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再次发文介绍《庄严的承诺》
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薛英昭:
对脱贫攻坚事业有启示意义
【兰州晚报讯】连日来,由王宏甲、王琰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庄严的承诺》一书在省内外引发重大反响。《庄严的承诺》一书是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读者出版集团策划、扶持、组织出版的。在总策划、读者出版集团总编辑马永强的带领、指导和统筹下,甘肃教育出版社编辑团队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思路、写作提纲、作者人选和出版方案,在调研、座谈、审稿、设计、印刷等具体环节,把好每个关口,用心做好每个细节。
7月1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薛英昭称,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出版《庄严的承诺》这部全景式反映甘肃省脱贫攻坚伟大进程和不凡成就的报告文学,是一件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的事情,是在做一件前人未做的事。
对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有参照和启示意义
“这个选题与时事结合紧密,回顾甘肃反贫困的历程与成就,总结经验和教训,助力甘肃脱贫攻坚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可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近日,在甘肃教育出版社,薛英昭给记者回忆着2016年7月第一次接触“庄严的承诺”这个选题时的感受:选题方向很好,出版意义重大。
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薛英昭为本书“项目执行”,具体负责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采访中,薛英昭说,“意义重大”便对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富挑战性。要将其打造成为精品,就需要出版社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把好每个关口,用心做好每个细节。具体说来,要做好出版计划,要配备专业的编辑人员团队,要做好与作者的对接、与专家组的对接、与设计团队的对接、与印刷厂的对接,要为作者调查、采访创造便利条件。
易地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甘肃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既有对个体人物命运、实践的细致塑造,以个人的命运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更有对全局性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并尝试以鲜活的脱贫实践活动和真实、客观的数据,对精准扶贫、源头脱贫的历史意义作了回答。”薛英昭说,作品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对“脱贫攻坚”这一人类重大历史课题进行关照,本身就有着毋庸置疑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其对甘肃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也具有重要的参照和启示意义。
故事真实感人,数据详实可靠
在整本书的架构和布局方面,《庄严的承诺》有两条主线贯穿于写作始终,一是结合党的扶贫开发大的历史背景及工作进程,二是在脱贫攻坚这一巨大工程中的作用,突出了党组织、干部的作用和意义。围绕这两条主线,选取典型的人与事,以点带面,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甘肃脱贫攻坚这个主战场。
在叙述上,作者不是单纯地用甘肃正在实施的脱贫工程来写脱贫,而是通过梳理新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脉络,将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命题放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去思考、探究,这其中包含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期间,作者深入脱贫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进行深度调研,录制、整理了1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和2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故事真实感人,数据详实可靠,使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温度。
“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就这一滩子树,我走了,你接着帮我去种吧。”这是“名人”贺发林对儿子说的一句话,这是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至今深深印刻在薛英昭的脑海里。薛英昭说,书稿中提及的每一位人物都是真人真事,都是不同领域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具有示范意义。如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很感人,看着让人落泪;柴生芳的故事,从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讲起,让我们看到了形象更加清晰、平凡而伟大的一位基层领导干部。
甘肃治沙
薛英昭介绍,本书的8个篇章基本能反映甘肃省脱贫攻坚所涉及的领域。但以“树立脱贫榜样,起到示范作用”为宗旨,书中的案例选择便有了侧重点,定西等贫困地区的事例会多一些,一些快要达到小康水平的地区事例就会少一些。
作者: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鹏伟实习生杨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