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者:记者张蕾 发布时间:2021-10-14 09:05:2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习近平

  “中国的西部,亮了!”

  遥远的卫星传回的好消息,成为中国贫困地区巨大变迁“来自太空的视角”。

  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一条千百年来无法逾越的“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密度的分隔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从前,从太空俯瞰中国,在东部地区璀璨夜光的映衬下,西部地区则一片黯淡。黯淡之下,是许久以来想走却走不出的贫困。

  2013年至2020年,8年间,“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夜光面积增加55%,夜光总量增加约43%。

  点亮西部地区的,是不断延伸的电网、路网、互联网,是一场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更是一种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精神力量。

  承诺,翻越那座高山

  “在屋里拍照时,我请村民把灯开一下,他很不好意思地说,‘已经开了’。”第一次到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镇卢家坪村贫困户家探访时的情形,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干事曹莹至今难以忘记——屋顶的灯泡只有“一个枣那么大”,发出“就像土墙上的洞漏进来的一缕微光”。

  村外四五公里就是金沙江畔的皎平渡口。1935年,3万红军在当地37名老船工的帮助下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老渡口旁曾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

  是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会忘记。80多年后,当年的红军传人回来了。19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卢家坪村的夜空;1.36公里的“蓝天路”,结束了卢家坪村“货靠人背马驮、人在崖壁攀行”的历史;“知识照亮蓝天”工程,点燃了这个小山村的希望。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

  事非经过不知难。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1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战”改为“脱贫攻坚战”,一字之变,宣告消除贫困的努力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2016年7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这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让全国现有五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记者看到一份份“军令状”。这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署的脱贫攻坚责任书——每个省区市的贫困县有多少、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向中央承诺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不只在展览馆,还有市、县、乡、村层层签订的责任书,这些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军令状”,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决心与干劲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2017年,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的号角吹响。“三区三州”所在6省区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作战图、时间表。住房安全、因病致贫、饮水安全等老大难问题逐一破解,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逐项推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接踵而来。“加试题”不能影响“收官战”,我国对52个未摘帽县实施挂牌督战,在稳岗就业、生产自救、复工复产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务工包机”“务工专列”“务工包车”陆续开行接送务工人员,“核桃县长”“茶叶乡长”“西瓜书记”纷纷上阵竞相直播带货……

  2021年2月25日这一天,庄严承诺宣告如期实现。

  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宁夏泾源县杨岭村、新疆皮山县巴什拉克比纳木村……一面面“笑脸墙”立在一座座小山村的村头,一张张开怀的笑脸,绽放着幸福的光彩。

  精准,下足绣花功夫

  迈向小康的路走了多久?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龙德成老人的答案是大半辈子。从她记事起,十八洞村就有个特殊的“年俗”:每到年底,村民们就背着麻袋四处乞讨,最远要走到500公里外的长沙。

  十八洞村“外来媳妇”孔铭英的答案是3年。从2013年贫困发生率高达57%,到2016年全部12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3年时间里,这个苗族聚居贫困村“跑步”迈向小康。

  实现丰衣足食,这条路走了很久,终于踏上“快车道”、跑出“加速度”的奥秘,如今刻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精准扶贫。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一书中写道,我们走过了从贫困地区区域开发为主转向以贫困家庭和人口为对象的精准扶贫之路,从以贫困县、贫困村为主要对象,转为到户到人。

  以十八洞村为首倡地,辐射全国的精准扶贫之路由此延伸。从人迹罕至的大漠高原到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80万名基层干部挨家挨户敲门普查,足迹遍布每一个贫困的角落。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有了专属档案。“他们是谁?住在哪里?为何贫穷?”走进千家万户,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找到了千差万别的答案。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在长期的实践中,一系列创新工作方法被总结推广: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被确定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一精准识别“四看法”从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流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960万人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家乡,区分搬迁人群推出多种就业渠道、增加生态资产补偿盘活原有资产,更加灵活的搬迁政策和措施不断涌现……

  拔掉穷根,靠的正是下足绣花的功夫。

  同心,力量排山倒海

  贫困的“困”字,木限于口,一树被围而不得自由生长,像极了贫困地区曾经的状况。

  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资金、技术源源不断涌入贫困地区,点燃燎原的星火,汇聚磅礴的力量。贫困地区道路与信息化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畅通了与外界的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贫困群众的点子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谈及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对记者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来不是一村一地的“小重奏”,而是举国同心的“大合唱”。

  “用10年时间攻克贫困的山头,就没有攻不下的,拿出军人的样子来”“干好每件小事,就是大事”“第一书记就得干第一的工作,也就是最多的工作”……翻开退役军人、贵州省怀仁市安居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洒的扶贫日记,这样的心得比比皆是。

  王洒是普通的,他是300余万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一员,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又是“特殊”的,8年军旅生涯,为他烙印下再苦再累决不言弃、全心全意反哺人民的信念。

  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的,又何止这些已经脱下军装的“兵支书”“兵主任”“兵委员”?以“八一”命名的爱民路、连心桥和中小学校遍布全国,党建指导员、人民军医走进老区、走进山区,军民合力、攻坚拔寨,4100个贫困村、92.4万贫困群众在子弟兵的帮扶下走出困境。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8年来,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余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起冲锋陷阵。“北京医生”“上海老师”带来新理念,“广东老板”“浙江工程师”带来新技术,东西协作、以长补短,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已经脱贫的山村里,这些醒目的标语依旧催人奋进。贫困的堡垒已经攻克,面对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国上下信心更坚、心气更足。脱贫攻坚精神汇聚的排山倒海磅礴力量,将在中华大地上书写新的奇迹。

  图①: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新貌。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摄

  图②: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刻有“精准扶贫”的石头。网络图片

  图③:贵州省从江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群众抢收水稻。李奇松摄

  图④:武警甘肃总队官兵为村民发放母羊。侯崇慧摄

  图⑤:四川省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攀爬钢梯上山。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