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作者:河南好网民 发布时间:2018-09-27 15:50:2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追记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李芳

22d87e697704c4ffc4f787e223de963c.jpg

       李芳老师,你从未离去。

a1848a2e7970f86290780cc25f829ee6.jpg

河南日报版面截图

a121c53bfeb5d4f63e1bc9bcedfd0113.jpg

de68c7320a4ec279d2f5e2a36c5c7e10.jpg

69c1e11757a5d1218b420d8e15624504.jpg

3299b850968ab661402ebdaa6d2f46a7.jpg

567eff5263ec0e9357eabc8b1c2ed434.jpg

9a4fd675c24a4357423d90f0497cc697.jpg

5e8b83d430d75f352ffad3ea20252fd1.jpg

df6c03ca70789efc5d870af4420073f0.jpg

3602a69a36558bbb71937fd781ae0b3b.jpg

bb9cd1d10e46595e2c957023f8dad034.jpg

c82709df7b9b1477d2b12b5ecef44dc6.jpg

0783b730812ea25b50aee93b852bbe09.jpg

d42fdd098c2593a8c9f08be1f79536dc.jpg

116d75a5ac24148db66d7b399021d2b9.jpg

7797dbc77176a6ac911159f1b438bfe6.jpg

c663cad2869897d0c6ed4a44dcd0ad6c.jpg

b8cb96cfd8b859715768c0abe8313f9a.jpg

9e356aef80aeaac4eb22294eccf2f26a.jpg

2c286bdd59586167f3b56e6514c41146.jpg

ac3314944ef60bb3be7bbed8ef8735d6.jpg

340400694cebe9afb2c912f68fb37d0b.jpg

6f948a302c62f80af9c192fbdd6cac10.jpg

d5db2ba259bda3a721f2fa65032706ec.jpg

09e1fe2adf82964c91ebda968cccf9aa.jpg

3a14d1e091e558cdce2b2a2547875510.jpg

7cf5efc9a06ebd03383698fc20662c1a.jpg

5be2cfb1f87863290d095fd125b7c36a.jpg

05fa19b0e4d597de6102e1c0827ff7cc.jpg

eafeac5d8ff78e32f908b5fc8aa14502.jpg

插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记者 董林 柯杨 胡巨成

  题记:

  把花给你,把叶给你把心给你,把爱给你

  把青春给你,把未来给你把生命给你,把希望给你一切都给你

  ——一首关于李芳的小诗

  引子

  杜鹃花开,漫山映红。

  春末夏初,是大别山最壮美的时节。石头缝、河道边、路两侧,映山红生长着、盛开着,恣意顽强,灿若云霞,用全部力气扮美这块红色的土地。

  映山红的气息,总能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总能勾起人们对英雄故事的回忆。

  红土地上的映山红啊,你是一朵平凡的花,更是一抹壮丽的红!

  ……

  雨丝,飘落在一棵棵冠盖如云的香樟树上。重重碧绿中,间杂着几片被凉意催成微红的老叶。

  信阳的秋天,便从这树梢上长了出来。

  平桥区信阳供电公司华星小区。6号楼的一户人家里,代雨辰拿起妈妈的遗像,用软布轻轻擦拭着。

  看着黑白照片上那张亲切的笑脸,她低着头,轻轻说着。絮絮的声音,从繁茂苍郁的香樟叶间透了出来。

  “妈妈,我又梦见你了,你喊着我的小名‘晶晶’‘晶晶’。”

  “梦里,还是每个周末家里常见的样子:你系着围裙正炒菜,爸爸吭哧吭哧拖地板,我呢,在阳台上晾衣服。咱们仨说着二姨家好玩的事,都哈哈笑了。”

  “我通过了信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考试。你和爸爸最想看到我认真工作的模样。可是我再也没有报答你的机会了!”

  “你一直想去云南看看,说这个暑假一定带我去。上周我带着你的心愿去了那里,拿你的手机拍了好多美景,你看到了吗?”

  “你种的君子兰我擦了叶片,吊兰的枝蔓已经拖到了地上。十几盆多肉植物我怕养不好,分送给像你一样爱花的亲戚朋友了,你不会怪我吧?”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爸爸。像你那样一天三遍叮嘱他,少抽烟,更不许偷偷喝酒。”

  “想你的时候,我一遍遍翻看你的手机,翻看你的微信,可是你再也不会跟我说话了!小时候你给我唱的歌里说,‘儿想娘,扁担长;娘想儿,路来长’,你在的时候,我哪里能体会到这些呢?”

  代雨辰念叨的妈妈,是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名字叫李芳。

  三个多月前,面对一辆失控冲来的车辆,李芳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的希望,以身殉职。

  “全国优秀教师”“2018年最美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社会各界的赞誉纷至沓来。四面八方的注目礼,像绵绵不绝的雨丝,浸润着她工作生活的中原大地。人们为一名好老师的离去痛惜不已,也为一位英雄的离去扼腕落泪。  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

生死两秒钟

  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小?小到不过浩瀚天河中的一点星光。

  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大到能用血肉之躯抵挡千钧。

  空山新雨后。浉河区董家河镇。

  “四望红土地,万亩绿茶园”。小镇背倚的四望山,是著名的革命遗迹。1927年,这里爆发“四望山起义”,创建了纵横数百里的红色根据地,素有“红透了的四望山”之称。50公里外,就是当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都诞生在这里。这块红色的土地和它孕育的映山红一样,在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

  浴血奋战、铁马金戈,换来了平静幸福的生活。如今,小镇挟大别山余脉的起伏山势,拥南湾湖澄澈的千顷碧水,默默奉献着品质最优的信阳毛尖,清新素雅得仿佛一幅水墨画。

  时针拨回到2018年6月11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一。

  下午5时30分,清脆的放学铃声响了,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集合列队,准备回家。

  出校门向东走50米,就是环湖路与信随公路的交叉口。两条路,一条北高南低,一条西高东低。

  校门外,站满了等待接孩子的家长。大人从老师手中接过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金灿灿的夕阳下,回家的影子拖得很长。

  5时50分许,李芳和同事一起,护送一队学生来到了交叉口,由西往东正在过马路。

  就在这时,危险逼近了!

  一辆装有800多斤西瓜的三轮摩托车,因严重超载,刹车失灵,沿着四五百米长的坡道,从北往南俯冲下来。

  车速越来越快,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眨眼间就冲到了他们面前!

  人们吓傻了。

  车辆从身前20厘米处擦过去,刚刚接上女儿的杨国应被钉在原地。十字路口东南角小烟酒店的老板叶青张大了嘴,一声“啊”却没有发出来。

  时间定格,呼吸停顿,连空气都凝固了。

  “有车!快走!”只听李芳大喊一声,刹那间,她将面前的4个孩子奋力一把推了出去。如同护雏的母鸡,她两手张开,迎着北方,挡在碾压过来的车辆和孩子们中间。  柔弱的身躯化成了一座青山,镇住了猛兽。  电光石火间,她被重重撞上,向南飞出去十二三米后,后脑勺朝下,倒地。车辆的

冲势得到了缓解,继续冲出百十米后侧翻,终于停了下来。

  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

  从看到肇事车到做出反应,留给她的时间只有两秒钟。

  这两秒钟,足够她跨上一米开外的路沿,足够她躲开死神,确保安全。

  然而,她本能地,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学生!

  穿着碎花上衣的山乡女教师,倒在了这片养育她49年的土地上。

  “当啷”,腕间戴了20年的和田碧玉镯,跌落的那一刻发出一声脆响,摔成几节。

  那一声脆响,把停下的世界唤醒了。

  杨国应回过神来,把女儿往路边一抱,边冲过去边拨打110。叶青三步并做两步,跑向倒在地上的孩子和大人。路口指挥学生过马路的值班老师陈燕、张勇,带队的老师张静等拥上来,检查李芳和孩子们的伤势,拦住路边一辆面包车,以最快的速度送师生五人去医院。

  20多公里外,几片浓重的云彩掠过,李芳在市区工作的丈夫代业明感觉,天似乎暗了。

  下午6时30分左右,浉河区教体局局长殷世明等人,在距离学校最近的154医院等到了面包车。4名学生一人头上破了口,另外两人轻微擦伤,还有一名学生毫发无损。

  这么严重的事故,孩子们的伤情比想象得轻!殷世明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赶紧去看李芳。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李芳:

  她躺在那里,穿着碎花上衣和那条她最爱的白色裤子,脚上是一双高跟鞋。是时下“最老师”的打扮,大方得体。

  她面容清秀,样子干干净净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伤痕,及耳的短发听话地伏在额上。除了右眼窝一滴晶莹的泪,她面容平静,好像睡着了一样。

  月牙般爱笑的眼睛闭上了。

  “妈——妈——”一个声音,不,好像很多声音,有些含糊地喊道。

  “妈妈——”又喊了一声,无比的清晰。

  此刻,她的意识和现实之间连接的通道,越来越窄,越来越细。

  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吧!真舍不得,舍不得!

  由于伤情严重,晚8时左右,李芳被转到了信阳市中心医院,即刻送进重症监护室。

  医生诊断的结果是“脑干受损”,人体的生命中枢受到严重撞击,成为致命伤。

  家人、亲戚、同事、同学、学生、家长纷纷赶来,焦灼、悲伤充斥着,压抑着。

  当晚,CT报告被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专家会诊。每一个参与救治的人,都在极力挽留这个山乡女教师的生命。  她始终没有醒来。

  6月13日凌晨4时40分,刚刚度过49岁生日的她告别了这个世界。

  医生宣布抢救无效的话音一落,守望的人群立刻哭声一片。

  朴实、真挚、隽永之爱,带着映山红独有的花语,那枚叫李芳的花朵,静静地,静静地,回到了她深深眷恋的红色土地。

  那一刻,东方既白。晨星拼尽力气,焕发出最后一丝璀璨的光芒。

  岭上,开遍大别山的映山红,即将结束奔放热烈的花期,萎落在地,化作春泥。

点点烛光,我们一起为你送行

  谁能想到,那场追悼会,竟然沸腾了一座城,感动了一个国。

  在网络上,不过数日,李芳事迹的报道链接就达到了8万多条,很多文章阅读量破千万,数不清的网友点烛献花,祭奠这位毫不相识的山乡女教师。

  董家河镇是李芳出生、成长、工作的地方,乡亲们知道她故土难离,就把灵堂安放在镇上的一个山湾湾里,隔河就可以看到绿之风希望小学。

  6月16日,刚过清晨6时,就有人朝这里聚集。就像暴涨的溪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主动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

  魂归贤山,灵存浉水。“李芳老师一路走好”“感谢你的勇敢”“忠诚留在土地,芳华浸润山娃”……道路两旁,素黑的挽联连接起长长的悲伤,人们默默守候着,送李老师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深圳火车北站,一个男子攥着一份报纸,一会仰头看大屏幕上的车票信息,一会低头刷着手机,急得快要哭出来。

  他是李芳在初中教过的一名学生。看到老师遇难的报道,他五内俱焚,立即收拾行李赶到车站,想赶上见她最后一面。

  “让我上车吧!我补票,多少钱都行!”

  “你们看,我没说假话,这个,报纸上这个,就是我的老师。”

  他语无伦次地说着,掏出身份证比对着。围在他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

  无奈,恰逢端午假期第一天,最近四五个小时里,深圳到信阳的高铁票已经售罄。

  赶不上了!赶不上了!他把报纸揣在怀里,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灵堂外,四五千人的送行队伍,绵延了几公里。他们中,很多人与李芳并不相识。这一刻,他们不辞路远,从郑州、洛阳、北京、河北、山东、安徽、广东甚至内蒙古,赶了过来。

  绿之风小学二(3)班的学生来了,一句“李老师”就哽住了。孩子们跪在灵前,久久不愿起身。

  几十张贺卡被一一摆好,他们边说边哭:“李老师,这些贺卡都是这两天我们自己做的,大家都说,只要做的时候诚心诚意,您就能回来。”

  还有的学生哭着喊:“您教我们怎么过马路,遇到地震怎么逃生,您自己怎么没躲过去呀!”

  “要不是您,四个家庭就毁了。”一名被救学生的家长,不时用手背抹一下眼睛。 

 “春天的时候,咱们还说好一起去看映山红,现在再也约不到你了。”她的同事泪流满面。

  “我也是教师,你让我对这个职业倍感光荣。”一位风尘仆仆来自甘肃的老教师,庄严凝重地,献上一束鲜花。

  “李老师教过我的儿子。今天儿子出差回不来,叮嘱我一定替他送送老师。”一位母亲哭着说。

  李芳80岁的邻居曾奶奶也来了,老人腿脚不方便,让家人一大早用轮椅把她推到了灵堂。

  哀乐低回,人们眼里含着热泪,面对李芳的遗像,深深地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除了父母爹娘,还有几个人能不要自己的命,去救别人的命?!

  “李老师,一路走好!”人们扒在灵前,想再看一眼这位好老师、好同事、好同学、好妈妈。

  潮水般的声音一波波涌来。27岁的代雨辰戴着孝帽,通红的双眼干干的,她看起来很平静,喃喃地说:“妈妈,我必须勇敢,像你一样。”

  小小的灵堂盛不下太多哀思,哭泣声、呼唤声把附近的路挤得水泄不通。

  信阳市离休干部李定洲,自制了一个剪报本,他把媒体的报道收集起来,配上李芳的照片,整整齐齐贴了六七十页;

  一个名叫李中连的民间艺术家,用红纸剪出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用这幅二尺见方的剪纸作品表达对李芳的敬意;  一封封面落款“老党员齐若瑶”的信,从山东昌乐县寄到了绿之风希望小学。满满三页信纸上,有这样两段滚烫的话:

  “你救学生的事,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不认识你,但是我知道,你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生死一瞬间,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你的本能却是守护学生。这种本能,是为师为母的爱心凝结成的,是共产党员的格局情怀支撑着的。”

  她走了,母爱、师德、党性,在那一刻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她走了,茶山滴翠,杜鹃啼血,诉说着对她的依依不舍。

  她走了,无数人擎着烛光,为英雄壮行!

  “我的名字是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班主任。这是我的名字: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桃李芬芳,意思就是我的学生呀都很有成就,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好不好?”

  讲台上,李芳背对黑板,面向学生。她笑盈盈地,目光从每一名学生脸上拂过。“好!”台下,孩子们仰起小脸,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

  这一幕,在董家河镇中心校八年级学生彭婧祎脑海里,早已定了格。5年前的那个9月,她在绿之风希望小学上4年级,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就是李芳老师上的。

  时隔5年,再次回到母校,再次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小姑娘的眼眶就红了。  这是一个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坐了8位老师。李芳的办公桌,还保留着她生前的样子:

  “值日教师”牌、党员徽章整齐地摆放着,老花镜盒打开着,仿佛随时都会被主人“披挂上身”。这副老花镜,爱美的她平时是不戴的,只有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才会被架到鼻梁上。

  桌上放着小学生古诗词教辅书。三本《新华字典》,有两本都被翻得起了毛边。未改完的学生作业本上,搁着好几张星星彩纸。

  桌角竖着一大束菊花,这是今年教师节,绿之风送给每位老师的礼物。虽然已经枯萎,但橘红的花朵还保留着明艳的色彩。

  一只小小的搁物架上,有两个大约10厘米高的药瓶,里面装着一粒一粒的抗过敏药。

  她身体不太好,有严重的过敏症,一到光照和灰尘大的地方,就容易出现皮肤红肿。站在讲台上,吃粉笔末在所难免,但她都是自己吃药克服,从来没有要求过特殊照顾。

  执教29年来,她基本没有请过病假,趁假期去看了病,回到学校也压根不提。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就是怕耽误上课,耽误了学生学习。

  绿之风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打工,二(3)班60多名学生,三分之一都是留守儿童。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孩子,她最牵挂,目光也停留得最久。

  班上有个小姑娘叫郭梦楠,因为爸妈长期不在身边,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李芳经常开导她:“梦楠,爸爸妈妈在外地上班,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我相信,他们非常盼望和你在一起,就跟你想他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何宏也是李芳班上的学生,他的爸妈都是茶农。家里条件不好,一年到头忙于生计,除了一身干茶渣子和略显湿霉的茶味儿外,很少给孩子带来些啥。这个比同龄人矮上半头的小男生,总是不爱说话,一到公众场合时就不知所措,同学们甚至不熟悉他的声音。

  好在,李芳的热情一点点地在改变他。课堂上,校园里,仿佛对上老师月牙般的笑眼,孤单和恐惧就退潮了!特别是去年冬天。那天下了课,李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屋里没其他人,老师又往窗外瞅了又瞅,确定没人路过,才拿出一件崭新的棉衣。她说,这是我给亲戚买的衣服,尺码没量好,他穿不上。我看你总是穿着这件胖胖大大的外套,换上老师这件吧,暖和。8岁的男孩内心涌起酸热,即将冲出口的一声“谢谢”,最终还是被羞怯憋回了肚子里!哪有男生主动戴袖套啊,但这以后,何宏却坚持戴上了袖套,生怕磨损了这件珍贵的棉衣。

  感情一直积蓄到追悼会上。大人们都在忙碌,没人留意一个孩子在想什么。“妈妈!”在同学们的哭喊声中,两个字从何宏嗓子眼儿里清晰、响亮地爆发出来。这一嗓子,让在场人的眼泪一下子流成了湍急的河。

  母爱、师爱,善念、暖意,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心田。

  她爱穿高跟鞋,特别是穿裙子的时候,走起路来裙裾轻摆。但怕影响孩子们午休,只要中午到班里来,每次她都不忘记换上软底鞋。

  不经意的体贴,深深刻进孩子们心中。

  就在挡车救人壮举发生前十几分钟,她还在跟一位学生家长联系,为一年级一名学生摔伤的事情,跟家长交流情况。这是她的手机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

  她走到哪里,哪个班班风就会有变化,学生变得更加乐于助人,更加团结友爱。用老师家长们的话说,她就是“一只萤火虫”,用温柔可亲照亮身边人的心田。靠近她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模仿她。

  熟悉李芳的人都知道,她有着低柔的声音、温婉的外貌,有着淡泊随和的性格,但也有一颗坚韧上进的心。

  代雨辰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她讲的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里存放着好几个版本。

  妈妈常说,晶晶,我不能每天陪在你身边,很多时候你要独立生活。要像保尔那样勇敢,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承受,勇敢地成长。  妈妈还说,晶晶,毕业后待业这一年,算是一种磨砺,你要向保尔学习,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不要把时间花在怨天尤人上,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不仅言传,更有身教。

  教学资源不比城里,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怎么才能教好这群山里娃?李芳心心念念于此,没少动脑子、想办法:

  她的办公桌上,有一摞贴纸很是抢眼,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是一颗颗彩色的星星。这是李芳改作业时常用的“神器”。她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用不同颜色的星星表达赞许或督促。每到发作业时,孩子们最先做的事,就是看看李老师今天送给自己一颗什么样的星星。星星集多了,可以从老师手里换小文具,还能换糖吃。

  让学生挑错,是她上课常用的招数。生字学过一段时间后,她都会带着学生从头复习,故意写错几个字,让学生在黑板上辨认,从挑错中加深印象。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校外,把铅笔橡皮和写有问题的小纸条藏在草丛中,回答正确的孩子就能拿到奖品。  她发明了唱读课文,学生都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全班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她建了一个微信群,随时和家长交流,这一段谁进步了,谁表现得不太好,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她的一生,就是在攀登责任的阶梯。

  她改作业特别认真,经常把学生叫到身边辅导功课。讲就讲吧,还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真懂了、真会了,用自己的话描述正确了,她才“放行”。

  她老是说,中国人得写好中国字。哪个学生字写得不好,她就用柔柔的声音反复“敲打”。不光跟学生说,还会跟家长“念叨”,在微信里、在校门口接送见面时……保准再忙的家长也忘不了。

  她对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爱。“爱生如子”,她当之无愧。

  “城里不缺好老师,这里缺”

  不走进李芳的世界,就不会了解,用一生为“扎根基层”作注,是怎样一种状态。

  不走进山乡教师这个群体,也不会了解,这些“一身土味儿的灵魂工程师”是怎样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

  1986年7月23日,17岁的李芳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自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任教,一定服从组织分配。”

  在学校就读的3年,她越来越体会到,这句承诺的分量有多重!

  原信阳师范学校,即现在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03年,是全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之一。

  “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百年校训,不光教给她为师的素养,更塑造着她做人的品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是按全才理念培养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都要学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弹琴舞蹈,都要训练,用现在的话说,是“含金量”颇高的一代人。

  入学成绩远超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的她,每天在教室、琴房、体育场苦练各项基本功,宛如一尾灵动的鱼,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上课认真学,下课爱提问,她对学习的执着,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同学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当年的语文基础知识课老师熊可书,至今仍保留着一张30年前的成绩册。这张发黄的纸片上写着:李芳,18分(最高分20分),期中考试为91分,期末考试为92分,排在全班第4名。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很幸运的事。

  当年教政治课的袁守格,是她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这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先是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再又放弃了安家省城的机会,来到相对偏远落后的信阳,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一教就是30多年。

  香樟旁、星空下,师生间有过几次类似的对话:

  “老师,留在大城市,发展机会不是更多吗?”

  深山里长大的孩子,对山外的天地,显然有着更浓烈的探知欲。 

  “你说的这个发展,对个人来说的确如此。”

  “但是对你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对于一个个需要你来开启世界的学生来说,并不总是如此。”

  “老师的使命和天职,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无论是早已退休的袁守格,还是依然坚守讲台的熊可书,这是他们共同的认知,更是毕生的实践。

  时光流逝中,基因在传承,传统在赓续。

  ……

  那是一张她在校园留下的剪影:身着黄衫白裤的少女,轻倚着香樟树。清秀的面庞上,眉梢眼角微带笑意,透出些许对未来的期待、自信、坚毅。

  1989年9月,20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董家河乡黄龙寺中学,掀开了29年执教乡村学校的第一页。  黄龙寺中学地处大别山腹地,翻过一座山头,就是湖北地界。

  她来的时候,这里仅有一条长10公里、宽不足2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是董家河镇最偏僻的一所学校。

  当地人爱这样调侃:董家河离浉河区15公里,温度低3℃;黄龙寺离董家河15公里,温度再低上3℃。

  山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

  不通班车,出行只能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蚊虫成群,敏感体质的她,常常被咬出一个又一个大红疙瘩,又痒又痛;

  学校缺教师,一个人就得包揽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

  上班头一个月,她去二姐家串门,说话间,脸上总是挂着开心幸福的笑。

  “芳啊,都说你们学校条件不咋好,你看你都瘦了。”二姐有些担心。

  “谁说的?我们学校有山有水,特别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很好,对老师特别看重!学校院子里还有三棵桂花树,校园里甜香甜香的,特别好!”

  满满的爱,把苦酿成了甜。

  在黄龙寺中学任教一年后,她被调到董家河乡中心小学,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2000年的时候,中心小学更名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2004年,丈夫代业明工作调到了谭家河,女儿代雨辰也考进了平桥区的初中,一家三口开始了“三地分居”的日子,周一到周五各自忙碌,周末才聚到一起。

  像极了生命力顽强的映山红,一旦扎根就咬定青山,坚守着,绽放着,给大地带去无尽生机——

  29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镇,没有离开过乡村学校的讲台,没有离开过山娃们,直至春蚕丝尽,烛泪始干。

  29年来,平时住学校宿舍,周末才能见到亲爱的家人,这样的日子她已经过了整整14年,5000多天。

  外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名资格老、表现好的公办老师,她毫不费力就能调到市区,“这些年机会不下十次”。

  浉河区教体局推出了选调回城举措,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可以参加选调考试,同时按照在基层教学的年份,一年积0.5分或1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能调到城市学校工作。去年,区里回城的农村老师,平均工作年限为7.8年。而她29年的工龄,几乎是这个数字的4倍!

  家人、亲戚、同学都不理解,各种话都说尽了:

  “多分点时间给家里人吧,当好陪读,女儿上高中学习多紧张。”

  “在这待到退休,还能待出个金牌来?”很多时候她只是笑笑:

  “山里老师本来就少,我走了,谁带那些孩子?”

  “城市不缺好老师,这里缺。”

  “董家河人熟、地熟,感情深。每天看到山里娃儿的笑脸,我很开心。”

  李芳在信师的同学聚会时,经常谈到现在一些师范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从教”。乡村教师数量少、年龄大、素质偏低、流失严重,让老师范生们颇为忧心。

  “给山里娃留住更多的好老师,我们有一点就做一点。”她总爱这样结束讨论。

  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班里的文艺委员对这份职业,感情不仅没有变淡,还越来越醇厚了。

  在绿之风,每一个来学校实习的老师都愿意拜她为师,因为她特别耐心,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等等。

  去年刚来上班的陈静老师,不会带一年级新生,有时候学生吵吵闹闹“弹压不住”,她就嫌自己笨,坐那儿生闷气。 

  李芳一看新老师的脸儿就知道咋回事。“不要急着讲课,要先搞好行为习惯教育。”她亲切地说,把培养行为习惯的“秘诀”手把手地传授过去。

  知道她有能力,遇到难题,校长都会习惯性地找她商量。

  去年,她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兼任副班主任。这个原本是同年级成绩最弱的班,不到一年,成了全校的尖子班。

  二三班的班主任罗银森,也是她带的徒弟。俩人一块儿共事,学习上、管理班级上,怎么建立班规,怎么多树榜样,她倾心地教,他认真地学。  在几个“90后”同事那里,她有个外号:李妈妈。说起李妈妈,年轻老师们个个有话说:

  李妈妈是个“热心肠”。  绿之风有很多老师,家都不在镇上,他们有来自市区的,还有不少外县的。周五下午回家,周一一早上班,是大家普遍的生活状态。为了让他们周一上班从容些,她总是自己开车,接上好几个同事,一起去学校。

  去年调到学校的杜丹丹,为了赶上班车,不耽误7点半升国旗,第一个周一五点半就起床了。

  一到学校,气喘吁吁的她就接到了李芳的邀请:坐我的车,周一我接你来学校。这样一来,新老师可以节省一个小时,并不顺路的李芳至少得提前20分钟出门。

  她的车经常是满员状态。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都说有了李妈妈,下雨不用怕路堵,下雪不用怕路滑。  李妈妈还是位“供应商”。

  工作日里,很多老师都住在董家河镇教师公寓楼,两个人一间房,她也在这里住。几年里,她给宿舍添置了电视、冰柜,不大的房间满满当当,却也整洁温馨。

  周一早上,她总是随车装一堆水果、肉、速冻食品等,搁到冰柜里。一到周末就把钥匙交给同事,让不回家的老师到她房间做饭、看电视,改善生活。

  她喜欢花,更喜欢养花,在宿舍摆了一溜儿多肉植物。每天早上搬上窗台,下午出门前再搬回房间,她乐此不疲,照顾得很是精心。

  别人养的大多一丢丢,她养的却个个碗口大。小姑娘们养不好就去找她讨教,每次都不会失望。

  李妈妈更是大家的“大后勤”。

  去年寒假前几天,信阳突降暴雪,气温骤降。几位家在外县的年轻老师赶不回家,她把自己的棉袄全部拿来,送给他们御寒。

  一桩桩、一件件,一点一滴,事情再小不过,但对于同事,特别是新老师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是莫大的温暖与感动!

  “李妈妈”——“90后”们跟她的女儿差不多大,这一声她们喊得发自内心,再亲昵不过了!慢慢地,这个称呼叫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师的家人朋友也都知道。

  面对大家的感谢,她总是笑笑,“不值啥”“举手之劳嘛”。

  她的同学、挚友姜素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李芳身上,不仅有山乡女子的懂事体贴、会照顾人,更有资深老师对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她有一次在微信里跟好朋友聊的那样:

  “年轻老师是山区学校的希望。年轻老师们尊敬我,其实他们愿意到逛不着商场、吃不到大餐的山沟来,我更敬重他们,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从绿之风希望小学驱车,一路向西行驶20多分钟,就是当年她教书的地方,如今的黄龙寺小学。

  山路蜿蜒,早年的泥土路早已被水泥路代替。路两边,茶树畦畦,粉墙黛瓦,山顶白色的水雾,与云层厚厚的天融为一体。

  站在学校门口,眼前一亮!

  硬化地面干干净净,图书室、乒乓球台、宿舍楼一派崭新,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读英语;

  放了学,几名老师有说有笑组织烧烤,住校的孩子们则排着队吃饭、洗碗。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和想象中的深山学校大不一样。

  黄龙寺学校14名老师里,12个人都是“90后”。35岁的校长朱阳阳,在学校里已经算年龄上的“第一梯队”。

  说起李芳,他一连用了三个“特别理解”:“我特别理解她牺牲前以身挡车的举动。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每个好老师都会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把学生放在自己前面。”

  “我特别理解她坚守山村学校29年的举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看着建起来、长起来的,投入多少,就有多少深情。”

  “我特别理解她对年轻老师爱护与鼓励的举动。山里娃们能不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看他们了。作为前辈、长辈,她想让他们留下,留得更好。”

  周一到周五留在学校,周末返家,这样的日子朱阳阳也过了好几年。山路不好走,去年冬天下大雪,他陪一位男老师到市里打结婚证,下山到镇上,一步一滑,足足走了4个小时。

  “平时照顾孩子都推给了媳妇儿,我很能体会师姐的那种心情。况且她是妈妈,她比我对家庭的愧疚更多,更重。”

  朱阳阳还记得,出事前一个星期,她打来的那个电话。

  “阳阳,下学期老师紧张不?紧张了你就说,我申请一下,带几个骨干老师去支教呀。”

  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

  校园里,三棵桂花树依然吐绿绽芳。微风拂过,那个正值桃李年华、在树下捡拾桂花的女子,人们仿佛还能看到她那娇俏的身影,依稀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

  如今,黄龙寺小学的“90后”老师们,像20年前的她那样,穿梭在校园里、山水间,面容欢快,身姿轻盈。

  一枝红杜鹃,点燃了满山映山红,熠熠夺目,如火如荼!

  大别山的女儿,对党的感情很纯很深李芳的微信昵称是“繁星点点”。翻开她的朋友圈,有一条内容点赞最多。

  那是4月21日,董家河镇中心校党总支组织党员参加徒步大会。不爱运动的李芳积极报了名,12.6公里的小马拉松,她坚持走完了全程。

  她写道:“破了自己的纪录!”配上小企鹅蹦蹦跳跳的表情,发到了朋友圈。

  代业明清楚地记得,妻子那天早上出门时的样子:

  乌黑的头发别在耳后,越发衬出她白皙朴实的面庞清丽动人。一身运动装显得活力十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上十岁。 

  诸如此类的活动通常都放在假期举行,但代业明从来都很支持妻子参加。他知道,李芳骨子里信仰坚定,这是她充沛活力的来源。

  四望山、老君洞,李芳小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耍闲坐。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大别山精神、红色老区,在大山女儿幼小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信师读书时,她提交的第一份入党志愿申请书上,娟秀的字体清晰可见。

  那个年代,像她那样申请六七次才入党很是寻常。红色的基因再加上文化的熏陶,她对党的感情有着特殊的纯与深。

  1998年3月,李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隔整整20年,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中心校校长杜明良,对李芳印象深刻。凡是支部举行的党员集体活动,每次都能看到李芳的身影。

  农村党员党费收缴难,在几年前是个普遍现象。然而绿之风希望小学党支部的党费总是缴得最快、最全。每年李芳都是第一个到支部缴,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去年年底,绿之风希望小学党支部举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体学习活动。李芳的发言,被很多年轻老师记在了本上:

  “新时代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的理解就是坚定跟党走,干好党和人民交代的工作。”

  “作为老党员,我更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平常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帮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尽快适应环境、提高能力,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她却甘之如饴。她总是主动给年轻人“当老师”,在绿之风希望小学,她5年就带出了20多名“教师学生”。

  翻开她的档案,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位大家交口称赞的好老师,获得的市(区)级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荣誉,都是2010年之前的。近8年来她没有接受过任何荣誉和表彰。殉职前,仍然是一名中小学一级教师,这是小学教师的“起步”职称。

  王斌心里很清楚这其中的故事。不过有时,领导和下属之间也会开开玩笑:

  “你的职称早该晋一晋咯,升一级工资能多拿好些钱!”

  “总把荣誉让出去,你就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我考虑呀,多几个高级教师我更有面子。”

  这是校长的打趣。

  跟校长同龄的资深教师笑着这样回应:“钱嘛,多了多花,少了少花。”

  “荣誉给我还是给年轻伢,都是绿之风的,你都一样有面子。”

  “我再干几年就退休了,年轻人更需要荣誉和职称去激励。”

  听她的课时,老师们注意到,她喜欢“加料”。

  她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课堂上每每念到党、祖国、人民这些词语时,她都满怀深情、反复吟诵。她也会随着课文,再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

  “下课了,放学了,李老师经常和我们谈天说地。她讲得最多的,就是家乡四望山的革命故事,还有大别山的红色历史。”

  “有一句话她反复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忘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学生说。

  爱党、爱国、爱家乡,她想让山娃们记住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我们要让‘四个自信’进课堂,特别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她在自己的教学总结上写下了这段话。

  “李芳?就是那个带病坚持学习的老师吧?”时隔近3年,提到信阳乡村教师李芳,河南师范大学仍有不少人记得她。

  2015年11月,她参加了在河师大举行的业务培训。当时,饱受甲状腺结节的困扰,她身体比较虚弱,动作幅度稍大些就微微地喘,有时还会发热。但是她不想放弃这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带病坚持到培训结束。

  结业的时候,这位“病人”还主持了一场联欢会,让每个人都总结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在她的组织下,联欢会很成功,气氛很好。

  这让她很兴奋,回来后她跟王斌说,自己得到了培训老师的表扬,给乡村教师争了光。在她屈指可数的“自我表扬”中,这算很高调的一次。

  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这是一名人民教师的道德良心和职业操守。

  吃苦在前、担当在前,这,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忠诚与初心!

  想念她不仅是因为她不在了,更是因为她很美很善很暖

  “不笑不说话”“爱美爱生活”“心胸开阔”“总是轻声慢语”“会照顾人”“大度不计较”……

  把身边人对她的印象提纯出来,能得到这样两个词:如水,似茶。

  包容淳朴、大气无争,以超越一般人的胸襟和气度,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柔如水般的滋养。

  别具灵气、不焦不躁,让生活磨砺凝聚的人生精华变成一茗香茶,慢啜细饮间为人们回馈甘甜。

  “想念她,不仅是因为她不在了,更是因为她真的很美、很善、很暖。”人们提到她时,这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人们都说,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更容易懂得感恩。

  她就是这样,用乐观开朗,将苦难磨砺成一粒粒珍珠,在岁月的淘漉中散发出温润的光。  1982年9月,她考入董家河乡中学就读。那时候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山村人家基本上都一样清贫,女孩子能进入初中读书已很不易

  14岁那年,家里遭遇重大变故,她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支柱倒了,母亲带着9个子女,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好在,她当民办教师的小哥支持妹妹继续求学,资助她读完了初中。在接济中度日的辛酸,她尝了不少。大山的女儿暗下决心,要继续上下去,要用好成绩说话。初中三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尽管中考分数足以上一所重点高中,但是报考时,她还是选择了师范院校,她想尽自己的能力,早点给哥嫂减轻负担。

  她的善良,是一种天性,更是苦难中开出的花朵。她不忍心看到谁生病了、遭难了,总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多为别人驱散一点阴霾,带来一点欢笑。

  在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时,入校第一年,国庆节放假,家住附近的同学都准备回家。来自新县的汪敬荣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为不能回家看父母难过。

  她一见此景,就把汪敬荣拉到了跟学校一墙之隔的二姐家,一起过节。此后每到周末,她就分批带同学去二姐家玩,改善伙食,热闹热闹。3年里,班上同学几乎都去过她二姐家。

  “她那么早就失去了父亲,没人比她更懂得孤独的滋味。但她总是帮别人忘记孤独。”汪敬荣感慨地说。

  班上有位男同学得了急性肾炎,他的家人在偏远农村,赶不及来照顾。在她的安排下,同学们轮流到医院当陪护。

  在这以后的两个月里,她奔波在学校、医院、二姐家这三点之间,还请二姐帮忙,炖好了少盐的鸡汤、排骨汤送到医院。

  前几年在微信群里,这位同学还念念不忘,“李芳对我有恩啊”。一句话,让大家心里都暖了起来亮了起来。

  班里同学大多家庭比较贫困,有的男生饭量大,饭票不够用,她常常把自己省下来的饭票送给他们。

  在给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她半开玩笑地写道——出生年月:春夏都拥有,家庭地址:深山老林。开朗活泼的性格一览无余。

  在老师同学眼中,她既是善良的化身,又是快乐的天使。她心中有阳光,无论走到哪里,带来的都是明媚一片。

  她是一位好同学、好同事,也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

  有两个人,记者始终不忍触碰,那就是她的丈夫代业明和女儿代雨辰。

  没有人能体会,最亲的人离去了,他们心中埋下的苦痛和暗自吞咽的孤独。

  但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一个妻子的大快乐与小烦恼,一位母亲喜欢什么、盼望什么。

  代业明语气很轻,轻得仿佛怕吵醒了黑白照片里的妻子。他面前,摊了一桌子相册、照片。

  “这是我们去北京旅行结婚的记录,足足一本,有几十张。”代业明一张张翻看着。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都留下了新婚夫妻的俪影。照片里,她无一例外,依偎在比自己高一头的丈夫身边,浅笑嫣然,幸福甜蜜。

  他说,当年自己对李芳,是“一见钟情”。

  1989年的一天,在黄龙寺小学教书的她下课后,在宿舍里见到了介绍人和代业明。

  对上视线的那一刻,代业明就喜欢上了她。这个漂亮、开朗的女孩,就是自己想找的那种对象。

  碍于有人在场,代业明没有多说,只是临走时借走了一本《青春之歌》。“其实这本书我早就看过,当时就是想借还书再见到她。”

  很快,两个年轻人有了单独相处的第二次见面,就有了小伙子真情的表白:

  “我挺喜欢你的,想跟你处对象,你……”“嗯。”声音细小,一脸羞涩。

  代业明家兄弟姐妹9人,他是唯一的男孩。妻子的一言一行,自然是姑姐妹们眼中的焦点,相处起来谈何容易!

  “她们想不到,这个女娃这么温柔、善良、单纯。我这八个姐妹很快就接纳她了,还亲昵地叫她‘开心果’‘傻老五’。”回忆往事,代业明口气中仍然带着怜爱和自豪。

  在董家河镇,她一下了班就去看公公,最多隔一天。每次去,都没有空过手,总是带着老人爱吃的东西,糍粑、猪蹄、绿豆糕等。公公家的邻居经常羡慕地说:儿媳妇又来看了,代老头真有福气!

  3年前,老人突然瘫痪了。正值暑假,李芳就把他接到市区的家里,尽心照顾。有一天,老人说想吃馄饨,她多处打听,最后从二姐那儿问出了卖家地址,来回跑了十几公里。吃着儿媳妇买来的馄饨,老人流眼泪了。一个月后,老人要回董家河镇,上车前说,芳啊,春节你们来接我,我还想回来住。

  代业明的三姐家庭连遭不幸,丈夫、儿子先后离世。每年李芳都为三姐张罗生日,叫上全家人,陪着她一起过。今年三姐生日前,李芳逛了一下午,给她挑了三件衣服。卖衣服的老板说,我头回见弟媳给姑姐买衣服的,给你打折!

  这么多年,几十口的大家庭这么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这个“黏合剂”。她爱玩、爱旅游。每次只要出去,会给每家带礼物,吃的、玩的,大人的、孩子的,她都会一一考虑到。晚辈考学啦、工作啦,也都习惯了先给她打个电话,听听她的意见。每年的端午、中秋,一大家子往往都在她家聚,夫妻俩忙前忙后,给二三十人拾掇可口的饭菜。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一家三口,脾气最好的就数她。要说起她的缺点,丈夫和女儿意见一致,那就是“有时候好过头了”。  每年的同学聚会,她都是发起人,接同学、定地点,跑前跑后。家在郊区住的同学,只要打个电话想让她接,她都是有求必应。看到妈妈忙碌的样子,女儿难免心疼,有时还会说几句埋怨的话。她听了只是笑笑,最多说一句,“别人说不定有自己的难处呢”,照接不误。

  结婚20多年,家里的开支基本上都是代业明付,他从来不知道妻子每个月拿多少工资。看到妻子从家到学校搭车太辛苦,2009年的时候,他提出买辆车。一开始妻子是反对的,说家里就攒了这点钱。但这回,代业明没听她的,坚持买来了车给妻子代步。

  这个老实内向的男人始终认为,自己的钱给老婆孩子花,天经地义。至于妻子的钱,接济接济亲戚,买些喜欢的小首饰,给学生买买小东西啥的,全由她自己做主。

  毕竟,她就是自己的小妹妹么!

  结婚28年,除了头两年磨合期闹点别扭,剩下的时间,两个人几乎没有吵过架。回看这段人生,代业明想起的都是妻子的可爱。  “她爱跟我撒娇,周末都是她和女儿睡懒觉,我锻炼了身体买回来早餐。要是哪天我想偷懒,她就会跳下床掀我的被子。”

  “她周末回来,偶尔也会说一些不开心的小事。一开始我总是着急,担心她吃亏。时间长了也习惯了,反正她很快就丢到脑后了。”

  “有她在,家里就充满笑声。我经常开玩笑说她,你除了漂亮点还有啥,这么傻,也就我要你。”

  “我跟她只为两件事生气,一个是想让她回城,再一个是催她看病。”

  代业明发现,每到9月份开学那几天,听到有认识的老师调走了,妻子的情绪也会有些低落。

  “真到了商量这个事,她又总是说,不动了,再过几年等我退休了,好好陪你们爷俩。”“次数多了,我也妥协了。”

  但看病这件事,代业明却始终不能妥协。李芳胆小、怕疼,担心落伤疤,总是推托着不去医院做手术。劝一次、两次、三次,甲状腺结节越来越严重,代业明真急了!

  那天是周末,一家三口难得团聚的时间。吃饭时,妻子大概是不舒服,摸了摸脖子。第二次摸的时候,丈夫忍不住了:

  “说吧!到底啥时候去看?”

  “到暑假吧?就暑假,好不好?”

  “你就是想拖时间是吧?不行,必须马上去医院。”

  她求助地望着女儿。女儿不接茬,推说去厨房热汤。

  汤还没端回餐桌上,就听到爸爸给二姨打电话的声音:

  “你妹妹我是管不了了,你来管!”

  当天晚上,她就被丈夫、女儿、姐姐“哄”进车里,送到了医院。

  做完手术,醒了没一会儿,脑子还不是完全清楚的她,有点迷糊地问,脖子上的伤疤长不长?会不会吓着学生?

  出院后休息了几天,她系条丝巾就去上班了。别人看着她很正常,其实她那时候身体虚得很,动不动就满身大汗,有时候粉笔都握不住。

  前年,父亲不在了,去世时98岁。代业明几乎没有掉泪,因为老人走得很安详。

  可是这三个多月来,每分每秒,时时刻刻,妻子的身影都在自己眼前晃动,真的是肝肠寸断!

  有一次,他在梦里梦到她,问出了那句扎心的话:

  “芳,你平时看见个小狗都害怕,扎个针都吓得死死抱住我,那一刻,你不疼吗?”

  “我疼了,孩子们就不疼了。”梦里,妻子仍然温婉地笑着。她也流泪了,看着自己的目光,有太多的不舍。

  他总是回想起每个周一,妻子站在门口跟自己告别的模样。 

  “我去上班啦,你路上慢点。”嗓音柔柔的。左手习惯性地拨拨前额的头发,指间划过一道亮色。

  看到那只戒指,代业明心里一阵温暖,那是他送给妻子的第一件礼物。一千多块钱,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

  去年妻子过48岁生日,因为是本命年,代业明封了一个四千块钱的红包给她。当时她笑着说,你这标准提上去可就下不来了啊,后年咱俩结婚30年,你说咋办?

  “那天我没告诉她。其实我早就计划好了,结婚30年的礼物就是带她重游北京,她爱笑爱美,爱拍照片,想补拍婚纱照,我们拍个够!”

  尾声

  这两年,黄龙寺小学的形势越来越好。

  国培、省培,山村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一点不比城里少;校园里建起了“蒲公英图书室”,氤氲书香充盈着师生的精神世界。

  前一段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老师们倍感振奋!

  怎么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如朱阳阳所说,要像李芳师姐那样,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正如杜明良所说,要让一线老师流动起来,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机会,进步的空间。

  正如殷世明所说,要把更多的关注洒向偏远学校,让它们环境更漂亮、设备更先进、老师待遇更好。

  这,是李芳最想看到的发展,也是千万农村教师的心愿,更是无数山区人民的期盼!

  今年教师节时,老艺术家田华把“2018最美教师”奖杯,颁给了替她领奖的代业明。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田华落泪了。她哽咽着说:

  “我想用‘善行无疆、恪尽职守’这8个字来歌颂她。她走了,但是我为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的舍弃自我的教师感到骄傲,为我们祖国的教育界感到骄傲!”  3个多月过去了,人们对李芳的思念越发浓烈。

  在对她的纪念中,一种思考在向深处生长——为什么回溯她的一生,我们能感受到耀眼的光彩?

  国之重士是出彩,戍边保国是出彩。

  但李芳告诉我们,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只要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人生就能出彩。

  人人都出彩,何愁家不出彩,国不梦圆!

  ……  

中秋已至,秋凉迟迟未到。

  这是最适宜映山红生长的一个时节。大别山上的野杜鹃,尽情吸收泥土的滋养,为来年的热烈盛放积蓄力量。

  李芳,你这么喜欢映山红,你闻到那沁人肺腑的芬芳了吗?

  丈夫渐渐振作起来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每当被问起有没有困难,他都摆摆手,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啦!得让妻子走得安心。  女儿越来越懂事了,她很快就要接过接力棒,延续妈妈对学生的关爱照顾。她还想尽快披上婚纱,让妈妈放心。

  李芳,你是最牵挂他们的人,你为他们的坚强欣慰欣喜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里,竖起了一座“桃李芳华园”。园内的那座雕像上,老师款款而坐,孩子们手捧书本,偎在她身旁。

  2016级的学生王丹正向雕像敬礼。要像你那样好好工作,要像你那样对得起职业,很快,我就要成为你。

  李芳,你那么疼爱你的学生,你听到学妹的这番话了吗?

  明年这个时候,在董家河镇政府对面,将建起一座设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越来越多的关爱,正洒向农村教师和山里娃们。孩子们将在有一体机的教室上课,在宽敞的足球场上奔跑,在明亮的图书室里徜徉。

  李芳,你那么热爱教师职业,你和山娃们一样,在憧憬幸福的明天吗?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

  李芳!李芳——

  你带着微笑,一点点地隐没在绿水青山间。来年春夏之交,这里将继续上演更多映山红的故事。

  一簇簇、一枝枝、一树树!

  像红绸舞动,似朝霞燃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