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书非攻不可得也

作者:张凤波 发布时间:2021-12-18 09:14:22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延安时期,党内很多同志文化程度并不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连小学都没读完。每次组织马列经典著作学习,很多同志就会有畏难情绪。对此,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的演讲中谈到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给了大家很大启发和鼓励,有力推动了党内学习的开展。

  读书这件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难,是因为书海浩瀚,想读完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读懂所有在读的书也很难。说易,现在生活工作条件好了,无论到书店买书,还是在手机上“网读”,都很容易做到。在这亦难亦易之间,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就真的难了。一方面,每天手机上、电脑上海量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甚至无所收获;另一方面,时代发展变化太快,新的知识越来越多,想独自读懂书里的内容还真不容易。

  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取知识,服务工作和生活。现实工作和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就要读什么样的书。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现实,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学习上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远远落下。有的官兵尽管已经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但学历是过去时,而知识是进行时,如果不及时进行再学习,知识的“保质期”很快就会过去。所以,官兵必须时刻走在读书的路上、学习的路上,以尽可能避免产生“本领恐慌”的问题。

  读书是自我重塑的过程,艰辛而又充满希望。有的人拿起《资本论》《战略论》《战争论》这样的书就觉得“头大”,既看不懂,也看不进去。但军人是从不言败的,如果把读书当作打仗,读“大部头”、读“硬核书”就是攻山头、抢高地,即使流血牺牲也要攻下来。叶剑英元帅在《攻关》一诗中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对于军人来说,读书就像攻城打仗,只有“苦战能过关”,没有其他办法。

  胜利总是偏爱“学习型”军队,当以武器装备为主导的硬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军人的文化素质等软实力就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广大官兵只有勇于攻书、乐于攻书、勤于攻书,才能提高阅读的品位和品质,才能提高与强军兴军相适应的能力素质。既然是攻书,就不能用“快餐式”“浅阅读”的方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以打仗的姿态在书中追求胜利。怎么攻书,毛泽东同志认为,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学习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需要学会这种“钻”的办法,在悉心钻研中把观点搞清楚、把原理弄明白、把规律掌握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若想读书有成就,就需要下大决心、下大功夫。军人的文化素养、能力素质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作战水平。军人读书就要读经典著作、读战略论述、读军事专著。这些书系统性、理论性、专业性都很强,不下大决心很难读下去。而且,读经典、读专业的书还要学会统筹方法,不能像读小说那样看看热闹就过去了。很多成功人士一生都在读书,他们在书中找到了工作的灵感,获得了成功的秘诀,点亮了智慧的人生。

  攻书最忌学而不思。既然是攻书,就应该细嚼慢咽、用心思考。浅读或不思,只知其表不知其本,则可能因为曲解理论而误导工作、贻误事业。边读书边思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历练过程,也是把书本上有益的养分转化为自己素质能力的过程。“攻”书的关键就在于认真思考,而思考的升华才能有益于工作。

  书非攻不可得也。这是学习的积极态度,是敢打“硬仗、恶仗”的勇敢姿态。革命军人就应该在读书中消灭晦涩、迷茫,求得真理、远见,让自己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