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阎肃】阎肃:弃学从艺,文艺工作大有可为
【缅怀阎肃】阎肃:弃学从艺,文艺工作大有可为
视频链接:v.gmw.cn/2016-02/12/content_18853427.htm
阎肃
光明网讯 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12个大字敬挽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阎肃同志生前做客光明网《文艺名家讲故事》,以下是访谈实录:
解放之前,我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当时考上两所大学: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后来读了重大的工商管理系。解放之后,我们重庆大中院校的学生参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一个夏季暑期学院活动。当时,我是大专部文艺部的副部长,组织大家做文艺演出。说相声、演戏、唱歌,就在这座古城中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暑假。可能因为我的这点本事,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的青睐,领导告诉我:“你不要念书了,我们要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我欣然答应。我觉得我要给新中国干点事儿,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1950年9月大学还没读完,就加入了青年文工队。
当时,我所有的同学都瞧不起我。我的同学有考北大、清华的,有留学捷克、苏联的,他们觉得最没出息就是我了,好好的大学不念,唱戏去了。我当初有一个初恋情人,都订婚了,她后来去北京念大学,也因为这件事跟我分手了。我成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下属青年艺术工作队的一个队员。
在青年艺术工作队期间,我们跑遍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那时候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只是四川省的一个市。重庆在抗战时期人文荟萃,文化人基本上都在那儿待过,共产党的领导人也都在那儿待过,比如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周总理在那儿有周公馆;《新华日报》当时也迁到了重庆。许多文学家、剧作家、电影人、文化名人在抗战时也都在重庆待过,比如巴金、老舍、曹禺、郭沫若。他们的小说、剧作都很受我们追捧,可以说,我们是吃着这些文化巨人的乳汁长大的。
同时我们也看当时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经典电影,比如《卡萨布兰卡》等,我们当时对于国外文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