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纪实文学《孙梅轩与崇实中学》面世

作者:徐锋 发布时间:2015-12-23 13:29:00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3cb0f50102wa45.html 字体:   |    |  

——“看点”在教书育人,“亮点”在红色信仰

  公元2017年,将是“崇实”校长、革命前辈孙梅轩120寿辰,2018年,将是老字号石埭县崇实中学的百年华诞。这座前身是皖南最早的一所私立新式学校,作为其创办人之一的孙梅轩,努力实践自己教书育人、强我中华的心愿。他历尽艰辛,活学活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论,提炼出“学生是老师的老师,社会是学校的学校”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以“教育为唤起民众,为国家、社会造就人才”的教育思想——为革命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有用之才,从而使“崇实中学”盛极一时,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

  “崇实学校”成立后,校名有过多次的变更,校址也屡经变迁。最初设在老石埭县城广阳镇西门外“孔庙”明伦堂内;1938年县城所在地广阳镇遭日机轰炸,学校转移至石埭县六都乡高路亭,以及夏村乡湾里苏、湾里陈村;抗战胜利后,学校又迁回县城所在地广阳镇,解放后又因陈村水库建造而搬迁至今日黄山区耿城,最后因区划调整落户于石台县七都镇。

  民国年代的“崇实”学校,本质上是爱国爱乡思想的产物。“崇实”创办始至孙校长去世止共35年,从小学到初中,直至扩办高中,历届中小学毕业生共约3000余人。尤其抗战艰苦年代扩办的高中,使石埭及其附近的贵池、青阳、太平、旌德等县的初中毕业青年,都获得了升学深造机会,而且从崇中毕业出来的学生大都素质好,升学率高,崇实学校也因此赢得皖南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普遍赞扬。其学子遍布在全国大部分省市以及美国等海外地区,服务于教育、实业、政治、军事、商业和医药各界,他们都在各个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他们的力量。而这一切,无一不流淌着孙梅轩校长的汗水和心血。

  孙梅轩毕生从事教育生涯,历任私立崇实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校长。一生常年为国家、民族、学校带病工作,是教育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现代教育的尖兵,一个混迹于豺狼虎豹群中并与之打交道的无名英雄,一名为实现英特那雄纳尔甘洒热血的忠诚战士。去世在南京栖霞山时年仅49岁,是为民族解放、为劳苦大众翻身、为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英年早逝的。崇实中学既是石埭县境内兴办新学之先河的学校,同时又是传播新思想,宣传革命道理的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红色学校。在近代革命斗争实践中,谱写了诸多引以为荣的动人篇章——其人不仅大革命时期就认识了共产党员邹紫莲、柯庆施,抗战时期更是多次进出皖南云岭,与新四军军部、华东局、皖南特委往来联系,结识了一大批我党我军高级领导,包括叶挺、项英、曾山、李步新、黄诚;尤其为我党营救了众多红军、游击队战士、地下党员、高级领导干部。其校发挥着振兴民族的旗帜、抗日救亡的基地、皖南特委重要的地下联络点作用,原石埭县的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崇实中学党支部”就诞生于崇实中学,而且有20多名学员入党。后来,崇实支部的不少党员参加了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其中就包括有孙校长的长子。留下来的部分党员,成了当地发展壮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在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崇实中学的成长和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如若将其列入革命遗址,既有丰富的内涵可资凭吊,又有鲜活的遗址可供观瞻,不失为一处将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通过对名人名校史实的记载,让皖南腹地一位白皮红心的校长孙梅轩,和所办人才济济的基地“崇实中学”走到了大众面前,进而彰显了崇实中学教育实践“少年强则中国强”,以及孙校长的闪光点——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家乡,跟随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事迹,藉此达到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之作用,加之书中含有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其中不少为首次披露,应该说其人其校的红色教育意义非常显著。 

1.jpg

【崇实中学校长孙梅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独树一帜的“崇实”

  一、石埭县民国教育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创办私立崇实学校

  三、崇实学校发展壮大

  第二章 教书育人的典范

  一、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为人师表,春蚕到死丝方尽

  三、尊师重教,教师是学校灵魂

  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第三章 振兴民族的旗帜

  一、声援“五卅”运动

  二、迎接北伐军与创立“妇女协会”

  三、石埭“崇实”版的 “五四”事件

  四、砸毁城隍庙

  第四章 抗日救亡的基地

  一、青年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

  二、“抗日救亡宣传队”和一个剧团

  三、民族救亡宣讲团与新青年学会

  第五章 卧虎藏龙的校园

  一、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及“青特工团”

  二、崇实中学党支部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中共石埭中心区委的建立及其活动

  第六章 白皮红心的隐者

  一、志同道合 峥嵘岁月里结下红色情缘

  二、坚守信念 为革命出生入死肝胆相照

  三、英雄无名 特殊情况的特别身份

  第七章 鞠躬尽瘁的一生

  一、扶危济困 严于律己

  二、忍辱负重 无怨无悔

  三、英年早逝 国失栋梁

  第八章 苍山如海的霞光

  一、孙梅轩去世后崇实学校的变迁和发展

  1、学校变迁和发展

  2、崇实学校历史沿革年表

  二、孙梅轩那些出类拔萃的崇实同仁们

  1、教员

  2、教职员工一览表

  三、孙梅轩那些凤毛麟角的崇实学子们

  1、部分校友书柬

  2、部分学子简介

  四、与孙梅轩并肩战斗的红色战友们

  1、红色战友们简介

  2、红色战友们给孙梅轩子女的书信

  附录 崇实中学历史资料

  参阅资料

  跋:人民不会忘记

 

  后记

2.jpg

【石埭县城广阳崇实中学全景】

 

 

  孙梅轩的红色战友(解放后战友们仍然与孙梅轩后代保持联络):

  柯庆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柯庆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石家庄市市长;建国后历任南京市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5年在成都逝世。

  李步新——1927年春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方志敏参加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历任皖赣特委副书记、皖赣边区党委副书记,是皖南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皖浙赣省委书记、皖南特委书记,皖江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参与了新四军七师的组建和领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7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长江支队政委、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队副政委、芜湖市军管会主任、芜湖市委书记兼市长、皖南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长、中共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以后长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92年1月30日逝世,终年85岁。

  黄诚——“一二·九”学生运动时,任北平学联主席。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地下党组织第七战区政治工作委员会(简称“七政”)特别支部书记,在石埭崇实中学和岩寺等地举办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是总负责人,并在“崇中”训练班讲过课,与孙梅轩曾有单线联系。后参加皖南特委和新四军领导工作,任皖南特委青年部长,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皖南事变”后在上饶集中营牺牲。

  魏今非——北伐战争时期就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七政”特支委员,与黄诚、谢云晖等在石埭、岩寺,后又在太平、青阳等地举办青年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到“崇中”训练班讲过课,与孙梅轩有过交往。1983年10月17日逝世,终年80岁。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希龄—— “一二九” 学生运动时,上海学联负责人之一,中共“七政”特支成员,1937年底在石埭崇实中学举办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是 “崇中”训练班的负责人。训练班停办后参加新四军,不久受党派遣,通过孙梅轩回“崇中”教书,为新四军做外围工作,后去陕北。以后通过关系到重庆,打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做地下工作。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参事,四川省纂江县政协秘书长等职。

  刘烈人—— “一二九”学生运动时,上海学联负责人之一,中共“七政”特支成员,1936年加入中共,1937年底他与陈希龄等在石埭崇实中学举办青年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是“崇中”训练班负责人之一,训练班停办不久,受党派遣,通过孙梅轩,他与陈希龄、吕月华三人重回石埭崇实中学当教员,为新四军做外围工作,后去江西工作。解放后,曾任镇江地委书记、苏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京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谢云晖——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北平学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中共“七政”特支委员,在崇实中学训练班讲过课,与孙梅轩有过交往。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1师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7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鲁南、莱芜、豫东、渡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兵团政治部代理主任。回国后,历任20军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是第5、6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1月6日逝世,享年90岁。

  刘和赓:—— 1936年3月在汉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共“七政”特支成员,1937年底至1938年初曾在石埭 “崇中”训练班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以后,先后任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第一大队长、江北工作团团长、皖南特委泾县三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副官处主任兼财委主任。1949年4月参加了接管城市的工作,历任苏北行署财委副主任、江苏省财政厅长、江苏省计委主任、华东局财办主任、湖北省副省长,江苏省副省长、中共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1986年10月离休,2005年12月11日逝世,终年91岁。

   江靖宇——国共合作时,以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身份加入国民党。民国15 年,在安庆西郊海角州从事农民运动,建立了海角州独立区农民协会。民国16 年,经薛卓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在贺龙部任职。翌年2 月,奉命回桐城领导地方武装斗争。民国18 年,中共桐城县委成立,江靖宇为委员。民国25 年6 月欧家岭武装起义失败后,潜往上海,后转赴北京,经柯庆施介绍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 年,同项英、周子昆赴南昌,任新四军民运部第一科科长、兼皖南特委巡视员。民国28 年,随叶挺、罗炳辉到江北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江靖宇任皖南行政督察专员。民国35 年,任山东区高级军官教导团副团长、团长。民国36 年7 月,任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队政治部副主任、兼七支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先后任芜湖市副市长、市长,皖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皖南行署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省后,任省政法委员会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1954 年底调南京,任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后任江苏省副省长。1971 年5 月14 日病逝。

  方休:——1938年1月,在皖南岩寺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新四军,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服务团宣传科长、学习队副队长、三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7师19旅统战科长等职。皖南事变中被俘,在解送上饶集中营途中,与战友一起逃跑成功,返回根据地后,被任命为中共宣当芜工委书记、宣当县委书记。1945年,任苏统区党委南京市特派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南京市委委员、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淞沪杭嘉湖工委书记,从事学生运动和策反工作。建国后,先后任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私营企业管理组组长、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上海机床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华东财委第一办公室基建处副处长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1956年,调北京任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副院长、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三处处长等职。1968年病逝。

  范治农——抗日战争初期,参加皖南动员委员会工作,曾多次到崇实中学找孙梅轩,有一次还是避难来到“崇中”的,在孙梅轩掩护下脱险。解放后,任安徽省劳动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安徽省主任委员。1932年由余纪一、汪希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由南京返回黟县,先后担任黟县抗敌后援会常务委员、皖南动员委员会主任干事、委员、组训组副组长等职。1939年初,经中共中央东南局批准为特别党员。皖南事变发生,黟县中共组织遭到破坏,便秘密转移到上海。1945年8月接受中共组织委派,在安徽、上海等地搞民主运动。次年,在上海组建江南建业公司(中共活动机关)并担任副总经理。同年12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为盟员,积极开展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1949年初,中共组织指派他至芜湖和方向明、石原皋等共同开展策反工作,争取国民党“安东”兵舰(辖有二十多条军舰)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宣布起义,动员省保安五旅旅长王汉昭通电起义,为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贡献。

  焦鸣銮—— 1927年以前,他就认识孙梅轩,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抗战时期在皖南动委会工作时与孙梅轩经常联系,配合工作。1964年病故前,在安徽省立医院向孙梅轩子女孙同庆、孙淑德交待与方休等人的联系方法。1927年3月,北伐军到太平,焦鸣銮参加国民党太平县党部的筹建工作。民国17年(1928)后,先后任国民党太平县党部指导委员,常务委员,安徽省党部委员,省政府参议等职。1938年春,在屯溪协助戴戟,周公甫成立安徽省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皖南办事处,并任常务委员。随后回太平组织太平县动员会,鼓励爱国青年组建各种抗日团体。新四军到达皖南后,他主动寻求共产党合作与支持,积极参与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皖南游击根据地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为共产党游击队筹募物资,保护游击区的交通联络,多次掩护革命战士和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建国后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安徽省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人大代表,政协安徽省常委会委员。安徽省体委副主任。1964年7月10日病逝,终年63岁。

  余纪一——原名余华, 1931年8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从上海回到屯溪,在屯溪、黎阳和休宁一带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4月,在歙县潜口参加皖南特委组建工作,随后到屯溪组建徽州中心县委,并任书记。在此期间,参加皖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担任服务组副组长,并任动委会内中共支部书记。参加皖南动员委员会工作期间,曾多次到崇实中学找孙梅轩。1939年6月离开屯溪到新四军军部,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宣传科科长、民运科科长,新四军第五支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淮南抗日根据地盱眙县县长,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军分区联络部部长。解放战争开始,第三次回到皖南,历任中共皖浙赣前委副书记,皖浙赣大工委副书记,率部配合大军渡江解放屯溪等地。解放后任屯溪市市长。1949年7月调浙江省临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曾任浙江省统战部长,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离休,2010年10月9日逝世,享年100岁。

  郑汉——曾是国民党的县党部特派员、书记长,但在抗战初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特别党员,经常与皖南动委会孙梅轩联系,配合工作。后又曾在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任职。在国民党里,做过不少对革命有益的事,加入共产党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他遵照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利用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和中共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策动驻皖国民党军队起义,担负着皖南中共地下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部队军官之间的联络任务。解放前夕,驻皖南绩溪的保安第五旅起义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后在安徽省委统战部和省文史馆工作。

  苏帅仁——原名苏薏蕙,石埭县广阳镇人,崇实中学校友,一九三七年底参加过“崇中”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学习,由李步新,黄诚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八月在皖南特委党训班结业后,受皖南特委李步新、黄诚派遣,,回到“崇中”从事地下工作,成立了抗战时期石埭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以后发展为中共石埭中心区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皖南游击队黄西独立团政委,解放后曾任皖南干校教务长,安徽省人民政府第五办公厅(主管计划)主任,芜湖地区卫生局长、芜湖地委顾问等职。新四军军部从歙县岩寺迁驻泾县云岭后,曾领着新四军参谋处作战科长李志高考察太平,泾县一带的地形,绘制出军事地图,提供给新四军军部。1938年4月,国民党当局就对其下了通缉令。他奉命于1939年11月撤到新四军军部,任皖南特委秘书。1940年末,随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曾山北撤。皖南事变后,在曾山领导下,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7年初,华东局派他带领程自立等20多人,由山东根据地返回皖南打游击,任黄西独立团政委等职。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率部到长江边与渡江大军会师,电影《渡江侦察记》里面的皖南游击队长,就是以其为原型的。他去世时,张劲夫,姬鹏飞,谭启龙,李步新,张凯帆等老战友都曾发电报或打电话,表示悼念之情。他的骨灰撒在了家乡黄山区太平湖。

3.jpg

【崇实校歌】

 

  《孙梅轩与崇实中学》导语

  2018年,将是老字号石埭县崇实中学的百年华诞。这座前身是皖南最早的一所私立新式学校,为何在1918年创办?校名为何叫崇实?学校是怎样发展壮大直至享誉皖南?校长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崇实中学及其校长的卓越贡献是什么?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真相越来越不被世人所知,可《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却适时地与大家见面了。“敦品励学”,虽是崇实学校首倡的校训,同时更是该校的优良传统。今天,当我们由书中走进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缅怀先贤,感受时局,于做事做人,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把中国教育比成一棵参天大树,千千万万所乡村学校就像大树的千万条根须。它们深深扎入大地,并源源不绝地将养分输送到枝枝叶叶。中国近现代诸多杰出人物都出自乡村,如康有为、梁启超、毛泽东等。他们在乡村接受启蒙教育,又从乡村出发,走向现代中国的广阔舞台。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乡学”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没有“乡学”的中国历史将如何书写。

  “石埭私立崇实学校”成立之后,校名有过多次的变更。除了最初“崇实学社”之外,曾经和正在使用的有“石埭私立崇实小学”、“安徽(石埭县)私立崇实初级中学”并附设崇中附小、“安徽省私立崇实中学”、“石埭县立初级中学”、“安徽省石台县崇实中学”,等等。其间,校址也屡经变迁:最初是设在老石埭县城广阳镇西门外“孔庙”明伦堂内;1938年县城所在地广阳镇遭日机轰炸,崇中被迫停课,孙梅轩校长提出“节衣缩食,因陋就简办学”的口号,将学校转移至石埭县六都乡高露亭,以及夏村乡湾里苏村等地继续上课;抗战胜利后,学校又迁回县城所在地广阳镇。

  可以说“崇实中学”创办之后,校名的历经变更和校址的多次变迁,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动荡不安和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浸润着陈劭吾、孙梅轩为代表的及其影响下的一大批有识之士“教育兴国”的爱国情结;同时,也相应折射出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治国方略决策的伟大英明。自然,“崇实中学”也没有辜负国家、尤其是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厚爱,在“敦品励学”的育人之路上,尤其在近代革命斗争实践中,谱写了诸多引以为荣的动人篇章。如,1938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并且是以崇实中学命名的“崇实中学党支部”,20多名学员入党。从此,崇实中学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石(埭)、青(阳)、太(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后来,崇实支部的不少党员参加了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留下来的部分党员,成了当地发展壮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在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崇实中学的成长和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至此,崇实中学问世之初的特殊背景及其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使其名播遐迩。

  2013年10月31日《池州日报》登载了一篇新闻,题目为《寻找父亲的足迹》,文章报道了石台县革命先驱彭微萍四位后人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从湖南娄底赶到崇实中学来崇实中学访问情景:参观校史陈列室时,彭微萍的儿子们纠正和补充了部分崇实校史中的史料,并无偿捐献了部分珍贵的照片、图片、文字等原始文献资料。座谈中,他们对崇实中学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衷地感到欣慰,同时对崇实中学在利用悠久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表示他们将积极关注崇实中学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崇实中学的发展积极努力。

  临别前兄弟四人庄重地合唱了由他们父亲填词的《崇实校歌》。雄壮的节拍,激昂的歌声,让人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革命先驱崇高的敬仰之情。是的,这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80多年来响彻崇实上空,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崇实的莘莘学子。

  沧海横流,斗转星移。

  手捧登载《寻找父亲的足迹》文章的报纸,不由得想到四位老人言行也正是另类“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继续!孙梅轩校长及其战友们(包括四位老人的父亲),虽未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但却经历了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生长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年青人,以及快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共和国一代,由于毕竟没有亲身经历,也已淡淡的将它在眷恋中忘怀。当今天我们重温其历史的时候,当我们再一次唱起“陵山苍郁,舒水澄澈,卓尔秀气钟英哲,大地新潮涌,努力莫疏慵,预备竞革命的全功……”的时候,时代的苍桑感使我们更对之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的洗涤,这种苍桑感使我们油然感思于现在,感恩于离我们己远去的一代英烈,眷恋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奋斗献身精神。

  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从这种意义上说:新时期的长征是过去长征的划时代的延续,而不是回到战争方式去夺取胜利的重演。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能因为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而淡忘甚至抛弃。资本主义的成熟和帝国主义的嚣张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社会制度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和党的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严惩腐败,不能为个人私利而忘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崇高理想信念依然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性标致。为金钱和名利活着依然是共产党人的一种耻辱等等可贵品质和传统精神应当发扬光大。历史依然清楚的表明:奉献与利他精神是实现自身真正价值和战胜一切腐朽没落与艰难困苦的最本质表现特征。在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为动力的竞争社会进行阶段,更需要一种理想信念的护卫,更需要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的弘扬;更需要一种正确的荣辱观的倡导与树立;更需要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精神的发扬;更需要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高尚道德的抚慰,更需要对恐怖和战争行为的痛斥和斩钉截铁的制止;更需要一种对和平、安宁、和谐社会的珍惜和义无反顾的追求精神。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当我们今天怀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回望并缅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崇实中学与孙梅轩时,一方面,无论我们事业的今天和未来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与胜利,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忘记无数革命与创新的先烈们所作出的历史性伟大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的感受会否化为一种力量?使时代的车轮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人类的理想与追求更上一个层次。

  毋庸讳言,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都大有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尤其是毛泽东去世后三十多年的教改已然失败。那么,中国当代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任重道远——教育灵魂安在?教育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如何才能造就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无疑为当今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乃千秋之大业,重温近代孙梅轩校长办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怎样抓住教育灵魂的,仍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并且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学习。

  我们说,作为皖南私立崇实中学创办人之一的孙梅轩,及时抓住西风东渐之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的机缘,努力实践自己教育救国、教书育人、除旧布新、强我中华的心愿。他历尽艰辛,活学活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论,提炼出“学生是老师的老师,社会是学校的学校”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以“教育为唤起民众,为国家、社会造就人才”的教育思想——即教育灵魂,培养出3000多学子,为革命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有用之才,从而使“崇实中学”享誉皖南,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

  然而,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能人志士探索、总结、践行出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连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教育路线,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教育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思想,都在遭受虚无、践踏、废弃,非教育、非中国、非民族、非社会、非英雄、非共、非毛成为时尚。

  令人忧愤的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不提全面发展,只是一味强调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性人才,其理由竟然说“全面发展”是空话,没有必要写上;教育不讲政治,教改再也不提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教育灵魂,导致整个中国教育实际是培养重业务轻政治、脱离工农、脱离劳动、脱离艰苦的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不辨真善美的人上人和贵族、精英式人物。校园中西化、自由化、崇洋媚外、拜金主义、名利思想、个人奋斗非常严重,缺乏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格。如,北京师范大学一博导希望他的学生40岁以后挣到4000万元钱,就折射出整个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极端混乱。西方教育也强调大学培养普通劳动者的问题,这和毛泽东的教育路线是存有一些相似的。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的教育,就与爱因斯坦批评的现象极为相似。

  中国当今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毕业的大学生,其中某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品存在的问题相当之多,这些人就是一种畸形、片面、扭曲的人。因此他们必然要在各种场合特别是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课题上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教育被变成了培养为资本利益集团说话的“精英教育”、“功利教育”,后来竟扭曲成了“势力教育、市侩教育”;“呲必中国”、“赞必西方”,为“洋大人”骂中国、贬损中华民族服务的“走狗教育”、“汉奸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基本立场的转变,恰恰就是错误的教育路线的产物。这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的,也是违背人类教育的基本底线的,更是导致教育一步步功利化、势利化、西方化、反华反共化的根本原因。说白了,我们的教育,不再培养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普通劳动者,而是培养人上人的“精英”。

  网友崔士忠在《中国教育乱象:正在搬回三座大山》一文中说,“社会教育、信仰教育、家庭教育乱象丛生,学校教育全面沦陷”。应该说,孙梅轩校长的“教育为唤起民众,为国家、社会造就人才”教育思想——即教育灵魂,与毛泽东的教育路线、教育方针一脉相承。改革开放后之教育改革毋庸置疑失败,其祸根在于抛弃了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教育方针和放弃了政治领先的基本原则。而悬崖勒马,改弦更张,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紧迫任务,也正如网友刘金华所说“教育关系着中国的明天。教育必须改革。不改革真是死路一条”。那么,怎么改?怎么找回失去的教育灵魂?这个问题自然而然摆在了人们面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4月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座谈时说,“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作者,正是秉承着如此使命而为的。2015年9月11日,也正是《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统稿杀青日,耳边传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消息——会议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会议还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会议精神无疑为作者增添了聚焦中国梦的底气,坚定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的信念。《孙梅轩与崇实中学》重提近百年的人物——民国时期皖南腹地一位白皮红心的校长孙梅轩,和所办人才济济的基地“崇实中学”,其意义及价值就是为了一个正能量,就是宣传介绍”崇实中学”教育实践”少年强则中国强”,就是宣传介绍”孙梅轩”鸿鹄之志的闪光点——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家乡。通过这些,弘扬红色文化,彰显民族主义精神,歌颂爱国主义思想,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路线当中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心灵,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则是最能赋予这心灵以旺盛创造力的血脉、经络与生命线。中国精神并不是纯粹抽象的话语符号表达,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相互交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支撑。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永远告别苦难的福祉,是中国人民创造光辉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何况中国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有着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崇实中学毕业的学子遍布全国,而且有的还走出了国门,相信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真正奉行“崇实”精神,听从其校长孙梅轩的教诲,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那天,就一定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之日。

  谨以此书向即将走来的向“崇实”校长、革命前辈孙梅轩120寿辰致敬!向即将走来的崇实学校百年华诞献礼!

  作者:徐锋 2015.9.15

4.jpg

 

《孙梅轩与崇实中学》跋:人民不会忘记

 

  1918年的孙梅轩刚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时值风华正茂,进步的思想使他决心“教育救国”,遂在陈劭吾、桂承之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了“崇实”学校。

  民国年代的“崇实”学校,本质上是爱国爱乡思想的产物。“崇实”创办前后共35年,从小学到初中,直至扩办高中,历届中小学毕业生共约3000余人。尤其抗战艰苦年代扩办的高中,她使石埭及其附近的贵池、青阳、太平、旌德等县的初中毕业青年,都获得了升学深造机会,而且从崇中毕业出来的学生大都素质好,升学率高,崇实学校也因此赢得皖南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普遍赞扬。时代风云,历经变换,但目前在全国大部分省市以及美国等海外地区,仍有不少的崇实学校校友,服务于教育、实业、政治、军事、商业和医药各界,他们都在各个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他们的力量。而这一切,无一不流淌着孙梅轩校长的汗水和心血。

  孙梅轩倾情教育,毕生从事教育生涯,历任私立崇实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校长时,且兼顾公益事业,生活俭朴、性格豁达、乐为人助,在石埭县以及方圆百里,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崇高威望及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一生常年为国家、民族、学校带病工作,其办学精神、办学举措、办学业绩,远远超过清代的武训,他是教育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现代教育的尖兵,一个混迹于豺狼虎豹群中并与之打交道的无名英雄,一名为实现英特那雄纳尔甘洒热血的忠诚战士。三国时期孔明为保蜀国进而恢复汉室刘姓天下,谋划操劳,50岁上便英年早逝于定军山。孙梅轩去世在南京栖霞山时年仅49岁,他是替为民族解放、为劳苦大众翻身、为新中国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才英年早逝的。二者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个为家天下打拼而油尽灯枯,死的轻于鸿毛;另一个为老百姓奋斗春蚕到死丝方尽,死得重于泰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滔滔的长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绵绵的山脉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

  温暖大地

  任自己成为灰烬

  让一缕缕火焰

  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

  ……

  这是哪首歌里的词记不清了,但我知道孙梅轩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不仅为教育救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在抗日救亡危机关头义无反顾,对共产党信仰赤胆忠心、矢志不渝,为革命出生入死、殚精竭虑。他在人生宝贵年华里卧薪尝胆、高风亮节,把生死、名利、毁誉看得很淡、很轻……

  只是好人不长寿,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闪过。短暂的49年啊!天不假年,他心有不甘,还有诸多未了梦想、未了情缘等待着去实现和了却!

  但好在他为党为革命的功绩看得见摸得着,身正不怕影子歪,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何况他在学校训话时经常告诫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好在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一曲《口碑》,唱出了后人对他的称颂——

  别问我为谁吃苦 别问我为谁受累

  别问我为谁洒下 这么多的汗水

  我也可望收获 我也期待安慰

  可我知道什么在我心中 心中最宝贵

  ……

  别问我为谁微笑 别问我为谁流泪

  别问我为谁总是 无怨无悔

  我也向往成功 我也追求完美

  可我知道什么在我心中 心中最宝贵

  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

  霓虹美酒只能是一时陶醉

  金奖银奖不如咱老百姓的夸奖

  金杯银杯不如咱老百姓的口碑

  ……

  笔者有幸在探究王冲河村民王天锡帮助孙梅轩藏匿中共地下党和新四军干部的地点时,亲耳听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顺口的一句话“我们这儿人都说孙梅轩是共产党哎”,便是最好的口碑和纪念。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

  私立崇实学校的创办,有3个得天独厚的自主权,即课程设置、招聘教师、办学经费。今日之“崇实”与其相比,人权和财权是当今每个基层校长的痛。诚然,历史不容倒退,但老树仍需焕发新姿,不仅不能啃老本还得创新。今后若能对崇实中学这样一所百年(1018年——2018年)的历史名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在政策上有所“优惠”,比方将此类学校作为乡村教育实验校,在办学上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则崇实中学将会更加发扬光大。

  此外,崇实中学既是石埭县境内兴办新学之先河的学校,同时又是传播新思想,宣传革命道理的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振兴民族的旗帜、抗日救亡的基地、皖南特委重要的地下联络点、原石埭县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诞生于崇实中学。假如将其列入革命遗址,既有丰富的内涵可资凭吊,又有鲜活的遗址可供观瞻,不失为一处将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思想上若能有此等认识和做法,那将是孙梅轩校长及其学子、后代、革命先辈们的宏愿与幸福矣!

  崇实学校虽然多次搬迁易名,教学工作却从未间断,至今也已有九十六个春秋,而2018年将逢崇实学校百年华诞。2017年是孙梅轩120寿辰,他从1920年至1946年终身任“崇实”校长,为家乡教育树立了榜样,在安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孙梅轩全心全意办好家乡现代教育的坚强意志,爱国爱乡、毕生奉献的高尚品德,一贯同情支持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大无畏精神,都将与崇实中学铭记于子孙后辈和“崇实”校友们心中。

  笔者虽说祖籍石埭县,却非“崇实”学子,家父幼年私塾出来便自谋生活,更与“崇实”无缘。可我懂事起,时常听闻大人们口中的“崇实”人和事,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有心人——发现关于崇实中学和孙梅轩的文字记载散落于七零八碎的报刊杂志之中,就萌发日后将伸出的五指收拢成拳念头。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也即将退休,难得浮生半日闲,琢磨着把历史碎片串联拼凑起来,遂成了《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一书。

  著书人都知道,光凭历史碎片只能编编故事写写小说,要想把解放前的人和事变成纪实文学书,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当《孙梅轩与崇实中学》成书出版时,我即刻想借后记平台表达感谢之情——感谢石台、太平两地党政有关部门同志及其友人,感谢几年来所有支持帮助我的“崇实”校友及其孙梅轩亲友,尤其忘不了崇实中学(石台县七都)和江西新余市孙梅轩次子孙同坤为此书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图文资料及其竭尽所能的服务 ……

  感谢的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不好,比如因历史久远、朝代更迭、个人沉浮、资料存失方面原因,未能揽全历届同学录和教职员工一览表,至于崇实中学校史记载以及孙梅轩校长其人其事方面,难免挂一漏万,还望请原宥,如若出现以偏概全、虚无历史,有误读者认知之处,万望指正,以待日后再版修改或后起之秀新创。

5.jpg  

    作者执笔于乙未羊年盛夏出游西藏之青藏线车厢内

7.jpg

 

【民国1925年石埭县城永济(广阳)大桥】

8.jpg

【民国1925年石埭县城永济(广阳)大桥碑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