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姑苏城下,用针线演绎的“生活”

作者:王紫祺 发布时间:2019-11-24 09:56:53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1.jpg

苏绣女袍褂 图片由府涵璐提供

2.jpg

苏绣戒面的戒指 图片由府涵璐提供

3.jpg

苏绣的佩饰 图片由府涵璐提供

4.jpg

府向红(左)和府涵璐母女工作照 图片由府涵璐提供

  【守望家园】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左传•定公十年》

  汉族,古称华夏,服饰华丽的大族也。华服,华夏之服也。

  刺绣的诞生、发展、繁荣、式微、复兴都与华服的兴衰息息相关。一部刺绣史,也是一部华夏服饰史。中国被誉为“衣冠王朝”,服饰是这个国家的皮肤,是文明的载体。刺绣是“穿在身上的中国”,是一种华夏文明的活态传承。

  苏州市吴中区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据考证,全盛时期“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绣娘人数超过10万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处着墨描绘了“江南三织造”鼎盛时期的姑苏风物人情。

  苏州把做刺绣称之为做“生活”,生活因刺绣得以添色,刺绣因生活得以传承,两者彼此成全,是吴地女性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也是吴地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

  曾经,每遇礼尚往来,相互馈赠都是“生活”,这些“生活”,其实是由手艺呈递的人情。从婴儿满月、建房、成婚至寿辰等庆典,“生活”实际上是人生重要节点的心理外化、物化,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刺绣所召唤的就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

  物换星移,苏绣越来越多地被高挂在墙头,与生活渐行渐远。所幸,姑苏城下,太湖之滨,有这样一对母女始终躲在离城市很远,离艺术很近、离自然很近、离自己很近的地方,坚守着“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演绎着“穿在身上的故事”。

  以爱之名,守护生活

  2014年11月,府向红主持了APEC会议新中装刺绣项目,从此被世人知晓。央视纪录片、巴黎时装周、中法文化论坛等都出现了她和她的作品。殊不知,这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府向红性格温婉,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这是作为绣娘的首要条件。在她看来,作品的好坏与创作者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甚至个性心理都有关系。只有在平和、悠然、淡泊的心境下,刺绣的品质才有保障,传统技艺才能坚守。在她温柔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执着的心,只要是她下定决心的事,不论付出多大努力她都力求完美。

  府向红出生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的一个刺绣世家,手艺在这个家族中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刚会走路,她就在母亲的绣架边玩耍;个子刚比绣架高不了多少,就拿针学绣;刚满15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巧手了。26岁那年,府向红组建了自己的绣娘团队,承接大量日韩、欧美的订单,与各大世界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除了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外,还将订单发往苏北各市,在各地培养了数千名绣娘。其间,府向红见证了苏绣行业从鼎盛走向衰微,经历了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面临过多次选择,却始终没有放弃。她说:“苏绣,并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文化的载体,与其等待被缅怀的那一天,不如从我开始身体力行,珍视这块瑰宝。”

  “是什么让你坚守刺绣?”很多人问府向红。

  多年前,府向红参加一场婚礼,看到舅妈穿着一袭珍藏多年的绣花大红百褶裙迎接新媳妇进门,这是舅妈当年嫁入婆家时所穿的嫁衣,直到独子大喜之日才再次穿上。那一刻,府向红忽然明白了刺绣之于人生的意义。绣娘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传递爱和祝福。这正是中国人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流露。她说:“苏绣是每个苏州女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我要一直绣下去,让我的女儿和更多的新娘穿上我绣的嫁衣。”

  这些年来,府向红成立了刺绣高定品牌“向红绣府”,打造了一件又一件独一无二的刺绣华服,有嫁衣、有红毯礼服、有周岁吉服、也有APEC“新中装”,有的登上巴黎时装周、有的被央视聚焦,有的屡获大奖,也有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个家族的珍藏。

  有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准新娘定制了一身刺绣旗袍,要求颜色无须华丽,但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婚礼当天能穿,而且今后在加拿大参加晚宴也能穿。她希望能让老外欣赏到精美的苏绣,了解中国民间工艺和文化。旗袍完成后,得到了新娘一家的赞叹,为表感谢,她们将旗袍的定制过程及婚礼上的照片制作成台历送给府向红留念。

  还有一对新人及双方父母找到府向红,希望为婚礼定制系列礼服。府向红精心为新人设计了寓意“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的婚礼服和敬酒服,为男方父母绣“花开富贵”和“竹报平安”,为女方父母绣“金玉满堂”和“吉祥如意”。拿到礼服后,双方父母握着府向红的手说:“感谢你把我们对孩子们的祝福通过刺绣表达出来,真是令人终生难忘。”美好的祝福通过一针一线得以传递,刺绣的传承也是爱的传承。

  线短情长,与其说府向红守护的是刺绣,不如说她守护的是爱!爱是生活的真谛,也是刺绣的真谛。

  多年以后,女儿府涵璐穿上了母亲亲手绣制的嫁衣,同时也接过了母亲手中的针线,将母亲的爱和技艺一并传承。

  与爱同行,继往开来

  府涵璐从小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针线是她儿时的玩具,从认识刺绣,到了解刺绣的针法、构图、颜色搭配,再到爱上刺绣的一针一线、一疏一密、一暗一明,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深切。刺绣对于她,是她童年的回忆,是异国求学时的乡愁,是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的见证,也将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都说“出过国的人最知道爱国”。府涵璐曾留学英国,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洛杉矶。多年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也让她认识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是因为“黄皮肤、黑眼睛”的外表,而是因为渗入骨血的文化基因。于是她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和母亲一道致力于守护中国文化和苏州的“生活”。

  除了跟随母亲专心研究绣技以外,她还担负起传播苏绣的重任。府涵璐在大学任教。她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高素质的苏绣人才,让苏绣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可以让苏绣传播得更广、更远。她创办了非遗苏绣传习所,吸引各国学生在这里学习苏绣,了解中国文化。她的苏绣课受到了中外学生的喜爱,还创造了一个纪录:连续上课4小时,零缺勤零迟到早退零手机,甚至课间都无人舍得起身。学生们都说:“拿起针线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仿佛一场心灵的瑜伽。”

  她的苏绣课在业界小有名气,时常受邀走进各大院校、中小学、社区、博物馆等,学员涵盖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法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

  府涵璐现任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秘书长和团支部副书记。她联合协会近200名志同道合的青年手艺人共同推广苏作工艺,将非遗作品带出国境线,带入时尚圈,为创赢苏作非遗的未来而努力。

  母女同心,别开生面

  何为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府向红和府涵璐母女来说,刺绣不仅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也是实用的生活品,没有实用性,再好的苏绣也不过是摆设。她们始终走在苏绣文创开发的前沿,致力于让老传统走进现代人的新生活。除不断推出新款华服之外,她们还别出心裁地将苏绣运用到家具、软装、箱包、首饰、手账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都绣入了作品里。

  苏绣文创的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换个载体,而是对刺绣更多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探索,对选材、图案设计和针法运用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除此之外,还需要胸怀和创意,才能更好地创作根植于传统的创新精品,更好地发挥苏绣的魅力。

  萧伯纳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苏绣传承至今已有2500年,我们这一代更要用心守护她,然后交给下一个2500年。”府涵璐说。

  (作者:王紫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