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王晓品: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什么?

作者:王晓品 发布时间:2015-05-18 15:42:09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上古时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取法自然,一画开天辟地,始作太极阴阳八卦图,奠定了中华哲学经典《周易》的坚实基础,中华古文明的壮美大舞台从此搭起。下古时精通《周易》的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道”的哲学命题,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以及万物皆由“道”而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无极,生成太极,太极生成阴阳二性,阴阳二性生成四种现象,四种现象又生成八种物象,接着生成六十四卦象,然后生成万物。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其总生机便是道;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创造活动,然而不受指使;它无形无象,但是得道者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劳而不矜其功,万物乐意接受它,从中获得活力;它超越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它是场,是能量,是规律,更是一种境界…。老子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得道者便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力”相资,无往而不胜。

  信仰作为人对某种思想的极度崇信并奉为人生准则,它不但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在老子“道”的思想普及之前,中华民族的信仰是“敬天法祖”;由于老子的“道”是“天”和“祖先”的本原,从此古圣先贤开始转为对“道”的信仰,而民间的信仰则在汉代以后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忠孝”。后世的修道者致虚守静,觉而明慧,直至超凡入圣,最终升华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生境界。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更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其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文明持续地灿烂辉煌而未中断起到了“上善若水”的作用。道士们高标清逸,见素抱扑,经常被比喻为空谷幽兰,致力于保护三山五岳“造化钟神秀”的风水灵气。为了能让更多的修道者悟到老子的“道”,历代的明道者持续地著书立说,使道学在后世的传播广泛而深远。如韩非著《喻老》,刘安著《原道训》,王弼著《老子指略》,王安石著《老子注》,王夫之著《老子衍》,南怀瑾著《老子他说》等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伏羲和毛泽东作为得天地大“道”而与日月同辉的人物,前者是伟大文明的哲学奠基者,后者是伟大文明的哲学继承和发扬者;前者开创渔猎文明和嫁娶文明,倡导龙文化…;后者开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倡导民众文化…;他们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不失其所,死而不亡”永远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以下是先贤知“道”者对道的论述: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为道屡迁”,“道不虚行”。

  孔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墨子:“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

  孙子:“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荀子:“良农不为水旱不耕,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韩非:“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庄子:“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屈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黄帝内经》:“阴阳四时者,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吕氏春秋》:“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刘安:“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

  司马迁:“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曹操:“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王弼:“万物皆由道而生。”“道者,无不通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李白:“玄风变太古,道丧无时还。”“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杜甫:“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韩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统学说”。

  柳宗元:“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君子谋道不谋富。”“善恶不可以同道。”

  刘禹锡:“圣言贵忠恕,至道重观身。”“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道是无晴却有晴”。

  胡宏:“治道以恤民为本。”“失事有缓急,势有轻重,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熹:“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王阳明:“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夫之:“道莫盛于趋时。”“天下无象外之道。”“道不离器”。

  关于“道”的论述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行无喜退无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以道制欲”,“文以载道”,“艺精则道”,“技进乎道”,“仙风道骨”,“志同道合”。佛教有道场,道教有道观。中国的“道”也在邻国被发扬光大,韩国有跆拳道,日本有柔道。乔布斯通过对东方文明的参禅而悟道,从而引领了当代科技的变革。

  中华古文明由于重“道”轻“器”,导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以后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清初王夫之与清末谭嗣同的“器体道用观”,将“器”上升为“体”,“道”转化为“用”,一举推倒了古圣先贤对“道”的垄断权,也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防线,为思想解放和引进西方哲学和文化科技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是哲学统领的时代,是思想政治挂帅“人心齐,泰山移”的时代,是“六亿神州尽舜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本经济”时代,是既重道又重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信仰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共产主义信仰。今天,习总书记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道”在当前形势下的循道而行,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保证。只要中华民族哲学普及,信仰坚定,那么重振汉唐雄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必将早日实现。

  2015年5月18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