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传统文化中的牛

作者:吕国英 发布时间:2021-02-13 10:25:42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千百年来,牛文化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芸芸众生的骨髓里。在国家、民族的精神坐标中,牛是特殊图腾,所以有“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之喻;于世俗、民间的价值观念里,牛是非常伙伴,所以有“神牛”“仁牛”“金牛”之称。

  从远古相袭而来的牛文化,不仅包含有原始文化、图腾文化、神话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民间文化、美学与艺术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还是勤劳奉献、开拓进取、尽瘁担当的象征,始终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

  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早期文字与牛有关。甲骨文是中国早期的成熟文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性文化工程。承载这些最古老文字的甲骨,除龟背骨外,大部分是牛胛骨。古人认为,牛为神异动物,牛骨可以通天,而祭天祈福就是告知上天,所以不仅要诵读祭文、祈辞,还要刻写在牛骨上,让帝王百姓之愿“直达”天神。如此,牛胛骨有了大用,甲骨文刻于甲骨,也由此得名。

  刻在牛胛骨上的甲骨文占多大比例,目前不得而知,但牛让早期文字得以承载,又得以存“储”,成为最为古老的文字之“源”。据最新研究,迄今为止,在已经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上,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在5000个左右,被专家破译的尚不足2000个。如今我们所使用的部分基础汉字,均源自这些有意义的文字符号。由此,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于2017年7月,向全球悬赏破译甲骨文,以解古老文字的未解之谜。

  《论语》这部集中反映孔子思想、代表儒家学派的著作,也与牛有关联。

  孔子与得意门生卧牛车传播儒学,论说政治主张,一路信念坚定,然而又一路困顿劳苦。老牛载孔学诸人远行他国,任重笃行,一路忠诚担当,然而又一路艰难跋涉,有了浓厚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古代有神童名项槖者,聪颖过人,曾被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有载:“昔仲尼,师项槖,古圣贤,尚勤学。”一天,孔子一行正坐着牛车闷头赶路,项槖带几个孩子用土坷垃垒起“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孔子一行执意要过,项槖两手掐腰,指着孔子师徒说:“亏你们还是读书知礼之人,自古只有车绕城,哪有城躲车的道理?”孔子一行只好绕行。

  在山西省晋城市的泽州县晋庙铺,有个“拦车村”,是为纪念孔子躬拜项槖为师而为。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晋国,被神童项槖所拦,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拦车村”。此村专置“孔子回车”处景观,还申报成为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当然,当年孔子到底在哪受到神童所拦,还是一桩公案,有待专家学者考证,但儒学与牛有关似无疑义。

  一部《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创立道家论,矗世数千年。《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代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进入全球百位历史名人录。老子的坐骑便是一头青牛。在人们的意象中,伴随着一缕紫气云浮,一位身披白袍、挂着长长白色眉毛、留着长长白色胡须的老者,骑着一头青色神牛,仙风道骨般从东方走来……这位老者正是老子。老子驾牛而来,著《道德经》而去,牛与《道德经》或许就有了自然的关系。

  西汉有史学家名刘向,著有《列仙传》,其中记述:后周德衰,老子乘青牛,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真人至,果得老子。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这里所言“西关”即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区内,是西去长安的关隘要地。

  老子沐紫烟、驾青牛而来,留奇著《道德经》于世,又乘青牛西去远方……两千多年来,为世人留下了特殊的象征、无限的遐想。这是人与牛的神奇,更是文化的魅力。

  毋庸讳言,华夏文明史上,牛之担当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也有非常的文化意义,决非简单枚举所能概括、代表的。《中国牛文化千字文》中,对牛于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的最大公义之担当也有相关记述。其中,不仅提到了“老子著经”“孔子广儒”,也提到了“庖丁解牛”“李冰斗牛”,还提到了孝伯“迁”牛由福建至宝岛台湾,对驱逐荷夷之后的台湾农耕、畜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牛之道义担当,虽成历史,却化未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弘扬“牛精神”、传承“牛文化”,是不负历史使命、回应时代重托的文化力量,更体现了特殊的文化自信与昂然的文化担当。

金牛奋蹄清气扬(中国画) 庄明正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