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伟大的八个原因
为什么说毛泽东伟大的八个原因
毛泽东缘何让世人为之倾倒?我们不妨来看下他的八个伟大之处:
一是他“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二是他“襟怀坦白,大公无私”
毛泽东光明正大,襟怀坦白,大公无私,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完全公开个人财产的人,堪称中外执政党领袖彻底“亮晒”家底、廉洁奉公的典范。众所周知,毛泽东有个习惯,从来不摸钱,他的收入为工资和稿费两部分,均由组织和组织安排的专人管理,并记有明细账。他公私分明,哪怕是在人民大会堂喝一杯茶都要管理人员去结账。毛泽东逝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家产、存款及金银珠宝,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财产遗嘱和一分钱。
三是他“整治腐败,举重若轻”
对贪污腐败,毛泽东嫉恶如仇,建国之初,他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当有人求情时,毛泽东却说,“是要他俩?还是要国家?”“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四是他“告别官国,拒绝特权”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官国决裂的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送子参军,当别人劝阻时,他却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后毛岸英为国捐躯;女儿上学,他不准用公车接送;收到礼品,他吩咐一律交公;亲友托他找工作,他一概拒绝。他不仅严于律己,更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特别警惕身边出现“贵族”。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敲响警钟:“我们感情很深,可是,如果你们腐化了,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你们。”“其身正,不令而行。”他的一言一行都感化和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党的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是他“自奉俭薄,上善若水”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带头降工资,不吃红烧肉。毛泽东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全国进入困难时期后,他第一个把自己的工资降为404.80元。同时,宣布“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结果,毛泽东7个月没吃一口肉,跟老百姓一样饥肠辘辘,腿脚常常浮肿。他的一件睡衣用了20多年,补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上的补丁达到70多个,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
六是他“扫黑禁娼,干净彻底”
在建国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毛泽东荡气回肠地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的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1949年11月,一夜之间,北京封闭了全市所有的妓院,而后全国各地相继禁娼,并对妓女成功的进行了改造。把她们“由鬼变成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让世界刮目相看。
七是他“藐视强权,顶天立地”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这句惊天动地的话,足以让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不寒而栗,威风扫地,被西方人认为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强大意志和战斗精神。凡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毛泽东总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从不知屈服、畏惧为何物。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援越抗美,毛泽东都硬碰硬。他曾振聋发聩地说:“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八是他“发愤图强,改天换地”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说:“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的时期相比毫不逊色。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位西方学者不无感慨地说:“中国获得的外援像金子一样少。就是这样,他们还是一天比一天强大,60、70年代‘两弹一星’,还有看不见的和不知道的,不能不让我们害怕、恐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向中国靠近,试图找到毛泽东的力量。”
毛泽东缘何让世人为之倾倒?“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和他的为人有关。有哲人说,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日久弥新的精神;毛泽东就是让人永远怀念、更臻醇厚的伟人。毛泽东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