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过大年,荆楚百姓喜欢啥样的文艺活动

作者:记者 夏静 通讯员 苗宇 邢君成 发布时间:2018-02-12 10:28:54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湖北省襄阳市,唐城景区里的舞狮等传统民俗节目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李富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们在分路镇分路村为村民演出。新华社发

  在湖北,每到过年唱大戏,大家都早早吃过饭,拿着小板凳,边聊天边等敲锣开戏。戏唱得很地道,有的人一场都不落下。小孩子们也挤在人堆里学着戏腔,还有小商贩叫卖着各种小吃,台上台下好不热闹!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村民张大爷说:“村里每年都会热热闹闹唱大戏,欢欢喜喜过大年,真记不清唱了多少年了。”

  “去年的《哑女告状》太精彩了!不知道今年有没有这个戏,到时候可得早点儿来占个好位子。”村民看着正在搭建的戏台,已经开始盘算日子等待戏班子的到来。在家门口持续十天半月的戏曲联欢早已成为村民过年期间最期待的活动。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在这个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节日里,老百姓最喜欢什么样的文艺活动?

  过年就盼着戏班子进村

  在湖北各地,每逢重要节日、庙会或红白喜事,都有唱戏的传统。而乡村大戏台则是各地戏曲传唱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村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曾记得我的娘你六旬寿到,姊妹们回家去同贺蟠桃,大姐姐送的是寿轴皮袄,二姐姐四抬盒外加八挑……”这是楚剧《荞麦馍赶寿》中的经典台词。春节将至,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民间剧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剧目,他们照例要在春节期间为村民们送上热闹的开年大戏。

  孝感、黄冈等地有许多民间楚剧团和戏班子,长期活跃在荆楚大地的乡村集镇。逢年过节,是戏班子最忙碌的时候,常常要一日演多场,有时会连唱十天半月。乡村大戏台搭在广场上,不收门票。一些老戏迷常常一边看一边和旁边的人探讨戏里的门道,每到精彩之处,连声叫好。不过现场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在台下追逐玩闹,有时还会偷偷溜到后台看演员们换装。每逢搭台唱戏,乡亲们总是吃着喝着唱着,热闹的气氛往往能辐射方圆几里。

  “快过年了,我们就盼着戏班子进村,有些戏听多了我们自己也会哼两句!”团风县团风镇方家墩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着便哼起了楚剧《哑女告状》。

  “我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跟着大人们去看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后来出去打工,不常回家,但是每次过年回到家里,大戏台仍然这么热闹,让人心里暖暖的。”刚从城里打工回来的小张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老家的这个风俗一直在延续,每年都唱大戏,这就是他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在乡村大戏台上,民间戏班子里的艺人用传统戏曲温暖着大家的心,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能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让我们的表演水平再高一点儿,那就更好了。”武汉市黄陂区一位民间戏班子成员说。

  乡村大戏台承载着中国传统年味儿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虽然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越发多样化,但是唱大戏仍然是百姓心中必不可少的年味儿。为了让传统戏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滋养百姓心灵的惠民艺术,一些名家名角儿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使传统戏曲持续散发魅力。

  “楚剧源于农村,它的观众在基层。”湖北楚剧表演艺术家、楚剧非遗传承人彭青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近年来,她奔走在乡村集镇,为百姓带去高水准的戏曲表演。她还经常到湖北各地参加基层楚剧演员培训班,扶持民间楚剧团的发展。

  基层舞台不仅是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张辉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于2009年获梅花奖,但他始终坚守在并不发达的黄冈。“黄冈是块戏曲的沃土,政府和百姓都对黄梅戏百般呵护,我十分珍惜这片戏曲沃土,将为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壮大,为黄梅戏的传承创新鞠躬尽瘁。”张辉说。

  湖北有许多像彭青莲、张辉这样的名家名角儿,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唱百姓喜欢的戏;打磨经典剧目,也从观众需求出发创作新剧本;培养年青一代戏曲苗子,让传统戏曲在基层舞台上散发新活力。年味儿十足的唱大戏活动在传承中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在新时代的新年里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乡村,大戏台让百姓与演员零距离互动,人们围绕戏台闹出浓浓的年味儿。在城市社区,百姓则亲自走上舞台,用自己的表演表达心声、展示自我。

  发端于湖北省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是一场全国社区共同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居民自编自演歌舞、快板书、传统民俗、对口相声等节目庆新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至今已举办7届,本届春晚自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共有11265个社区举办专场,参演居民达25万余人。“我觉得贵在参与,百姓的舞台,乐在其中啊!”今年71岁的刘大爷说,这辈子喜欢湖北大鼓,这次能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上表演一段,感觉很过瘾。现在,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已成为接地气、有人气的常态化迎新春文艺活动。

  社区春晚把舞台搬到了百姓的家门口,让居民从台下到台上、由观众变演员,在释放激情的同时提升自身幸福感。社区网络春晚发起人之一、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管委会主任王波说,社区百姓的表演虽不专业,但大家聚在一起排练、表演节目,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身边的事儿,真正将社区居民凝聚成一个大家庭,这就是社区网络春晚的灵魂。

  “最想看老家的传统民俗表演”

  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国人心中最浓的年味儿。在武汉,舞龙舞狮闹新年最受欢迎;在黄冈、孝感、潜江、鄂州等地,传统戏曲演出让百姓大饱眼福;在恩施,土家族的春节文艺活动古老而独具特色;在襄阳,襄阳锣鼓、《司老爷查街》等民俗项目吸引众多市民……

  高龙闹新春是汉阳人过年期间非常期待的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市民们早早地聚集在广场,等待舞龙表演。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龙灯均不相同。高龙舞表演场面宏大,表演者口衔齿托,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活灵活现,再加上锣鼓齐鸣,气势十分壮观。

  高跷狮子流传于武汉市新洲河西举水两岸,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高跷狮子常与“彩船”等联合表演,为市民献上一场故乡味十足的民俗文化大餐,引得街头巷尾人流如潮。

  潜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消吃得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目前潜江有200多个民间花鼓戏剧团活跃在农村。潜江市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以及潜江草把龙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春节、元宵和“二月二”等传统节日,或者重大文化活动期间,非遗项目传承人都会为市民献上充满家乡味道的文化大餐。

  2017年10月27日晚,大型新编历史楚剧《黄香》在第七届“黄香文化节”开幕式上首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孝感这块沃土上,百年楚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深受人民喜爱,极具地域特色。在这里,从社区到街巷,从公园到广场,到处都能看到学楚剧、唱楚剧的景象。”湖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义明说,近年来,孝感市连续举办了多届楚剧文化节和楚剧展演活动,使楚剧成为城乡居民的一道文化盛宴。春节期间,原汁原味的楚剧以及皮影戏、踩高跷、三节龙、钢镰大鼓等民俗活动,是孝感人的最爱。

  1月22日晚,湖北大鼓小分队来到黄冈市团风县紫金庄村村头。随着一阵热闹的板鼓声,周边的乡亲闻声走出家门围了过来。湖北大鼓传承人易跃进边敲边唱,为大家表演了鼓书《世外桃源不是梦》,与乡亲们分享建设美丽乡村的畅想,父老乡亲连连叫好。

  易跃进表演的湖北大鼓,又叫黄冈善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者选择一个地势较高的场地,先敲打一阵板鼓招来听众,说唱一段故事后,再根据听众的要求表演下一个节目。通俗易懂的乡音俚语、点单表演的艺术形式,深受当地百姓喜爱。除了湖北大鼓小分队,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还有许多彩船歌队和秧歌队等民间演艺队,每逢庙会或春节都会走村串户,拿出各自的绝活为节日增添喜庆,让基层天天有节目,村村有演出。

  在湖北恩施,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七期间,各村寨有玩灯的、跳摆手舞的、打花鼓的……尤其是来凤土家摆手舞,最具民族特色。晚上,村民们点燃篝火,奏响鼓乐,围着场地跳起摆手舞。摆手活动开始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现场一片欢腾。赶庙会、唱大戏、耍狮子灯、舞龙灯、骑高脚马等活动也是当地精彩的传统民俗项目。“打糍粑、推豆腐、‘赶毛狗’……这些充满家乡年味儿的活动让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我的根就在这里。”恩施州巴东县一名大学生说。

  刚进入腊月,襄阳各街道、乡村便组织民众排练文娱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小车等民间歌舞,直待春节期间惊艳亮相。舞龙舞狮、划旱船、玩蚌壳、扭秧歌、襄阳锣鼓……正月里,襄阳市各大广场、周边集镇都会上演精彩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我最想看老家的这些传统民俗表演,这两年这样的表演渐渐多了起来,很有年味儿。”襄阳市市民徐先生说。

  《司老爷查街》是发源于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的一出民俗文艺表演剧,至今已流传上百年。每年除夕,头戴官帽,留着八字胡,口含三尺长旱烟袋的“司老爷”,骑在碗口粗的竹竿上,由扮演轿夫的二人抬着,在众人的簇拥下,上街“检查卫生”。在一阵阵锣鼓声中,他们唱着花鼓戏彩调,做着扫地的动作,掌柜的燃放着鞭炮,甚是热闹。每到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商户们都会在自家门口等着“司老爷”带“家眷”“衙役”来“查街”。“民俗表演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是每一代人的根,年味儿就来自于对这些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双沟镇居民王先生说。

  各地传统民俗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如同纽带一般将一代又一代的人连在一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坚守和回忆。

  渴望看名角儿演出大戏

  1月17日,咸宁市崇阳县坳上村村委会的空地上人头攒动,村民们聚在一起观看湖北省“红色文艺轻骑兵”长江人艺“1号小分队”带来的精彩文艺表演。现场,舞蹈、歌曲、黄梅戏、楚剧等艺术精品让村民们大呼过瘾。临近春节,整个村庄笼罩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

  连日来,湖北600余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走进工矿企业、贫困山区、社区、学校等基层,开展慰问演出、送戏下乡、送春联、文化帮扶等文化惠民活动,为村民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艺盛宴。

  “现在,多数年轻人都在城里住,但是一听说省里的长江人艺‘1号小分队’来了,都特意赶了回来。精彩的文艺演出让我们整个村子实现了一次热热闹闹的大团圆。”坳上村村长沈国华说。

  “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1月11日,在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广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湖北省京剧院京剧名家小分队将戏曲大餐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文艺轻骑兵”来了,京剧名家来了,錾字石村的男女老少们早早地聚集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敲锣打鼓,舞龙欢迎远道而来的艺术家们,演员们一下车就融入到当地热闹和谐的氛围中。《三岔口》《沙家浜》选段、《拾玉镯》《萧何月下追韩信》选段、《赤桑镇》等经典曲目相继呈现在舞台上。在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台下的人也越来越多。“之前在电视上听过他们的戏,让人念念不忘。难得有机会在家门口听名角儿唱,真希望他们能多来几次。”从附近村庄专门赶来听戏的刘卫秦说。

  湖北省京剧院的艺术家们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份“难得”,从出发到抵达錾字石村,他们整整花了3个小时。经历了一路颠簸,艺术家们不禁感慨:“山里的村民想到省里看我们的演出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我们把戏曲送到家门口的意义所在。”

  表演艺术家刘利华说:“下乡演出虽然路途远,稍微有点辛苦,但是看到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和幸福的笑容,听到他们的喝彩和叫好,我感觉很自豪,也充满了动力。只要大家喜欢听,我们唱再多也不觉得累。”

  1月24日,刚刚送戏下乡回来的罗田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该团团长吴利亚介绍,2017年他们送戏下乡达245场,观众达11.3万人次。为了准备春节后的惠民演出,他们专门请来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导演李华,辅导排练古装传统黄梅戏《红丝错》《五女拜寿》,为继续送戏下乡积极备战。

  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新期待。为了更加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湖北省持续推进“文化进万家”“文化迎春”活动,不仅开展一系列文艺惠民活动,同时也注重推进送文艺进基层活动机制化、常态化。

  据了解,湖北省文联在98个县市区成立了文艺志愿服务团,参与文艺工作者近万人次。针对部分地区文艺人才缺乏、水平亟待提升的状况,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定期开展培训、辅导、支教等活动。一支支文艺小分队走到哪里,就将艺术的种子撒到哪里,把“文化迎春”的温暖持续地送到百姓身边,让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新成果。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苗宇 邢君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