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李保国——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作者:求是 发布时间:2019-02-27 08:27:0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324da237e74a7552f2eeceabaf6bdd7e.jpg

李保国在内丘县岗底村为农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新华社照片 朱旭东/摄

  2016年4月9日上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参加科技项目验收会;下午,紧接着参加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傍晚才踏上回家的路程。10日凌晨,妻子却被他断续的呼吸声惊醒,急救车把他送到了医院,因心脏病突发,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为他送行的那一天,许多受过他恩惠的村民都洒下了热泪。

  在邢台的太行山一线,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许多乡镇,好多村庄,很多果园和山坡,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甚至能随口说出这是谁家的果园。很多村民也都记得,有一个叫李保国的教授,向他们传授技术,带领他们奔向富裕。

  李保国团队核心成员、河北林学院教授齐国辉说:“李保国35年扎根太行,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李老师荣获改革先锋殊荣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从1981年走上这条路,一路走下来,他走了35年。

  这是他在太行山区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李保国的老朋友、河北农业大学退休教师张建鹏说:“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难题,把社会推向前进。李保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一种不服输的攻坚克难的毅力,最终攻克了三农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找到了山区摆脱贫困和发展特色经济的好路子。”

  35年,他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他承担了8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却从未调过一次课。

  在李保国的直接引领下,绿岭公司的苗木、核桃、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年收入近两亿元;临城县形成132个村庄的“百里核桃产业带”,拥有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在这里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核桃节”。

  李保国是内丘县岗底村的“荣誉村民”。靠着李保国创立的“富岗苹果”,岗底村人均收入从80元提升到3.1万元,穷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35年间,他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创造出“前南峪生态”、“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数十个全国名牌。

  35年间,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36项林业技术,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曾任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武宇清说:“他从巍巍太行走来,他从群众身边走来,他从广大扶贫工作者中间走来,他身上具有模范共产党员、先进知识分子、优秀脱贫攻坚干部的高尚品质。”

  李保国一生的宏愿是:“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为了让自己变成农民,为了和农民亲近,他永远穿着那件旧羽绒服,讲话也力求“土气”。他像农民一样爱树如命,从来不穿硬底鞋上树。

  但是,把农民变成他,他不仅有耐心,更有严厉。面对农民的执拗,李保国喊道:“在果树管理上,必须听我的。”村民们叫他“杠头儿”。在传授技术过程中,对农民“死盯、盯死”,不许出错。葫芦峪的工人在给苹果树拉枝时不到位,李保国当场发了火,要求他们马上返工。

  1997年李保国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他自己买了20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农民怕赔本,私下还说他的闲话,他指着树上的水果说:“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了……”

  让李保国自豪的是,他带出了多位名冠全国的优秀村支书、“全国劳模”,催生了许多著名企业和企业家,把很多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

  2016年,他刚刚58岁。他最大的心愿是退休后,和老伴儿一起找个山村住下,像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把根永远扎在这里。

  老友张建鹏深情致意:“您的灵魂不死,精神永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