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铁道兵进入完达山北七天七夜踏查荒原
黄振荣戎装照
黄振荣,1915年6月出生于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立战功,1952年12月任志愿军铁道兵第三师代师长,曾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6年初率部来到北大荒开荒建场,兼任铁道兵八五〇农场副场长,率7000多铁道兵创建了铁道兵八五〇二部农场(后改为八五二农场)并任场长,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五九七农场。1968年1月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3岁。本文讲述了黄振荣率部7天7夜露宿雪原垦荒的故事。
黄黎笔述 孙海燕整理
7天7夜,他们餐宿亘古雪原,在北大荒完达山北麓这片土地上踏下第一行足印;7天7夜,他们击退野兽袭击,踏查了300多万亩的可垦土地;7天7夜,他们边走边画,在一张军用地图上标记了要设置的170多个团、营、连军垦地点,敲开了千里土地的拓荒大门。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回到63年前那个激情年代,回到进军北大荒的最初时刻……
从宝清县向荒原进发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北大荒的冬天冰冷刺骨、滴水成冰。1956年3月12日,宝清县政府走进来5位穿军大衣的人。为首那个人约40多岁,中等个儿,宽宽的肩膀。其余4人,有两人挎着匣子枪,一人倒背着步枪。他们走进县政府传达室,说是要来开荒建立农场的,宝清县一位副县长在会客室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1956年3月12日,黄振荣率3名铁道兵进入完达山北荒原,进行七天七夜踏查荒原。
“我们是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为首那位军人庄重地说,“根据党中央指示,黑龙江省委和铁道兵部队党委决定,在完达山以北,宝清以东,开荒生产,请你们大力协助。”说着,他从军服口袋里掏出一封介绍信递了过去。
副县长看完介绍信,得知这位军人就是铁道兵部队某师师长黄振荣时,非常高兴:“太欢迎啦!咱们边疆地区就是地方大,人口少,成百万亩的好地都白白荒着。你们一来,宝清就能繁荣了!”随即又问:“你们一共来了多少人?”“5个”“5个?”副县长吃惊地反问了一句。黄振荣笑着解释:“大批人马随后就到,铁道兵部队党委派我们5个先来踏看荒地的。请你先介绍一下情况怎么样?”?
“北大荒就是荒,人烟极少。在大索伦河、蛤蟆通河、挠力河和完达山脉所环绕的几百万亩大荒原上,只有杨大房、四合屯、大河镇、索伦岗等几个居民点。过去小日本驻扎那么多兵,还迁来了一些琉球移民,也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说着说着,副县长激动地站了起来,“可现在,这大面积的荒地就要翻身喽!”“是啊,我们一定要把它开发出来。”黄振荣坚定地说。“好!今天下午,我们就召集全县各机关负责同志研究这件事。”副县长说。“这太好了!”黄振荣伸过手去和副县长紧紧地握着。
在宝清县委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各方面纷纷表示支持。随后,黄振荣决定把张管理员留在县城找房子,购置和筹划各种物资,准备接待后来的大批人马,其他人做好出发准备。
途经杨大房和老头店
3月13日一早,黄振荣就带着计划员甄科、生产股长李海法和通讯员张寿泉3个人,背着干粮、枪弹和地图,向荒原进发了。
4个人走出宝清东门,只见大车道两旁的积雪有半人多高,在阳光的照射下,晃得人眼睛都难睁开。黄振荣把帽耳朵放下来,大衣领翻上去,倒也不冷。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万金山区公所,这是荒原的入口处。
他们找到了区长,这是个很风趣的人,他知道了黄振荣的来意后,笑着说:“我管的这个区面积大,恐怕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东西两三百里,南北也有一百多里。里面没有人烟,狼和黑瞎子倒不少。有的地方去也去不了,那真是大甸子甩袖——没边啦。”“那好啊,越大越好,我们就怕它跑不开拖拉机哩。”黄振荣爽朗地笑起来。
“你们要亲自进里边看看吗?”那位区长问道。李海法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就是冰山雪海,我们也得亲眼看个明白!”那位区长思索了一会儿,说:“好,我给你们找个向导。杨大房有个老孙头,是个老猎人,我们先找他去。以后我们和农场做邻居了,有什么事要帮忙的,我们一定尽力。”
区长领着黄振荣他们离开了区公所,继续步行,行走了40里路,来到杨大房,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找到了猎人老孙头,老孙头约么50多岁,高个头,身体虽痩,倒也结实。当晚,黄振荣他们就在杨大房住下来。
14日清晨,老孙头挎上一支猎枪,背了一口小铁锅和半袋米,一行5人上路了。连续走了几十里路,中午时分,大家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起来,好不容易看到了一间茅草房。老孙头说:“过去再也没有人家了,咱们就在这儿吃午饭吧!”
这是一个名叫于长海的老头开的小店,冬季接待到山里拉木头、打猎的人,夏季很少有人来往,冷冷清清。现在冰天雪地,正是从山里往外运木头的季节,所以这里倒热闹起来。店门外一连停放着十多台满载木材的爬犁,几十匹马不停地在雪地上踢腾着、嘶鸣着。
黄振荣走过去,用手摸了摸那两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的大木材,心喜:在这里建造房子,木材是不成问题的,将来农场发展多种经营,这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产啊!一走进店门,那个掌柜的于老头便冲着老孙头喊起来:“老伙计,这回给俺送来了些什么野味啊?”
1956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2部农场开荒点火烧荒仪式。右一为铁道兵王震司令员,右二为铁道兵后勤部长兼铁道兵农垦局局长王景坤,右三为铁道兵农垦局霍大儒副局长,右四为铁道兵3师黄振荣代师长(兼8502部农场场长)。
“野味没有,倒给你引来了几位贵客。”老孙头一边从肩上卸下了粮袋,一边打趣道。“你睁着眼睛说梦话,咱们这荒草甸子,哪辈子来过贵客?”于老头的话音未落,就见黄振荣他们4个人走了进来,不觉愣了一下,随后便兴高采烈地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哎呀,真是来了贵客!解放军同志,里边坐。”可是屋里哪有地方呢!十多位赶车的老板,把对面两铺炕挤得满满的,黄振荣他们只好坐在外边的板凳上。老孙头告诉于老头,黄师长他们是来踏看荒原的。
“哎呀,现在还去看它做啥呀!胡子早叫‘王团’给消灭光了。里边雪可深哪,天气又这么冷。”于老头显然把他们看作剿匪的了。“我们是来开荒的。”计划员甄科解释说,“我们要在这里建立农场。农场,你懂吗?”生产股长李海法也忍不住插上一句。“啊,你们是来开荒的呀,那太好了!这土地荒得实在可惜呀!若能建立农场,我老头子就不孤单了。”于老头很高兴。“别光高兴了,同志们还没吃饭哩!快搞点让我们吃了好赶路呀!”老孙头见于老头高兴得忘了招待客人,便在一旁提醒。“那好办。”于老头忙一摆手,向挤在炕上的赶车老板们喊道: “哎,哎,请让一让,让这几位赶路的解放军同志先吃,他们是到咱们北大荒开荒建农场的呀!”
大车老板们一听,忙给让出了座位,还你一句我一句地问起开荒的事来。于老头张罗来饭菜,鱼呀、肉呀的摆了一炕桌。黄振荣坐在炕上,不忙吃饭,从皮包里掏出地图摊在炕上,对老乡们说:“我们是初来乍到,请你们介绍介绍这一带的情况吧。”
在大索伦河积雪中露宿
从于长海的小店出来,老孙头引路,顺着大车道向东走去。
三月的荒原,仍然是一片银白的世界。5个人走不多远,便来到了大索伦河边,这里过膝的雪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河岸、哪是河床。过河不远,沿着大车道来到一道山岗。据老孙头说,每年宝清来拉木头的,就到这为止,附近树林里伐下来的木材,都在这儿装车,再往东,就是真正的荒地了。自从日本投降以后,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人走过。当年鬼子修的公路,已经长满一人多高的荒草和碗口粗的树木了。
黄振荣一听,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来到农场的大门口了。”
大家登上山岗向东一看,茫茫雪海一望无边,完达山脉和原始森林,好像是雪海里翻起的滔天巨浪、滚滚蛟龙……眼看着这幅壮丽的雪天奇景,黄振荣不禁感慨:“北大荒真是有气魄,现在我们就要征服它了。”说着,他冲下山岗,向着那荒无人迹的雪野走去。大家随着冲了过去。于是,在那皑皑的雪地上,踏出了一行脚印。这是农场的最初一步,也是征服荒原的第一条道路。
荒原上的积雪很深,一脚下去,就没了膝盖,一不小心,就会陷到雪坑里去。大家只好一个脚印跟着一个脚印走。这样在前头开路的人走不多远,就累得满身大汗,气喘吁吁。几个年轻人抢着到前边开路。黄振荣的腿曾负过伤,走起来更加吃力,可是他还是一路走,一路说,一路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道路上。
这天下午,走了不过20多里路,太阳就落山了。天色渐渐黑下来,远处传来阵阵狼嗥。他们来到一片树林面前,黄振荣决定在这里露营。
大家放下身上的枪支和干粮袋。老孙头从腰里拔出带来的镰刀,问:“师长,搭个马架子吧?”黄振荣笑了:“这片树林不比马架子好吗?咱们今天晚上就将就着吧。下次你来时,我们在这里新盖的大楼里好好地招待你啦!”
通讯员小张插上来说:“那时候,我开着拖拉机去接你。”“呸,外行,哪有用拖拉机接人的,那时候我们就有大客车啦!”李海法话没说完,大家都笑起来。
突然,树林里“哗啦”一声,窜出两头黑黝黝的野兽。“狼?!”小张连忙抓起枪来。老孙头忙说:“小伙子,沉住气,这不是狼,是狍子。黑天不好打,等明天打两只,我请客。”说着,大家用镰刀砍来了一些树枝,在树林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小张把小铁锅支架在火上,化起雪来。
水烧开了,小张先舀了一茶缸,递给黄振荣,调皮地说:“师长,尝尝这北大荒的自来水吧。”逗得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黄振荣(右)和852农场农业技师查看土壤墒情。
他们用雪水熬了半锅稀饭,又烤了几片咸鱼,5个人便围坐在篝火旁吃起晚饭来。他们一边吃着,一边谈笑着,几口老酒,滚烫的稀饭,使得全身都暖和起来。篝火跳跃,熊熊的火花映照着5张发红的面孔。
黄振荣对大家说:“说不定今天晚上,在乌苏里江西岸,在穆棱河畔,也有踏荒者在荒原雪地上露营哩!”是啊,完达山南北同时又有多少垦荒者露营的篝火,在荒原夜空中跳动!这是党和毛主席燃起进攻荒原的信号,它以炽烈的光和热,给北大荒带来了春天。
搜寻“老三号”这个地方
15日天刚亮,他们吃了早饭继续向前进发,下一站要找荒原中心——“老三号”据点。
天,布满了阴云,像一口锅扣住这白茫茫的荒原,没有人迹,没有路。“老三号”在哪里呢?铺天盖地的大雪,把一切都掩藏起来。他们只有循着地图往前摸索着。
近午时分,他们走过了宽坦的雪原,来到一片山林边上,黄振荣突然站住了,“不对,我们可能已经走过了,按军用测绘地图上所标记的‘老三号’,不在山林里边,而是离我们昨夜露营地不过一二十里的地方,我们怎么走了这么远还不到?”
“哎呀,这大雪,我也转向啦。”老孙头也着了急。黄振荣打开地图,根据所走的路线对照着地形,思考片刻,然后果断地说:“往回走,‘老三号’应该离这儿不会太远。”
踏着没膝深的雪,大约往回走了几里,边走边向四下张望,终于在一片较高的岗地上,看到了一道道被积雪掩盖着的小土包。黄振荣兴奋地说:“这也许就是‘老三号’。”
老孙头左看右看,也肯定地说:“就是这里,过去打猎我还在这里歇过脚哩。”黄振荣看看地图,对李海法说:“你和老孙头向南看一下,有没有公路的痕迹通过那边森林。”
李海法和老孙头去了,他又对甄科和小张一挥手说:“来,我们扒开雪看一看。”说着,大家动起手来,一口气把那一两尺深的积雪扒开。“呵!下面是土墙哩。”小张高兴地叫起来。可不,雪下是一圈倒坍的土圩子,圩里是破败的墙脚。
这时李海法和老孙头也回来了,说东面有一条长满荒草的公路痕迹,经过森林边沿向南插去,那是通往虎林的公路。
“老三号”找到了!
“哈,我们现在就站在农场的中心点啦!”黄振荣高兴地说。他一手叉腰,一只脚踏在颓倒的土圩上。“你们看,多么宽广的草原啊!真是天然的粮仓。这里向东通大河镇,向南通虎林,向西通宝清,是个交通要道,我们就把农场场部建立在这里。”说着,他把地图铺在土圩上,向甄科要了红蓝铅笔,在地图上“老三号”这个黑点上,画了个大红星,思考了一下,又在红星旁边写了三个鲜红的大字“曙光镇”。他问大家:“这个名字怎么样?”大家连连点头称好,接着几个人便谈起这里的未来。
他们在“老三号”歇了一会,吃过干粮,便又按着地图上标志的方向向四合屯走去。
下午,天气越来越坏,北大荒的“大烟炮”来了,呼呼的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把天地搅成混沌一团,刮得人睁不开眼,辨不清方向。他们好容易找到了一片树林,忙砍了些树枝,燃起火来,一个人靠着一棵树,面对着火堆取暖,就这样又是一夜。
与四合屯朝鲜老乡欢聚
16日早晨风停了,雪原又恢复了平静,他们这才继续向东北方向走去,约走了大半天的光景,爬上了一个高坡,突然,李海法惊喜地叫了起来:“看,前面在冒烟!”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几缕细细的炊烟。“老孙头,你看那地方是不是四合屯?”黄振荣问。“这一带没有别的村子。”老孙头答。
通讯员张寿泉高兴地跑到前面开路。向前赶了几步,就隐隐约约看到四合屯的房屋了。寥寥的几间房子,好像是小小的火柴盒,摆在大片的雪板上。大家的脚下更有劲了,有说有笑地向村落奔去。
四合屯是朝鲜族老乡聚居的村庄。他们一走进村子,村里老老少少围拢来一大群,大家好奇地看着这几个不速之客。看来,这个荒原里的小村,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大家找来了村长——一个姓金的朝鲜族人,黄振荣向他说明了来意,村长带着异乎寻常的敬意和热情,接待了黄振荣一行,并把他们安置在两户老乡家里。
黄振荣没有休息,带着甄科、李海法和金村长到村外查看地形。他们参观了朝鲜族老乡的水稻田,听村长介绍,在这个村庄的四周,还有着广阔可垦的荒地,离这儿不远的蛤蟆通河,是天然的灌溉总渠。黄振荣想,在这附近安个点,种水稻,倒是蛮不错的。他试探地问金村长:“我们在这里建一个分场跟你们学种水稻,怎么样啊?”
“好哇,人多力量大。你看,”金村长用手指着东面,笑着说:“要是能挖一条渠,打通蛤蟆通河,那这片地真就成了宝地了。”“要挖的。”黄振荣也被这将要实现的理想所振奋,他指着荒原说,“两三年以后,这里不仅要修渠,还要修水库、修公路、盖楼房,那时候就不再叫北大荒,而是要叫北大仓了。”
17日,黄振荣他们在四合屯逗留了一天,对荒原作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踏查一圈回到宝清迎接新的战斗
18日清早,金村长派了一架牛爬犁送他们转道向西,沿着北边的爬犁道折向宝清。一路上仍然是荒无人烟,一片雪海,路过 “二人坡”“索伦岗”,他们都停下来进行勘查。那张很简单的地图上,已经画满了标记,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是北大荒农场的第一张规划图,它展示了这千古荒原新的生命。
黄振荣他们在索伦岗老乡家里住了一夜, 3月19日来到了宝清。
7天7夜,他们在大索伦河、蛤蟆通河、挠力河和完达山脉所围绕的大片荒原上,迂回地踏查了一个大圈子。
回到宝清,看到那繁华的街市,与7天7夜的荒原生活对比起来,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李海法又开起玩笑来:“咱们又回到天堂来了。”黄振荣很有风趣地说:“别急,我们就要在北大荒建起真正的天堂!”
当他们走近住所时,愣住了:只见门前一并排放着五辆大卡车,屋里屋外堆满了行李卷和物件,门旁挂着一块白色木牌,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农场宝清开荒指挥所”。
原来,就在黄振荣他们踏看荒原这7天7夜里,后继部队上来了,送来了大批粮食和物资。黄振荣立刻亲拟电文,向王震司令员汇报:完达山北有300万亩可垦地,请大军北上。很快接到王震司令员的电示:转建部队正整装待命,大量机械已集中,即将出发。望务于5月10日打通虎(林)宝(清)公路,尤其抓紧穿越完达山重点工程,迎接部队。
一场垦荒战斗在北大荒正式打响了……
今日的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高楼林立、稻谷飘香,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垦荒先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那7天7夜的垦荒故事也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黄振荣墓碑
注:黄黎系黄振荣之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