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历史与当下时代的距离,是纪录片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艾辛导演专访(资料图)
巴基斯坦前总理布托曾这样评价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
正如布托所说我们不能仅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这位伟人的功绩,毛泽东在历史上无可厚非是会划上厚重的一笔,有人说,读懂他,就读懂那个时代。
他的精神,穿越历史,更臻醇厚;他的思想,历经岁月,日久弥新。
无论历史的巨轮如何转动,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是毛泽东,意气风发走出家门,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是他,带领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感受现场热情
9月7日,《走近毛泽东》在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行展映,国家一级导演《走近毛泽东》主创艾辛亲临现场,与影迷交流,共同缅怀伟人,致敬祖国。
导演艾辛映后分享
《走近毛泽东》以一种新视角展现给观众,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可亲可敬的毛泽东。它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表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意志,拉近了领袖和人民的距离。
本次展映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加,更有观众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前来感受伟人的生活气息,让伟人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延续下去。
展映现场观众
在映后交流中,现场气氛热烈,艾辛导演与观众一起进去互动交流,分享幕后创作故事。
大家看到的毛泽东总是走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我们惊叹于他的旷世奇能,我们也敬佩他留下来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曾被万人崇拜,也曾被万人质疑,但幸好时间不断地在证明,他的伟大,值得被记住。
导演专访
艾辛导演专访
GZDOC:据我们的了解,你除了有纪录片的作品之外,还有话剧、电视剧等作品。您觉得纪录片与这些剧情片相比,它的区别在哪里?当时做纪录片的心境是怎样的?
艾辛:说起我的专业背景,我是中戏毕业的,我学的是导演和编剧专业,都属于戏剧创作范畴。为什么后来选择做纪录片,因为我觉得任何作品都是需要讲故事,无论是戏剧还是纪录片,它的核心都是讲故事。戏剧、故事影片是通过一个编剧,把人生中的体验编成故事,即所谓无巧不成书。无论是戏剧、戏曲还是电影都是以讲故事为核心,纪录片也同样需要讲故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生活的真实细节来表达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但艺术真实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戏剧、故事电影、包括小说等不完全是“瞎编”,它也要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细节来表现。而纪录片的真实是具有直接冲击力的真实,是把一些真实的故事及其背景、历史直接告诉观众,不容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对于我来说,做纪录片跟做戏剧、电影是一样的,只是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不一样,所寻找的内容跟形式的节点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没多大区别,能不能平衡好内容与形式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导演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一个人的格局和驾驭各类题材的能力。
GZDOC: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您十分重视中国的文艺创作,现在中国的文创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故宫加入了许多年轻的元素,这让它变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那您觉得历史纪录片要怎么做才能走向更多年轻受众呢?
艾辛:流行的元素是大众通俗易懂的元素,所以年轻人喜欢。关于历史纪录片如何走向年轻观众,拉近历史与当下时代的距离,这的确是我们纪录片人需要努力的。我的创作就很注重这一点。比如《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一开头你可以看到用了张广天当时的摇滚曲《多么想念毛泽东》。就当时的时代来说,我们是比较前卫的,和时代潮流也结合得很紧密,所以选择用了张广天创作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元素它实际上是代表了年轻人自己的审美和欣赏理解。所以我们把张广天的红色流行音乐贯穿到走近毛泽东这样的大片中,拉近历史跟今天时代的距离,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部影片。而今天我们的年轻导演去做文献纪录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你所处的时代特点,你所表达的文献资料特点,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进行有机创作。我建议年轻人去做文献纪录片的时候,首先要能驾驭题材、理解历史背景和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说,如果你要拍《走近毛泽东》这类重大历史题材,你需要研究20世纪的历史,研究毛泽东这个人物,理解这个人物在20世纪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然后去找到一个定位节点去发现毛泽东。实际上毛泽东这个人物永远不会过时,他永远代表了我们时代最前沿的那份流行和潮流,他的一些语录可以用到任何时代。 GZDOC:您当时在研究毛泽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艾辛:那当然了,你要去表现毛泽东这个人物,你就得去理解他、解读他、发现他;你就要去读关于他的很多书。尤其我后来做《战友》那部作品,是讲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个“中国政治铁三角”的巨头故事。关于他们三个人的书你都需要去读。在世界政治历史上,他们三个人不仅是“中国政治铁三角”的关系,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人们说毛泽东是一本大书,你读懂他就等于读懂了20世纪。所以,你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去理解这些历史和人物,如何在短时间之内把这些书吃透,这是最大的困难。再一个困难就是,做一部纪录片需要付出很多耐心,一个导演能不能在困难面前或者世俗眼光面前坚持下去,这是很难的。拍电影和拍电视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克服许多想象不到的难题,需要跟各类专业人员的沟通,发挥导演的综合指挥功能,去聚合具有专业知识人士融入到创作里,使得大家一起努力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来。所以我觉得做导演需要有这种坚持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驾驭题材和时代的能力,这需要修行。
GZDOC: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
艾辛:就是一份事业心,还有就是一份使命感。我觉得像我们六、七十年代成长的这批人,承担着上个年代和下个年代的一个桥梁,好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不去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就会断代,所以真是这种使命感让自己坚持去做。再困难,再吃苦,再委屈也不放弃。我觉得做事就是要坚持和有使命感,还要有一份信仰在支撑。你信仰什么,在你自己内心深处追求什么,就要为这份追求付出努力。比如说谈一个女性,你是靠lv包包和奢侈品来装饰自己,还是靠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你自己的文化素养品位来装饰自己,这个问题不用思考都可以回答。人还是要靠自己内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提升自己,要多读书,要通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自己的崇高理想追求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坚持自己的坚持。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他对自己的这种信仰、使命和坚持都要选择好,然后为之去奋斗终身。这样他就能做出成就,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GZDOC:之前《北平以北》放映的时候,您给当时青年写了一封关于青年使命感的一封信。那这次《走近毛泽东》在“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展映,您想要对青年们说些什么呢?
艾辛:我想说,青春是无价宝,但年轻人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业,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有头脑的人的,只有不太功利地做好每一件事,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比如我初入影视行业曾经做场记的时候,当时我们制片人夸赞说:哇!这个场记做得(真好)!因为我做场记,都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去做。所以,年轻人要认真把握每一次机会,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就是共产党最讲认真,所以共产党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中流砥柱。我今天强调认真、使命感、理想、还有坚持,这都是年轻人必须要把握的几件事情。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纪录片公益展映活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新时代的良好精神面貌。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中央新影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总编室、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于2019广州学术季期间共同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纪录片公益展映活动。
在9-11月期间,以优秀的纪录片为载体,展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奋斗。通过重大事件、英雄故事等多种题材,从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发展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追求培植于心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不忘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