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中欧文明交流再放异彩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9-03-22 09:24:31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繁荣发展留下无数佳话。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进入新时期,从北京到罗马,从太平洋到地中海,乘“一带一路”春风,古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互鉴再发新枝、再放异彩。

  文明交流新篇章

  “美轮美奂的瓷器”“美丽华贵的城市”……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达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他在华17年,对中国文化物产推崇备至。

  而在更早的魏晋、隋唐时期,来自古罗马的珍稀物件为中国贵族巨贾所重。在中国多地考古现场,时有古罗马风格的金银器、玻璃器、金币重见天日,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端文明交流的宝贵见证。

  如今,中欧在人文、艺术、考古、文物等领域的交流广度和深度远超往昔。随着中欧博物馆交流越发频繁,民众不出远门就能一饱眼福。

  2017年与2018年,在摩纳哥和中国,分别举办了故宫文物展和摩纳哥格里马尔迪王朝展,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到北京为展览揭幕。2018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意大利庞贝古城出土文物,而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举办了四川古蜀文明展。今年1月,来自意大利的“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3月,拿破仑文物中国巡回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幕。

  意大利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在全球位居前两位。近30年来,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谱写了新的文明交流篇章。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至今仍感念几位意大利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意大利政府为中国陕西提供了一笔文物保护援助资金。詹长法和时任意中友协主席弗兰奇西、罗马大学文物修复专家米凯利等人建立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聘请了50多名意大利专家开设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文保人才和文物修复师。后来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中意继续在北京合作建立了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培养了近200名专业修复人员,学员们参与修复了龙门石窟双窑洞、山陕会馆等遗址和一批重要文物。

  詹长法告诉记者,在西安和北京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学员们第一次全面接触到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将现代技术应用到古老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意大利是与中国合作最深入、最全面、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

  民心相通新热潮

  李玉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趁今年寒假参观了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等地。目前,中欧间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往来。欧洲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正在成为李玉那样的中国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中国游客花更多时间深度体验欧洲文化,如参观美术馆,欣赏音乐剧,观看意甲、欧洲杯足球比赛等。此外,英国乡村狩猎游、意大利艺术游学、法国品酒游等特色文化体验也越发受到青睐。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开展多层次合作,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在中国设立的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在欧洲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日益成为中欧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法国首任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说,进入本世纪,法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等教育阶段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每年增长接近30%。让法国更好了解中国,最佳途径就是让更多法国人学习汉语,真正深入地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

  文化交融新高峰

  今年1月,“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中法两国手工艺大师的精美作品让观众啧啧赞叹。而参展法国艺术家中,不少将中国元素巧妙地揉进创作,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

  “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1697年出版的著述《中国近事》中说。

  历史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瓷器的淡雅之美影响了欧洲艺术风格的演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人给中国带来了欧洲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近代,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大师在法国学艺期间融汇创新了东西方绘画技法。

  如今,中欧文化交流探索融合创新之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到威尼斯双年展、里昂双年展,从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术节,到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中国文化的印记日益鲜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欧文明交流本身就是对文明多样性的贡献,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构建一个美美与共的世界。“中欧文明对话可以向世界展示,古老文明如何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创新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据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孙萍、李洁)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