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明:难忘军营第一课,那一天的场景历历在目
军旅生活的六年,虽说在人生中只是短暂的一段,但经历过的事情至今却记忆犹新,我每当回忆起来,感觉依然是那么亲切美好。
1969年2月23日,步入军营的当天晚上,我班的老兵赵正国、王文忠战友热情地鼓励我在挎包上绣字。听说绣字,我当时就为难了。18岁的我未曾见过男孩子刺绣,何况亲自动手呢!他们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赵正国战友说:“我们革命战士,扛起钢枪能打仗,拿起针线也能绣字。”说完,他给我做起示范。令我惊讶的是,注射针头代替绣花针,没有绣花绷子,就用漱口瓷缸代替。只见他把搪瓷杯夹在大腿中间,将挎包盖儿盖在瓷缸口上,一手的拇指和中指紧紧捏住瓷缸口使挎包盖儿不松弛。另一只手在无名指的支撑下,食指、中指和拇指捏住针柄将针刺下去、抽出来,刺下去、抽出来,一针接一针地如同缝纫机的轧动,手法是那么娴熟,他边示范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把自己的行动上升到对毛主席的感情上, 升华到忠于毛泽东思想的高度,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他的话激起了我学绣字的极大兴趣。我立即从卫生室找来了7号注射针头,加热后在针尖旁凿了一个小洞,用一个很细的铜丝在通道上往返拉拽几次,防止毛刺剐断丝线。然后穿上了绣花线,工具备齐了。把草书字体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拓在挎包盖上,随后我学着老兵的样子一针一线地绣了起来。开始,手显得十分笨拙,针刺的深浅掌握不准,特别是拔针时忽高忽低,再刺下去后就留下了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线圈。王文忠战友看在眼里,似乎也看出了我求助的心思,就主动的向我介绍经验。他说:拔针和刺入的关键,全由无名指控制。在他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的模仿起来,那些大小不一的线圈比较整齐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几个小时后,经过修剪的、毛绒绒的耀眼的五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真是漂亮至极,美不胜收!这时自己也有了一种成就感,毕竟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啊!老兵伸出拇指把我称赞:“你这是把对毛主席的爱倾注在针针线线上,是革命战士对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无限忠诚,是对毛主席的指示落实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他们看到我掌握刺的要领很快,提议由我牵头,和排里的新兵共同绣一幅毛主席画像。我当即表示,“一定完成任务”。虽说一定完成任务,但就工作量之大绝非易事,而且时间已经临近深夜11点钟。我动员我排新兵战友们,立即准备材料和工具,说是迟那时快,几个人一组,围坐成一个圈,大家聚精会神地绣了起来。在刺绣过程中,战友们战胜了很多困难。大约凌晨5点钟,一副高1米、宽60公分、身穿绿色呢大衣的毛主席像终于展现在面前。我们排的新兵个个儿眉飞色舞,你看着我,我望着你,高兴地跳了起来。
二月的皖北十分寒冷,涂山脚下的草房在瑟瑟北风中,里外没有温差。但新兵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和爱戴,内心却热乎乎的。
这,就是那个年代政治氛围中的军营第一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