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传递中赞友谊的“白衣天使”
3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援赞军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诠释大爱无疆——
做传递中赞友谊的“白衣天使”
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耳鼻喉科医生 张智斌
张智斌(右)为患有耳疾的小学生进行诊治。王道贵摄
当地时间1月7日,赞比亚国防部授予中国第22批援赞军医组队员“国际合作勋章”,以表彰军医组在赞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样一则新闻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两年前——
那是2018年,中国向赞比亚派遣军医组进入第34个年头。那年1月,我光荣成为第21批援赞军医组的一员,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公共卫生条件较差。我们所在的赞比亚三军总医院——麦纳索科军事医院,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军派遣医疗专家与赞军共同建设的。医院长期以来面临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施简陋等困难。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认为,再难,也要扛起医生的神圣使命,为赞比亚提供良好医疗服务。我们24小时待命,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每位患者诊治。
“有急诊!”一次凌晨1点左右,我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迅速穿好衣服冲向诊室。
“请帮帮我们......”诊室门口,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女孩焦急地向我求助。原来,这个名叫卡兰达的小女孩不小心吞下一枚硬币。他们跑了几家医院都没有办法取出,连夜从200多公里外赶来。
时间就是生命,当时小女孩吞下硬币已近5个小时。我们立即进行检查,通过X光片发现硬币卡在她的食道上段。如果在国内,可以在电子胃镜或食道镜辅助下取出硬币,但赞比亚三军总医院仅有的胃镜已无法使用。怎么办?情急之下,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急救案例——用导管取食道异物。顾不上想太多,因担心时间太久硬币损伤食道,在征得小女孩父母同意后,我决定试一试。
计算好硬币在食道的位置,我小心翼翼地将无菌导管缓慢放到硬币下方,紧接着对导管前端的球囊进行充气,感觉球囊大小接近小女孩食管后,迅速一拉——“叮”的一声,硬币掉在了地板上。
“谢谢,你是上帝派来的‘白衣天使’……”小女孩的父母连连对我表达感激之情。
尽管出国前我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到达赞比亚后,艾滋病、疟疾等传染性疾病还是让我切身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风险。我的手术患者中有些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在诊疗、手术过程中,随时都有被医疗器械划破皮肤的危险,稍不留神就会被感染。一次,我为一位鼻腔大出血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止血填塞手术时,他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血液和分泌物喷满了我的帽子、护目镜和口罩。尽管心里十分担心,但中国军医的职责使命告诉我,不能停下来,更不能畏惧。我坚持完成手术后才去清洗,让在场的赞方医护人员感动不已,纷纷对我竖起大拇指。
那一年,我平均每周接诊患者20人次,治疗1000余例病人,为200余例急诊危重病人进行手术和抢救,巡诊20多次。我还开展了10余次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培训讲座,为当地培养了多名专科见习医生。从与当地医务人员一同门诊、一同手术,到举办培训讲座,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任务结束时,赞比亚国防部授予我“国际合作勋章”。不仅如此,回国后,我还收到了来自赞比亚三军总医院院长卢萨卡的感谢信:“同时肩负医生与军官的使命,您的行为堪称楷模……”真诚的语言让我心里非常温暖,但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3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援赞军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传递中赞友谊,诠释大爱无疆。
(巴涛、本报记者孙兴维采访整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