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经验助推中医药教育守正创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抗疫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使用覆盖率达到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在90%以上。
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总体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力量编成上实现中西医并重,在中国近现代抗疫史上首次大范围有组织早期干预,首次全面接管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联合巡诊查房,首次深度介入危重型患者救治;二是在防控方式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携手,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三是在防治方法上体现中西药并用,临床筛选出的有明显疗效的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医药“三药三方”等主打药品,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我国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彰显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医药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的答卷,给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新医科”建设,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遵循发展规律,把握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总定向
中医药高等教育加强“新医科”建设,要做到三个新:一是发展理念新。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针对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疾病谱和群众健康需求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威胁等,健全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专业布局新。围绕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前瞻布局、延伸专业上下游。在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药几千年来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得到了整理、运用和检验,未来在专业的设置上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进一步在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人工智能+中医药”等领域进行探索。
三是培养方案新。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是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是根本,融汇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构建复合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途径,必须要大力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同时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的活态传承。
坚守疗效硬道理,提升服务临床能力
事实胜于雄辩,中医科学性、中医药魅力充分体现在临床疗效中。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前线“逆行”到后方“汇智”,中医药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医产学研全线联动。93岁高龄的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周仲瑛亲率团队,针对新冠肺炎病因病机、选方用药开展应急专项研究,为制定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部分提供参考,也为江苏省中医药抗疫提供权威指导。由南京中医药大学11所附属医院承接的“苏六病区”,在江夏方舱医院里收治患者最多、病种最复杂、诊治疗程最短,患者零死亡、零转重,医护人员零感染。中医药在抗疫中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为中医药学术赢得了认可与尊重。
“新医科”建设要把服务临床能力提升作为主攻方向,探索构建科学问题由临床提出、科研设计向临床展开、数据样本由临床提供、研究成果在临床检验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机制,围绕重大疾病进行集成联合攻关。中医中药在此次抗疫中的运用,提示我们,未来中医药临床研究,要更加关注循证医学证据。
坚持创新性发展,形成开放协同发展大格局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时代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必须要有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协同的方法,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开放,医教研协同、政产学研协同。
在现代语境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需要深刻阐发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比如,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清肺排毒汤”,由《伤寒论》4个中医经典方剂整合而成。在其研发使用过程中,专家们对其物质基础、化学成分、潜在靶点、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证明,能有效抑制内毒素的产生,避免或者延缓炎症风暴的发生。这个案例启发我们,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是“新医科”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标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作者:程纯,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