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会忘记这群“英雄母亲”,子弟兵更不会忘记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华东野战军即将展开全面攻击。
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接到紧急命令,5小时之内必须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部队顺利通过。考虑到当时村里绝大多数男子都上了前线,既无专业技术人员,又无架桥材料,妇女们决定自己扛着门板组成一座“人桥”。
于是,李桂芳等32名妇女,抬着自家卸下的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人桥”。面对此景,战士们眼里满含热泪,迅速通过。妇女们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圆满完成任务。正是有了这座“人桥”,解放军按时抵达预定地点,打了一场精彩的歼灭战。
这32位妇女,并非所有人都留下了确切姓名,但她们有一个共同且光荣的名字:沂蒙红嫂。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就在这片土地上,人民军队以弱敌强,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敌人,靠的是什么?沂蒙红嫂们给出了一个伟大答案。正是她们,送子送夫参军支前,舍生忘死秘密救护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这一个个感人举动,让子弟兵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勇气。
那个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和沂蒙红嫂一样的伟大女性还有很多。巍巍太行山深处,太行奶娘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宝贵的生命呵护着八路军将士的孩子;威海乳山市的300多名胶东乳娘,养育了1233名革命后代,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服留给乳儿穿;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战时先后把三个儿子送进八路军的队伍,并且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
▲1959年,戎冠秀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并获得奖章
这些伟大的母亲、了不起的女性,无不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她们也深刻明白:没有国,哪有家。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她们必须面对别离。于是站在历史的分岔口,她们选择了一条崎岖的路,艰苦跋涉,用温暖的怀抱抵挡冲天的炮火,用小推车推动历史,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她们的付出,就没有万千中华儿女的幸福生活,更没有苦难中国的光明前景,她们就像是一束束微光,共同汇聚成一个民族黎明的曙光。
当硝烟散去,无数英雄母亲曾祈盼的幸福,在一个又一个家庭中实现。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向警予,牺牲前夕曾在监狱中给年幼的儿女写了一首小诗:“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如今,“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已成为万千孩子们天然拥有的快乐。一个和平的成长环境,是那时的母亲留给后来的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今天,英雄母亲的故事仍在续写。当陈祥榕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时,部队问烈士的母亲有没有什么困难。陈祥榕的妈妈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陈祥榕曾在一次战斗后写下这样的日记:“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文字背后的信念,或许在十八岁的陈祥榕踏上从军之旅时,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心中。
那些和陈祥榕一样选择军营的青年背后,总会有同样坚韧的母亲。每年征兵季,都有一批批面容青涩、胸戴大红花的青年,在母亲深情不舍地凝望中,带着“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奔赴军营,成为守卫祖国的屏障,也成为母亲的骄傲。作为军人的母亲,孩子不能时刻陪在她们身边,多少会有些忧思,但当她们想到孩子是在保家卫国,内心一定更多的是自豪。
还有一些母亲,她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子弟兵。在东海深处的花鸟岛上,有一个岛上军民都熟知的兵妈妈——黄霞球。她是一个儿子的母亲,同时又是14名战士的“妈妈”。数十年来,黄霞球把温暖送给驻岛官兵,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建军节,她都会到军营为战士们洗衣、缝被,她的一举一动时常激励着部队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和黄霞球一样的兵妈妈还有很多。她们情牵战士,对他们关怀备至如己出,不是妈妈却履行着妈妈的义务,承担着妈妈的责任,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动人乐章。
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总是有那样一群女性,以母亲的身份坚守着,奉献着,她们永远值得最崇高的敬意。儿女会始终记得她们的牺牲,子弟兵会永远铭记她们的贡献,历史也会永远记得她们的付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