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不俭于己必妄取于人

作者:李真 发布时间:2018-05-16 09:46:43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清人魏禧说过:“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可以想见,一个为官之人不能俭于己,则开支变大、浪费增多,一旦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时,便会另谋生财之道。如果觅而不得,则可能萌生贪腐之念,最终走上不归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不俭于己”到“妄取于人”,就是从俭到奢再到贪的蜕变过程。故此,从古至今,从家庭到邦国,无不把“俭”奉为传家之宝、修身之本。《尚书》教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训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断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诸葛亮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咏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没有谁天生就是败家子,不俭于己往往是从一个个量变开始的。勤俭不兴,贪欲不止。一旦放弃了对“俭”的坚守,奢华的潘多拉盒子就会打开,欲望的多米诺效应就会显现。《韩非子·喻老》中载: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竟让太师箕子感到恐惧。其实,箕子忧虑的不是象箸本身,而是其背后衍生的奢靡享乐之风。“畏其卒,怖其始”,从象牙筷子,到犀玉之杯、旌象豹胎,再到锦衣九重、广室高台,欲海无边、无限膨胀,必然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果不其然,“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无数这样的教训证明,“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想做一个清廉之官,就要从“俭于己”开始。俭则智荣,奢则愚耻。勤俭节约可以降低人的物质欲望,减少外物的刺激诱惑,通过淡泊节制来修身养性,培养人的品德、磨砺人的意志,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为政者把勤俭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品格去坚守,方能自由行走在清正的大道上。

  《世说新语》记载,殷仲堪做荆州刺史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掉在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他还常告诫子弟们,不要以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会丢掉平素的意愿操守,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不能“登枝而捐其本”。殷仲堪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深知“俭”的重要性,权重不弃操守,官高不忘本初。

  诚然,穷当克俭、穷且益坚是一种美德,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富而不舍、富而思俭,则是自我检束、主动而为,是一种修养和品德。此时“俭于己”,并不是刻意要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粗茶淡饭的穷日子,而是对文明的体认、对进步的向往,是为了强化艰苦奋斗的意识,牢记逸豫亡身的忧患,养成崇勤尚俭的作风。正所谓:“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要于崇节俭。”

  清朝汤斌任江宁巡抚时,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佐食,人称“三汤巡抚”。后来,尽管官越做越大,他依然保持简朴的作风,因衣着朴素又被称为“羊裘尚书”。汤斌缺衣少食吗?显然不是。如此清心寡欲、控欲节用,目的是要率先垂范、带头节俭,教化人心、敦风化俗,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倡导一种社会风气。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悟得透、做得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享乐是欲望膨胀的开始,是走向腐化堕落的第一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妄取于人的最终结果,就是欲壑难填而自取灭亡。

  元代任仁发有《二马图》,画中一瘦一肥两匹马,瘦马缰绳套在马颈上,意味自我约束、勤政廉明,“瘠一身而肥一国”;而肥马的缰绳是松开的,意味恣意妄为、贪婪无度,“肥一己而瘠万民”。是做一匹“肥马”,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还是做一匹“瘦马”,崇俭抑奢、勤政为民,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人品官德、思想境界和党性原则。

  方志敏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会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俭以养德、俭以励志,方能永葆进取不息的志气、奋发有为的锐气,推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