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精神
尖刀出鞘,令敌胆寒;刀锋所指,所向披靡。在人民军队的浴火征程中,诞生了很多被誉为“尖刀连”的英雄集体。今天,我们走近其中几个“尖刀连”的士兵,一起感悟尖刀精神的铁血传承。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尖刀连的荣誉不仅代表了曾经的辉煌,更成为一个群体的精神品格。
“尖刀连”上士薛世能血战“1530”
封面人物:薛世能
孙浩 胡梦涛
6月的塞北,夜色如墨,风雨如磐。1530高地上,已浑身湿透的薛世能,下意识地将头盔向眉前压了压,试图遮住凌空砸下的雨点。
担任蓝军小分队的5名战士,在薛世能的带领下,夜宿1530高地,此时他们已潜伏了8小时,目的只有一个:誓死坚守阵地。而他们的对手,则是兄弟连队里素以敢打硬仗著称的“尖刀排”。这场强攻死守的对决,可谓尖刀对尖刀。
“班长,红军咋还没动静?”连续击退红军3个波次猛烈进攻后,列兵桂子健已几近虚脱,话语间牙齿“打架”的声音从电波中清晰传来。“坚持住!敌人马上发起第4次进攻了,我们的任务就俩字:死守!”薛世能通过电台回复。此刻,他与战士张劲潜伏在距红方进攻出发阵地500米远处,其余4人则被他分散部署在其身后1530高地的两个堑壕内。
天空放亮,薛世能那鹰一般的目光本能地环视着山脚下的风吹草动。透过望远镜,红军4台步战车正狂卷着泥泞疾驰而来。这次,红军汲取前3次的惨败教训,企图以一个加强排的兵力拔点夺要、攻占高地。
“进攻不易,防守更难,又是一场硬仗!”目睹对手的庞大阵容,薛世能笃定的眼神中不由得添了一丝隐忧。
风雨愈加暴躁起来。进攻出发阵地前,红军4台步战车骤然而停,只见载员下车后,迅速呈战斗队形移至掩体处,伺机而动。
“先挫挫他们的锐气!”薛世能和张劲利用有利地形一击成功,将对方两名前出破障队员瞬间击毙。不待对方反应过来,二人已急速向山顶方向运动。
破障受挫,红军立即作出调整部署,借助施放浓烈烟雾的庇护,接连展开扫雷爆破、开辟通路等战斗行动。随后,4台步战车鱼贯通过蛇形路、弹坑、泥潭等障碍,向1530高地迅猛突击。
“轰!”突如其来的爆炸声,让薛世能和战友们着实兴奋了一阵子:对方的一台步战车被他们埋下的反坦克地雷“炸开了花”。然而,红军官兵毫无惧色,巧妙利用地形展开隐蔽攻击,不断扩大进攻线,一点点蚕食着蓝军的布防线。
“准备反击!”薛世能带领全班从容应对,“反装甲组打击装甲目标,突击组歼灭敌散兵!”火力全开,红军再次受挫,不得不暂时隐蔽待机。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此情此景,薛世能不禁惊叹,这与连史上那场战役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攻守方易位:1949年太原战役总攻时,连队担负突击任务,4班长周世森奉命带领全班头顶枪林弹雨,涉水越障架梯。梯子距城头差一人高,周世森双手抓住城头砖棱,纵身跃上城头,带领全班以猛烈火力掩护后续部队登城。战后,连队被原65军授予“尖刀连”荣誉称号。
“当年攻得上,今日守得住。69年前,老班长周世森带领全班当尖刀打头阵,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紧要关头,薛世能的临机动员再次燃旺大家的斗志。防御阵地上,6人灵活运用战术,犹如神行诡兵,让对方无法捕捉行踪,恨得牙根直痒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双方兵力持续损耗。其中,两名蓝军战士在前出爆破装甲目标时不幸“阵亡”,但对方的伤亡更大。此时,红军官兵已经杀红了眼,凭借猛冲猛打夺占第一道堑壕,向纵深发起拼命一搏。
“人在阵地在!”危情之下,薛世能果断下令对敌装甲目标再次实施火力打击。早已急不可耐的反坦克火箭炮手何海阳,待红军步战车进入射程后,快速完成对目标的测距和击发。“啾!”火舌喷吐,炮弹呼啸而出,红军最后一台步战车顿时被摧毁。不多时,3名迂回而至的“残敌”也被蓝军小分队悉数围歼……
“这场硬仗足足缠斗了5个小时,前3次战斗6人对12人和3台步战车,第四次战斗6人对38人和4台步战车。”演习复盘,浑身裹满泥巴的薛世能百感交集:“今天,我们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正是尖刀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吗?”
印象 尖刀永不卷刃
指导员 王国培
刀在石上磨,兵在苦中练。作为“尖刀连”新传人,薛世能自觉传承“对党特别忠诚、军事特别过硬、作风特别勇猛、守纪特别严格”的连魂,如同一把血性尖刀永不卷刃、招招制敌。
“尖刀七连”中士刘杨
暗夜善突袭
(图片摄影:李彬)
万东明 周愿
入夜,粤东某海域静谧的海礁下却杀机四伏。担任蓝军防袭扰的警卫哨兵目光如炬,死死地盯着防卫阵地上的一举一动。
“他还敢来吗?”“一定会来!”“能从哪里来?”“天晓得!”……两名哨兵一问一答。突然,一阵寒风吹过,哨兵脖颈处一凉,不禁打了个冷颤。回头一瞥,一支黑黝黝的枪管正顶在脖梗上。
两名哨兵身后,不知何时多了三个鬼魅般黑影。“你们怎么上来的?”哨兵惊恐。“游过来的!”三个黑影轻松的话语令哨兵目瞪口呆。“算你狠!”哨兵双眼喷火,但又无计可施。
这个令蓝军“咬牙切齿”的不是别人,正是第74集团军某旅“尖刀七连”中士刘杨,素有“暗夜尖刀”之称。
“暗夜尖刀”的名号,可是对手送的。
一次对抗,对手因为指挥所设置太靠前,被穿插而至的刘杨逮个正着,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交手,双方正打得胶着,不承想,刘杨竟趁着夜黑,带着小分队奔袭数十公里绕至蓝军后方,先是点杀“通信基站”,而后摧毁“弹药库所”,最后竟然冒充蓝军通信兵,大摇大摆地走进指挥所“修”起了通信设备……气得蓝军指挥员当场放出豪言:抓刘杨,立大功!
第三次交手刚开始,蓝军连战连捷:红军前出的小分队频频受挫,不仅如此,红军指挥所还差点被蓝军偷袭。这些都让蓝军士气大振,而他们也吃一堑长一智,不仅将指挥所位置设在易守难攻的靠悬崖一侧的丛林处,而且还在岸滩一线布下天罗地网,一只蚊子都不能飞过!
这真能拦住刘杨?暗夜,一阵“嗡嗡”声打破宁静。此时,一架无人机悄悄逼近岸滩上空,不断传回实时画面,而操作手,正是刘杨。为了突破蓝军“密不透风”的防守,刘杨小心翼翼地操纵无人机绕岸飞行。但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无人机竟犯起“大忌”越飞越低,直至掠地飞行。
“这么嚣张,看你往哪跑!”没等无人机“反应”过来,两名潜伏的蓝军哨兵抄起身上的绳网,协力将其捕获,随即向指挥所报告。
“这小子太精了。”蓝军指挥员后背一凉,捕获无人机的位置是最佳登陆地点,一旦实施突袭,后果不堪设想。没过多久,蓝军发出指令:向该地域增派兵力!
可就在这时,另一架小型旋翼无人机已经完成悬崖周边的侦察,满载而归。原来,第一架只是“诱饵”!
突袭开始!刘杨带着小分队从悬崖边抵岸,随即进行武装攀登,也就出现了刚开头那一幕。但蓝军的哨兵也不是摆设。还没等刘杨站稳脚跟,就被蓝军暗哨发现,一阵枪声过后,两名队员被“击毙”。“隐蔽,反击!”刘杨迅速下达命令。一时间,枪声大作。刚行动就被发现,刘杨却并没有慌乱。只见他拿出地图,目光跟着指尖快速搜索突击方向。“不要恋战,跟我来!”一番战术手语交流后,小分队交替掩护向一侧突击,引得蓝军哨兵纷纷尾随追击。
走一路打一路,小分队虽然很被动,但看到大批蓝军追来,他们却显得更加志在必得。到一悬崖边,刘杨对着电台大吼:“任务完成,可以行动!”而后小分队就地反击。
蓝军看到小分队“无路可逃”,迅速从三面实施合围。虽然敌众我寡,但小分队在刘杨的指挥下寸步不让,双方交火愈发激烈。
“兄弟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拖住他们。想要当尖刀,就得不怕死!”刘杨激励战友们不要忘记“尖刀”威名的由来:在一次边境作战中,七连在上级部署下,向某高地发起进攻,用时2小时25分钟便夺占下来。随后,他们又利用地形打退敌班排规模反扑7次,己方无一人阵亡,战后被原昆明军区授予“尖刀七连”荣誉称号。
“既然无路可退,那就杀出一条血路。‘尖刀’们,跟我上!”刘杨大吼一声,带头转守为攻。小分队见状,纷纷效仿,并利用巨石和树木快速移动,向蓝军侧翼发起进攻,硬是撕开了一个“口子”,成功突围。小分队且战且退,蓝军步步紧逼,就在刘杨弹尽粮绝之时,三发信号弹突然从蓝军身后蹿向天际:蓝军再败。原来,刘杨这把“尖刀”只是“诱饵”。通过吸引蓝军火力,掩护红军后续特战分队登陆并实施破袭斩首。此役战罢,蓝军心服口服,暗夜尖刀,实至名归!
印象 练就血性胆气
指导员 姜松岳
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军人都要有血性、敢于亮剑,尖刀班长刘杨敢于当刀尖、打头阵,靠的就是一身血性胆气。
“特战尖刀连”中士孙云刚
演绎巅峰对决
(图片摄影:李德刚)
周赟
7月的桂林,暑热正盛。
这天,来自全陆军特种部队的15名顶尖高手齐聚“特战奇兵-2018”赛场,将展开一场名为对抗射击项目的巅峰对决。
“砰!”只听一声发令枪响,特战队员们迅速蹿出起跑线。其中,一名1米9多的中士格外抢眼。他叫孙云刚,是第73集团军某旅“特战尖刀连”的一名中士。
别看他入伍时间不长,但先后10次代表旅队参加各级比武竞赛,参加重大演训活动20余次,3次荣立三等功,是战友们心中“尖刀上的刀尖”。
敢于刀尖上搏杀的血性,源于千锤百炼的实战锻打。
“这可有生命危险!敢不敢挑战?”2012年,还是列兵的孙云刚随队赴南美某国受训。开训不久,对方便提出挑战一个高难度课目:解救人质。在高射机枪火力覆盖下,中国特战队员必须在10秒钟内解救出被困密室的人质,否则将遭到更多的预置火力打击。“绝对对党忠诚、绝对必胜意志、绝对高于对手!”旅队的精神之魂在孙云刚的内心激荡,他和其他3名队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
战斗打响,架在山头的高射机枪火舌喷吐,在半空中形成一张火力网。4名中国特种兵时而跃进时而匍匐,迅速合围密室。踹开门的一瞬,他们朝着房间各个方向果断射击。当!当!当!用时8.6秒,人质解救成功。
对于勇者来说,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面对生死抉择,而是遭遇挫折时内心的煎熬。2014年那场实战演练,至今让孙云刚刻骨铭心。入夜,他所在小队经过8小时跋涉,艰难渗透,终于抵近敌指挥所。查明敌方指挥员所在精确位置后,侦察员立即将情报通报给他。潜伏在指挥所旁据枪瞄准的孙云刚早已急不可耐,立即调整枪口,准备射击。可能因为据枪时间过长,他四肢僵硬,在调整枪口时动静过大,被敌哨兵发现……就这样,因为他一个动作,输掉一场战斗。这次败走麦城,让孙云刚一度消沉,也让他懂得唯有高于实战的标准才能打赢实战。他很快熟练掌握伞降、猎杀、爆破等特战技能,练就90度绝壁攀崖、260米超低空跳伞等一击必杀的硬功夫。
今年入夏,陆军“特战奇兵-2018”比武竞赛战幕拉开。选拔之初,孙云刚的成绩并不理想。虽然他一直是旅队的射击明星,但此次对抗射击项目不仅是射击技能的比拼,还要求特种兵穿插完成冲刺、过障碍、扛弹药箱等体能课目。他恰恰在这些课目上还存在短板。
熄灯后,孙云刚辗转难眠,反复考虑要不要参赛。一瞬间,他想起了2015年春节刚过,他所在的“特战一连”被原南京军区授予“特战尖刀连”荣誉称号那天,他们庄严地宣示以“三个绝对”的标准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特战尖刀连’的兵只为打胜仗。”孙云刚暗下决心,“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死磕到底!”训得狠一些、再狠一些,成为他通往成功的“敲门砖”。他坚持自我加压,每天两个武装5公里、扛弹药箱冲5趟400米、扛圆木在泥潭里冲刺;据枪训练,把圆石子、子弹壳放在枪管上练定型,规定2个小时不能掉……
比武当天,骄阳似火。发令枪一响,孙云刚飞奔出去。完成150米冲刺后,他继续爬云梯、钻涵洞、飞矮墙……随着几声清脆的枪响,子弹精准命中目标,精确狙杀远方9个钢制蝶形靶。他全程用时3分21秒,摘得桂冠。
印象 挫折是最好的磨刀石
连长 蒯威
孙云刚这个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越挫越勇、敢打必胜。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挫折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最好的磨刀石。
“红色尖刀连”中士袁超超
骨子里透着硬气
(图片摄影:吴达)
朱灿宏 刘佰坤
“想接七班长?看到那边的铁丝网没?过了我这关再说!”老班长白振东发话了。袁超超细看过去,浇过汽油的铁丝网燃起熊熊火焰,3米开外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浪迎面袭来。
“各就各位,预备,上!”只见他们两人脚尖一挺,如猛虎般冲了出去。赛程过半,空气中传来烧焦的气味,袁超超眉头隐约冒出一丝白烟。灼痛处,他挥手一抹,继续发力,结果在最后半米实现反超。这时,白振东走过来用力地捶了捶他的肩膀说:“有这股精气神,接力棒交给你,我放心!”
袁超超所在的“红色尖刀连”多年来有个传统,七班长交接,“任命状”只是“准考证”,只有超越前任才能获得“上岗证”。这个连队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战功卓著,连队七班更是“尖刀连”里的“尖刀班”。1964年,七班参加全军大比武,5个课目夺得3项第一、2项第二。次年,连队因“思想红、技术精、作风硬”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刀连”荣誉称号。
“尖刀传人,敢于刺刀见红、刀尖舔血!”走马上任的袁超超没有食言。
2014年,旅队依托“红色尖刀连”成立特战突击队,面对徒手攀崖这个陌生课目,时任突击队队长的牛国瑞眉头紧锁。
“队长,我来试试!”袁超超主动请缨,想啃啃这块“硬骨头”。徒手攀崖,就是在没有任何护具的情况下,单纯手指与崖壁的较量。这天中午,崖壁被太阳炙烤得发烫。袁超超在攀爬中意外受伤,左手的5个指甲盖被掀开。尽管进行消毒包扎,伤口处仅剩的皮肉终究顶不住高强度的攀崖训练,5个泛黑的指甲盖很快脱落。“当年象山阻击战,连队官兵刺刀拼弯了用枪托打,枪托打烂了用石头砸。相比之下,这点伤算什么!”少了指甲盖的袁超超不仅没停下来,反而更来劲。经过半个月攻关,袁超超摸索出“抓、按、蹬、跳”四字攀崖法,队员们按照他的动作训练一段时间后,徒手攀崖成绩迅速提升。他也被评为“优秀猎人”。
每年新兵下连,都要到连队荣誉室里,看看那把当年象山阻击战中拼弯的刺刀。刺刀拼弯气不短,早已成为全连官兵的精神图腾。
2017年11月,皖东某训练基地。对抗演习中,“红色尖刀连”在进攻通路上遭遇蓝军埋伏,伤亡惨重。眼看任务节点将至,连长何志远眉头急得拧成一团。“七班请求组成敢死队,拿不下‘敌’指挥所,甘受处分!”紧急关头,袁超超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
“报告,西面暗哨发现有小股敌人出没!”
“真是不自量力,还想兔子蹬鹰?!”蓝军指挥员语气里透着些许藐视。
“报告,俘敌3人!”
“看来‘红色尖刀’今天要折戟沉沙了!”看到佩戴上尉军衔的“俘虏”低头不语,蓝军指挥员大步向前:“兄弟,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没想到的是,此人竟是袁超超!
说话间,袁超超挣脱开双手,掏出位置报告仪……导调现场裁决:“炮兵火力实现覆盖,指挥所内人员全部‘阵亡’。”
“你小子够硬气,不过若是真打起仗来,还敢拿自己性命来引导炮兵火力?”
“有啥不敢!”袁超超眼神笃定地回答:“哪怕仅剩最后一人,也敢一争高下!”
印象 敢拼源于自信
连长 何志远
袁超超就像一块钢,骨子里透着硬气,“红色尖刀连”的兵,就要敢于刺刀见红、刀尖舔血,刺刀拼弯气不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