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张伊丨走出韶山——《毛家六烈士——毛泽民》连载之二
1919年, 毛泽东( 右一) 三兄弟与母亲文七妹在长沙合影。左二为毛泽民,左一为毛泽覃。
在俄罗斯国家政治历史社会档案馆408房间,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发现了毛泽民的档案。这份编号为"495-225-477"的档案尘封了60多年。在一份毛泽民替哥哥毛泽东填写的简历上,我们第一次知道了毛泽东三兄弟的母亲“文七妹”真正的名字叫“文素勤”。
20世纪初叶的韶山、韶水、韶峰、韶山冲,依然美丽而宁静。但是交通闭塞。
1896年4月3日,文素勤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上屋场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毛泽民。他比毛泽东小3岁,最小的弟弟毛泽覃比毛泽东小12岁。
毛泽民的父母,是中国传统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家庭结构。父亲毛顺生要考虑家庭的生计、生存、发展。最初,毛家的日子并不富裕。迫不得已,外出当兵。几年后,他回到家乡,用积攒的军饷还清了债务,一边种田,一边经商,生活渐渐有了转机。为了让家庭更加富裕,毛顺生不仅勤奋劳作,而且厉行节俭,绝不允许家里有人吃闲饭,就连小孩子也必须勤劳、刻苦、精于农业生产,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要善于在乡里乡亲当中进行交际。比较起来,母亲文素勤是书香世家,不仅相貌清秀端庄而且性情温厚通达。18岁嫁到韶山,相夫教子,把毛家的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她敦厚、善良、正直,同情弱者,扶危济困,深得孩子们爱戴和乡亲的赞誉。
后来,毛泽民在莫斯科撰写的简历中曾经回忆说:“母亲对农村无产阶级和贫民表示深刻的同情,常常瞒着我们父亲将家中钱米偷着救济贫民。”
幸运的是,毛顺生主张让他的儿子们或多或少要读点书。他自己曾经读过私塾,也就希望孩子们能学些知识,而这样做也是出于他精确务实的动机,那就是,给农作物记账,以后就可以到湘潭给一个粮商做学徒,再以后就应该接管家务,等到父母年迈时,能支撑家庭,赡养父母。
于是,在毛泽民8岁时,父亲准许他和哥哥毛泽东一道,在村里的南岸私塾读书识字。
那时候,毛顺生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三个读了书的儿子最终没有一个兑现他的期望。
毛泽民读书的日子时断时续,最终,在他14岁那年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他的哥哥毛泽东不愿到湘潭给粮商做学徒,坚持要去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读书。那里学费高。后来,小弟毛泽覃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毛泽东考到长沙读书后,弟弟毛泽覃也跟着大哥去了长沙。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孩子在省城里读书,这让毛顺生感到,同时供养两个儿子读书有些力不从心。老实敦厚的毛泽民只能辍学,留下来开始在家中劳动,和父亲一起种田、做生意、卖稻谷,供哥哥和弟弟读书生活。
中断读书这件事也许让毛泽民内心非常难过,但他接受了父亲做出的安排。既然哥哥要在外面海阔天空闯荡,就得有人埋头田间养家糊口,他就是那个守着田地劳作的人。
毛顺生对继续读书的大儿子非常失望,这个大儿子头脑里充满了反叛的念头,经常和他发生冲突。他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勤奋能干而且老实厚道的二儿子毛泽民身上。
毛泽民白天帮助父亲从事田间劳动,晚上就帮父亲打算盘、记账。到了毛泽民15岁那年,他已经成为支撑毛家的主要劳动力,农忙的时候,他要耕种家里的十几亩田地,上山砍柴打草,喂猪养鱼;农闲的时候,他就帮父亲做运米贩牛的生意。父亲对二儿子的表现感到满意。
毛泽民的一生,就是一个善于守后方的人。他的卧室,在整个上屋场的最里面、最后面。光线是最差的。但是那里是最重要的地方,因为是后门。
母亲文素勤特别疼爱毛泽民。在三个儿子中,因为他干活最多、吃苦最多,又憨厚老实,肯为这个家、为他的哥哥弟弟读书而牺牲自己。
和毛泽东相比,毛泽民一直生活在韶山冲,因而受母亲的影响极大,他称母亲是“极勤劳的乡村劳动妇女”。母亲“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富有同情心、随时愿意接济别人”的言传身教,让少年毛泽民逐渐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也变得沉着老练起来。 毛泽民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美德,也继承了文家的家风,一生清正廉洁。
一年夏天,文素勤由于劳累过度卧床不起,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毛泽民见终日躺在床上的母亲大汗淋漓,便对母亲说:“娘,天气太热,你身上都让汗湿透了,我来给你擦个澡吧!”
文素勤说:“你是个男子汉,怎么能给我擦澡呢?”
毛泽民回答说:“我是你的孩子,怎么不能给你擦澡呢?叫儿女给娘擦澡,那才是对的!”
文素勤见他执拗,就生气地用手在他头上打了两下。
毛泽民哭了。
文素勤问道:“我又没有打疼你,为什么要哭呢?”
毛泽民边哭边说:“就是因为你没打疼我,我才想哭。你打不疼我,想到是你身体不好。你老辛苦了这么多年,我希望你身体能好些,多享几年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