真的是寥寥,但是我还是不得不发,对于那些整天在鸡汤里长大并没有思考能力的人而言,或许意义真的寥寥,但是对于关心我的人,对于真正关心高铁发展的人,如沈院士等人,却至少是一种安慰,让大家知道,见闻君并没有放弃努力,见闻君还一直在跟不着边际的谣言再做抗争。

  最近有一篇名为《高铁是中国的骄傲,但却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痛点……》的文章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主要是说高铁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在世界来看也是少有的,高铁确实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名片,而这张名片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却是个痛点。文章所说的痛点主要是指高铁列车的好多零部件还是依赖国外厂家,所以高铁其实跟汽车没有什么区别,钱还是让外国人,尤其是德国人挣走了。

af044bca4252ba30e24c023c896c679a.jpg

  这篇文章举了一些例子,貌似有理,其实张冠李戴,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实际上,高铁不但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恰恰相反,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

过时文章,冷饭热炒

  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这其实是一篇写于很久以前的文章,只是又被部分非常不严谨的自媒体拿出来当新闻来发,其实是冷饭热炒。如果放在十年前,这篇文章还是有三分道理,现在来看已经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文章提到中国高铁可以按照外方的图纸进行生产,但是不懂头型的设计依据、原理,不知道加宽车体有没有风险。我们通过引进技术仿佛是买了四条鱼,但是没有买到钓鱼的方法。

  在中国引进第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生产时,确实部分存在这个问题,当时中国高铁解决的是国产化的问题,一是整体组装,二是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此时,自主创新尚不是主要任务。正如常言所道,不会走怎么能学会跑?

2e591b4aab2c81c77f04b4d02b02474a.jpg

  ​所以中国高铁第一阶段走过的路叫“僵化”、“固化”、“优化”。

  所谓“僵化”就是将外方技术原原本本地学过来,不求有所改变

  所谓“固化”是将外方技术经过消化后,将关键技术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在生产工艺上固化下来

  所谓“优化”是在生产实践中,将外方技术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优化。当然此时的优化主要是微观的创新与改造。

  这种情况主要只存在于中国第一代高速列车中,主要包括和谐号CRH1、CRH2、CRH3、CRH5等车型。中国高速列车发展到第二代已经实现了全面创新,主要是CRH380系列,如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头型设计就是全新的,不但充满了中国元素(设计原型是长征火箭),而且风阻系数,全面优于引进的高速动车组,而且早在2010年就通过了美国戴维斯律师事务所与美国知识产权局的评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更不用说刚刚下线的“复兴号”动车组,从技术标准,到整体设计,到核心零部件,完全的中国元素,再也没有一点外方技术的影子。

  所以,我们买到的不仅仅是鱼,而是实实在在的钓鱼的技术。

54e7f00892f65e49432afc06ceaa12d3.jpg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文章提到中国高速列车要从德国西门子大量进口零部件,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外方手里,中国并不能自主。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前面说了,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共经历了三代。在最新一代“复兴号”动车组身上所有核心零部件都已经是中国技术了。文章所提的情况,只存在于前两代动车组的部分车型。  为什么说是部分车型呢?中国最早引进动车组技术时,技术来源有三个,一个是日本新干线,一个是法国阿尔斯通,一个是德国西门子。其中我们对于日本新干线以及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消化最彻底。在第一代车型中,CRH2C型高速动车组已经开始了全面创新,九大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均实现了自主攻克,所以在第二代车型中继承了CRH2C技术的CRH380A轻松通过了美国的评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CRH5型高速动车组初期技术自主化程度较低,但是到后期已经攻克了最关键的牵引传动技术与网络控制系统,也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化。相对而言技术自主化程度比较低的是引进的德国技术,在国内主要是CRH3型高速动车组,以及后续的CRH380型高速动车组。

0edcb80101c92676aa21d7e1f2648e76.jpg

   所以文章单单拿出来其中一款自主化程度最低的车型来代表中国高铁的水平,要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么就是心存不轨,故意抹黑。即便是这样,那也已经成为历史,早在在第二代车型中,CRH380A、CRH6、CRH5G、CRH2G等车型,均已经实现了全面自主化创新,更不用提全面创新的第三代“复兴号”了。

独辟蹊径,中国品牌

  文章说中国高铁的发展之路其实与汽车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走了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其结果也一般无二。

  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都是清楚的。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中国满大街跑的都还是国外品牌,尽管中国品牌汽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超过了40%,但是多数都处于低端。对于高铁装备而言,不但“和谐号”、“复兴号”两个品牌已经蜚声全球,而且中国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代表。已经签约的包括印尼高铁、香港高铁,已经基本确定尚未完成签约的包括,中老铁路、俄罗斯莫喀高铁、匈塞铁路、中泰高铁,正在努力争取的还包括新加坡至马来西亚高铁、美国加州高铁等。十八大以来,世界上新上马的高铁项目中国还鲜有失手。

304174bb3168179ab1547666f6058c6c.jpg

​   同样是引进技术去,汽车与高铁为什么会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呢?因为这两条道路看似相似,其实有本质的区别。汽车工业走的叫市场换技术,建立合资公司,让出国内市场。但是合资公司只是生产工厂而已,研发设计仍旧掌握在外方手里,核心产品仍旧需要外方不断导入。而高铁走的是买断技术,自主开发。外方只是技术源头,在起步阶段,中方多有依赖,但是通过自主开发,经过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就能走出完全中国化的道路。

  所以中国高铁走到今天,产品是自己的,技术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市场也是自己的,而且这个市场不止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市场,在全球领域不断上演徒弟打败师傅的经典案例。中国高铁的逆袭已经成为世界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这正是高铁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一张亮丽名片”的含金量所在。

95e1a6a518b22c1b03b6e0b2def851f7.jpg

   当然中国高铁的发展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未来之路仍旧任重道远。中国高铁制造企业并没有满足,正在开展智慧列车、洲际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列车、永磁传动高速列车等项目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了由“跟随”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就是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竟然能在自媒体圈疯传,阅读量轻松突破10万,让我觉得非常悲哀。到不在于造谣者恶意有多深,毕竟恶总是作为善的对立面而存在,而在于盲从者之众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一篇科普的文章,一篇辟谣的文章,阅读者或许寥寥,一篇漏洞百出的造谣文章,却能轻松得到疯传。当然,这也正是有担当的媒体的责任所在,勇敢地站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相,让谣言远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