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红色传统的时代新篇
学得深 悟得透 传得久 用得活
谱写红色传统的时代新篇
“命令面前没二话,任务面前没困难。”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官兵在朱德亲笔提名的“模范青年团”雕塑前接受传统教育。梁晨 摄
只有被历史检验的传统才弥足珍贵,只有被实践创新的传统才富有活力。
重温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一组系列报道结束了,但“固根”“铸魂”的工作永无终结。
有军史专家这样说:“一支不记得来路的军队是没有出路的。”
人民军队的“DNA”,承载着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我们重温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是一种回望,看看初心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对标,看看有没有偏离本真;是一种希冀,看看如何用优良传统重塑头脑、重塑工作,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
一支军队的强大不仅仅看“钢”有多硬,更要看“气”有多足。人民军队可以傲视对手的就是这股“气”,让敌人胆寒的更是这股“气”,这是人民军队有别于任何军队的政治标识
人民军队的这股“气”来自哪里?
来源于党管武装的制度中,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来源于严明的组织纪律中,来源于平等的官兵关系中……
这些“来源”都出自同一个地方——1929年,红四军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
会议批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旧军队的作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的原则,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确立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从此,人民军队面貌一新。
习主席深刻指出,古田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
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经受历史的检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每逢大时代、大转折关口,党的领袖总是要求我们重温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多次要求全党全军组织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延安时期更是把《决议》列为全党整风学习文件。1978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将《决议》印发全军,作为政治工作的基本教材。
2014年10月,习主席率领全军高级干部重回古田,并在这次会议上精辟系统地概括出我军政治工作“十一个坚持”的优良传统,谆谆告诫我们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必须把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正是因为有了“根”和“魂”,人民军队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打败了,重振旗鼓,愈挫愈勇;打散了,又重新聚拢,越聚越多。同一个兵,昨天在白军贪生怕死,当了红军就能冲锋在前。
正是因为有了“根”和“魂”,才有了红军师长陈树湘绞断自己肠子的坚毅,才有了秦基伟抬着棺材赴上甘岭的决绝。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一切敌人所压倒,人民军队前赴后继,完成了举世罕见的万里长征,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800万国民党军队,敢于用劣势装备战胜“联合国军”。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自豪地说:“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 ”。斯大林为之动容: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钢少”,曾是我军的真实现状;“气多”,却是我军的制胜法宝。历史上,我军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强过敌人,但始终在精神上高于对手。敌人最害怕的,就是我们最强大的,强就强在政治上强、政治工作强,“气”比“钢”多。这是人民军队有别于任何军队的政治标识。
历经血火淬炼的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深刻揭示了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作用机理,集中体现了革命性、战斗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我军的“元力”“元气”所在。
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还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入解体。不管这支军队损失如何严重,只要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抵御能力。”
还有外媒评论:“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敌人最害怕的就是我们最宝贵的,他们想搞的就是“拔根去魂”的“政治转基因”,想“拔”的就是我们传统的根,想“转”的就是政治工作的基因。对此,我们应头脑清醒,对传统的学习越深入,领会越透彻,看得越清楚: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强调的“让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实质上就是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永放光芒、政治建军之魂永放光芒。
一支爱学习、能思考、有思想的军队必定生机勃勃。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理论武装史,思想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和发动机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利剑更有力量。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的真正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古田会议开创的全新理论、开辟的全新道路,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着深切的忧患和历史担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毛泽东就是学用科学理论的典范。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从红军初创时期,我们党就提出:“不仅要武装士兵的技术,并且要武装士兵的思想”。
1929年6月29日的一张战地小报——《红旗》,刊登了一篇红军战士的短文:“我们红军是有主义的军队,有政治训练的军队。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更懂得为什么要打仗。”
曾有学者做过这样的统计:从1936年到1945年,抗大共举办8期,为全军部队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军政干部;从1937年到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最初改编时的几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两组数字在时间上的吻合,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抗大培养的10万英才像“种子”一样撒遍全国,就没有人民军队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
这就是科学理论武装的力量。难怪有史学者称:“那个年代,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肩扛着最落后的武器,却掌握着最先进的理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历史总是在不断回答一个个时代课题中前进的。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理论武装史。
在新的历史阶段,习主席提醒全党全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对比当年,对照习主席一系列指示要求,反思我们理论武装工作的问题,要害在于习主席“关键要实”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被要求学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浅尝辄止的多,学习深入的少;武装嘴巴的多,改造思想的少;要求别人的多,自己带头的少等现象。
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引强军事业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习主席提倡的新时代的大学习,首先是新思想的大武装。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多出“思想之汗”,常排“思想之毒”。学习越深入,眼界就越开阔,思想就越深刻,境界就越高远,目标就越专注,事业就越兴旺。
一支爱学习、能思考、有思想的军队必定生机勃勃。
政治工作的威信威力,是在思想、情感的认同和信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工作者的态度,影响着官兵对政治工作和对军队的态度
对标传统,才能校准传统、找到本源,重焕政治工作的威信威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工作,就有威力。
我军政治工作脱胎于革命战争母体,成长成熟于战火硝烟,天然就为打仗、为胜利而存在。据史料记载,从红军时期“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的胜利”,到谭政报告“不能在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以外再有所谓政治工作的独立任务”,对政治工作的使命任务都进行了明确的“标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什么时候坚持得好,政治工作就有活力;什么时候坚持不好,政治工作就走弯路。部队一度反映强烈的空转多内耗大、“只出工不打粮”的现象,正是因为政治工作背离了主责主业,陷入了自我设计、自我循环、自我检验的“三个自我”。
尊重官兵、依靠群众的政治工作,就有威信。
红军时期的“党代表”为什么威信那么高?罗荣桓说,因为“党代表”同士兵同甘共苦,尤其在行军途中,经常帮战士扛枪、拿东西最重的是“党代表”。如果下个命令,没有“党代表”的署名,士兵就表示怀疑,这没什么制度规定,完全是士兵自觉自愿地尊重“党代表”。
三湾改编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当家做主。1945年5月,我军《怎样实行群众路线》报告,总结了启发战士自觉、发扬民主等8条经验,我军政治工作一些重要的经验做法都是来自部队的群众性创造。
军队的主体在基层,基层的主体是士兵。军队的中心任务要落地,最终要通过广大基层官兵来实现。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力量,你把群众装在了心里,群众就会把责任扛在肩上。反观现实,我们在对待基层、对待基层官兵的问题上,还需要重温传统、回归本真,更加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一位老政工说得好:“基层官兵信得过,基层官兵很可爱,战争年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正风肃纪的不断深入,一些偏离传统的现象和现状得到了一定扭转,各级都在抓紧整改。前不久,军委印发了聚力深入纠治和平积弊的《通知》,列摆了军以上党委机关和领导干部“八查”的问题清单,要求每个单位、每个同志都要深挖细抠。基层官兵也表达着自己的呼声和企盼:在出台政策和部署任务时,看看与主责主业的关系大不大,看看与基层部队的实情符不符。
政治工作的威信威力,还在于政治干部自身要过硬。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委的罗荣桓,以其独到的“翻边战术”,成功粉碎了日军扫荡,成为我军政治干部领兵打仗的典范。
懂军事、能打仗,是政治干部的必备素质。懂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治工作,多打胜仗。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治干部要努力学军事、学指挥、学科技。
陆军某特战旅原政委马宝川,高空跳伞,全旅第一个带头实跳;潜水训练,完成10余个高难课目;狙击考核打破全旅纪录。马宝川说得好,无论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干部,都是打仗型干部。政治干部不光靠讲,更要靠干,只有笔杆子、枪杆子都硬,政治干部的腰杆子才硬。
战争年代的干部是“打”出来的,和平时期看什么?“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就是看得见的“活传统”
开国中将姚喆研究战争成痴,称自己“除了打仗,什么也干不了”;李达上将对全国2000多个县名倒背如流,地形、社情了如指掌;粟裕大将最大爱好就是看地图,最向往的地方就是战场……正是一大批满脑子都是打仗的将领,带着一支支满脑子都是打仗的队伍,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战例。
战争年代干部是“打”出来的。八路军129师旅长范子侠多次对部队讲:“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着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正因如此,范子侠打了很多胜仗。
观操守在利害时。百万大裁军的“主刀人”、时任副总参谋长何正文,裁军先裁自己的子女。他的4个子女,都在部队发展得很好,但在父亲的引导下,都脱了军装。高级干部的示范效应,成为推动裁军的强大动力,当时的改革任务进展顺利,如期完成。
一位军史专家说: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就是看得见的“活传统”。那些主动牺牲自身利益,主动啃硬骨头,为大局牺牲,是一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这样的人,才是军队的栋梁。
蓝军旅长满广志发出誓言:“从我们这一代起,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提供建立功勋的机会。”他把自己锻炼成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活传统”;“金头盔”飞行员蒋佳冀在试飞高难课目的请战书中写道:“遗憾的是,我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他把自己磨练成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活传统”……正是无数个这样的“活传统”,高扬着强军兴军的旗帜,思战谋战,屡创佳绩。
担当强军重任,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一大批富有牺牲奉献精神,真正把生命融入军队、把心思用在战场、把感情倾注于官兵的优秀军人,特别是中高级指挥员。一个只会守摊子、被“套路”推着走的干部不可能有作为、有威信。
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很重要的就体现在中高级干部身上。并明确了军队好干部的标准: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对照这面镜子,对比前辈先烈,我们应当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打仗的思想牢不牢?自身的素质硬不硬?担当的精神强不强?
军队是要打仗的,对那些懒惰平庸的干部,组织上要有措施、有办法。特别是对干部的考评,不能仅在档案里扒拉人头,在办公室里谈来议去,应走向一线,走到演兵场,从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看优劣,从对抗战绩单中见高低。全军实行训练问责制以来,600多名干部被取消拟任主官资格、推迟调职晋衔或受到处分,就是鲜明的用人导向。
红色传统属于历史也属于时代,为军队现代化进程注入红色血脉,在新体制上长新枝,在新枝头上结新果,推动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升级
人民军队9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敢为人先的创新史。曾有学者称:虽然那时困难重重,缺枪少炮,缺吃少穿,但不缺思想,不缺精神,尤其是极强的创新精神。
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点亮了人心,照亮了大地。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史篇,成为推动中国革命的战鼓。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极具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军队,一路走来,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次”:把支部建在连上,实行“三大民主”,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创新”“创造”,就是那个时代人民军队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词。
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心生感慨:国民党与共产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共产党有其更大之优势,共产党军队的优长是“主动创造”,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东西;国民党军队的劣势是“被动适应”,东抄西袭,各鸣其是。
红色传统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我们弘扬优良传统,不是把传统高高地供起来,而是要汲取精髓精华,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
新时代、新使命,人民军队踏上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征程。过去是由小到大,现在是由大向强,尽管条件好了,环境变了,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小不少,既有看得见的“雪山”“草地”,更有无形的“思想障碍”“观念沟壑”。战争样式的变化、军队结构的变化、兵员成分的变化、官兵思想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既为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人民军队一路从创新中走来,生机勃勃。同样,我们也应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未来。把红色血脉融入现代化进程,驻留在官兵心间,扎根在前沿一线,延伸到每个战位。在新体制上长新枝,在新枝头上结新果,实现“钢多”加“气多”的强强联合,推动军队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升级。
美好的愿景,最终要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工作来实现。广大政治工作者要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学习传统中汲取力量和营养,在光大传统中释放能量和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与改革强军的步调相一致,与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官兵的需求相呼应。同时,坚决防止和摒弃脱离部队实际、背离主责主业、有违优良传统的那些故弄玄虚的“乱创”、缺乏调研的“盲创”、改头换面的“假创”。
红色传统属于历史,也属于时代。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